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在院内猝死患者心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治疗监护中发生猝死的患者450例,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苏,作为实验组观察,选取2010年以前行常规心肺复苏的4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为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效地提高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是主要的急救措施。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被认为是极其有效的脑复苏方法之一。亚低温治疗采用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亚低温疗法在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6)
目的探讨在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中应用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血流动力学及容量复苏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18例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随机分予以Vigileo监测的观察组以及常规监测的对照组,复苏前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基础体征及干预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复苏前比较,复苏及液体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升高明显,每搏量变异度(SVV)、外周血管阻力(SVR)则降低明显(P<0.05)。复苏前,两组患者的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升高明显,心率(HR)、机械通气时间、复苏时间及并发症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仅1例(1.69%),而对照组发生4例(6.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机械通气休克患者中应用Vigileo监测,可较好地对于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进行监测,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容量复苏及液体管理。 相似文献
7.
心跳骤停病死率很高。目前仍有许多未知领域急需进一步去探索,以便于为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提供科
学依据,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救治手段。对于心肺复苏研究来说,研究对象的标准化最为关键。
从心跳骤停患者资料的标准化收集,模拟人的高度仿生化,到动物和细胞模型的构建,各有其优缺点,研究者可根据
自己的实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传统心肺复苏治疗的局限性,发展了以体外膜氧合为核心的体外心肺复苏作为传统心肺复苏无效时的补充手段,是近年国外心肺复苏的应用热点。现对体外心肺复苏应用和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胸外按压时血液流动力指标来指导胸外按压的幅度及频率、呼吸频率及呼吸末正压的调整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68例进入急诊抢救室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观察组,每组各34例。A、B两组患者在Swan-Ganz飘浮导管置入前,均采用2010指南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术,包括气管插管、除颤、药物的使用并详细记录,A组患者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Swan-Ganz Swan-Ganz飘浮导管置入,B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2.35%,B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4.7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 h的存活率为91.18%,而B组患者在24 h的存活率仅为79.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指标来指导胸外按压的幅度及频率、呼吸频率及呼吸末正压的调整以形成有效的右心室峰压及胸腔负压,达到理想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输出量以保证心肌细胞及脑细胞的血液供应,建立个体化的复苏模式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24 h的存活率;同时,这一成果将极大的推进心肺复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胸外按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马朝旭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572-1573
现代医学将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整个过程称之为复苏,主要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即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呼吸停止等危机情况时,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代替患者自主呼吸的方式,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并在此情况下希望诱发患者产生自主心跳搏动。本文从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着手,着重对比分析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3次重大改革,并指出了心肺复苏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来院心脏呼吸骤停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均采用CPR model 心肺复苏,为实验组;其余38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能更好的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但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生存率仍然不高.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心肺复苏后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肺复苏后,肠道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可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细菌移位、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进而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但其受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明确心肺复苏后...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前明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3):104-106
本文简述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特点以及CO2超射和高碳酸血症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其诊职,期望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20例在该院急诊科、老年病科、ICU病房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40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40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抢救为联合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和标准组(P0.05);并且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大剂量组和标准计量组(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停搏病人流程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能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提高存活率并能维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皮质醇是应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应激激素,在心脏骤停和复苏过程中其血清浓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严重了影响心肺脑复苏的效果和神经功能的预后。根据皮质醇的血清浓度我们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此外,还可以依据血清皮质醇浓度来指导临床上外源性皮质醇的应用。因此,研究复苏过程中皮质醇的变化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各国的心肺复苏指南中 ,肾上腺素都是首选的治疗药物。但临床试验表明 ,无论标准剂量还是大剂量肾上腺素(0 1~ 0 2mg kg)都不能改善生存率[1 4] ,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替代药物。Lindner等[5,6] 发现心脏停搏的应激反应除了儿茶酚胺升高以外 ,还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肾素和加压素升高。心脏停搏后复苏成功的患者比未成功的患者血清内源性加压素水平明显升高。在心肺复苏的狗模型中也发现心室颤动时加压素急剧升高 ,成功心肺复苏的动物血中加压素水平也比较高[7] 。以上发现促进了对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间隙腹部按压辅助心肺复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隙腹部按压辅助心肺复苏及其临床应用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袁志敏综述成都市医学情报研究所饶中和,刘运德审校心脏骤停乃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之一,近年来尽管对其抢救在基础理论或临床实践中均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抢救成功率仍然很低。据统计,起因于室颤或室速的院外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