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思"志为中医七情之一,"思"志过用称之为思虑过度。它是诸多疾病产生的重要病因。择取4种因思虑过度导致的常见病证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病机制和病证特点,以期为临床辨识与辨治"思"志致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思”志致病医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中医情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志过激的致病作用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论述。择取《临证指南医案》中"思"志致病的病案,对其疾病种类、病机、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并指出应加强"思"志致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思"的古今释义及其中医学的认识,讨论了"思"志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虑过度的致病作用,提出以"思"志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情志病深入研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思伤脾”与“脑肠肽”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中医学把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恐称之为五志,并分属于五脏,脾在志为思。就是说,正常的思虑、思考是建立在脾气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5.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此又常将思虑并称.人们的情志活动都与思有关,如思而肯定则为喜,思而否定则为怒,思而担心则为忧,思而未及则为惊、恐,所以思是人类情感产生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西北农业大学中兽医药研究所欧阳五庆颜水泉李育良(712100)主题词脾在志为思神志活动脾“在志为思”,是中医学领域基础理论的范畴。本文试图在学习中医学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谈一点作者的认识,以就正于同道。思,是思考,思虑...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关于思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为认知范畴,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思考、思想、思虑之意,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复制或转化;二为情绪范畴,是一种应激状态之思,苦思冥想、凝神敛志之思,超过了机体反应能力.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各种情绪都有评价决定的中心作用.当思虑过度之时,气机郁结,伤及脏腑,从而引发身心疾病,这与现代医学所提的亚健康的病因有所类似,笔者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加以印证,得出过度思虑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首要情志因素.  相似文献   

9.
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神经、神经递质和肠道微生物对行为性格、精神情志、大脑发育及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学者提出"肠脑学说",即"肠脑系统"包括腹部神经系统和微生物,人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还与"肠脑系统"有关。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五志对应五行及五脏还是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明确提到思虑伤脾,指过度的思虑、担忧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思虑过度对气机也有影响,"思则气结",甚至出现抑郁不舒的状态。探讨中医思虑伤脾理论与"肠脑学说"的内在联系,将两种理论初步整合、互补,以期为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此又常将思虑并称。人们的情志活动都与思有关,如思而肯定则为喜,思而否定则为怒,思而担心则为忧,思而未及则为惊、恐,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0.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