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介绍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陈旧性脊柱结核性角状后凸的患者采用非顶椎截骨进行矫正手术治疗。后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顶椎近侧放置4对椎弓钉,远侧放置3对椎弓钉,安装双侧棒临时固定。选择顶椎下方邻近解剖结构相对正常的椎体进行全椎体截骨,交替调整双侧钉-棒,配合体位调整,逐渐矫正畸形。锁定钉-棒系统,后侧植骨融合。[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8±2.3)h,术中出血量平均(2 150.0±937.9)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自截骨平面以下的截瘫,术后1年随访肛周及双下肢感觉及运功功能无明显恢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减少[(3.1±1.1),(1.5±0.5), P<0.001];ODI功能障碍指数无显著变化[(9.7±1.7),(9.9±4.6),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矢状面Cobb角[(151.1±28.7)°,(19.7±5.2)°, P<0.001]、矢状面偏移[(28.9±11.6) mm,(3.9±2.8) m...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另外32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前后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总体并发症率,后路组为7/36 (19.4%),前后组为12/32 (37.5%)。后路组手术时间[(222.0±34.0) min vs (312.0±40.4)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18.3±3.5) cm vs (34.3±7.0) cm, P<0.001]、术中失血量[(380.0±152.6) ml vs (490.0±209.3) ml, P<0.001]、术中透视次数[(5.5±0.1)次vs (6.1±0.2)次, P<0.001]、下地行走时间[(9.0±0.6) d vs (11.6±0.7) d, P<0.001]、切口愈合等级[甲/乙/丙,(36/0/0) vs (25/7/0), P=0.003]...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患者14例。全麻后取俯卧位,透视定位进钉点,做体表标记,牵引按压复位。经皮置入椎弓钉,先旋出伤椎一侧螺钉,顺导钉道置入植骨通道,将骨粒以通道植入椎体裂隙中,再行对侧相同操作。最后紧固钉-棒系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长平均(112.6±28.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1.4±77.6) ml。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评分[(7.1±0.8),(3.1±0.6),(1.6±0.6), P<0.001]及ODI评分[(75.4±4.1),(30.9±3.7),(16.0±3.5), P<0.001]均显著降低。影像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Cobb角[(29.1±4.4)°,(12.8±3.8)°,(13.6±3.2)°, P<0.001]和前缘高度[(11.8±4.0) mm,(20.1±1.5) mm,(19.6±1.2) mm, P&l...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骨-韧带结合部的进行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通常起始于骶髂关节和腰椎,呈头向渐进性累及胸腰椎、胸椎.胸椎椎体、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及胸锁关节的骨性强直引起胸廓扩张受限致肺通气功能受损[1];随病程进展,纤维环和韧带的渐进性骨化形成僵硬、固定的胸腰椎后凸畸形,导致躯干塌陷、肋骨边缘对腹腔脏器形成压迫及腹式呼吸受限[2],进一步加剧肺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同时USS固定矫形植骨后路病灶清除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治疗脊柱结核一期完成的方法 ,同时还要植骨病灶的清除、减压 ,且一个切口完成。方法 :取俯卧位 ,后正中入路 ,显示病灶上下 2个正常椎体的椎板及横突 ,在胸椎需要切除左右肋骨后段 ,先将椎弓根固定系统 (USS)固定 ,矫正后凸畸形 ,并撑开 ,恢复椎间隙高度 ,在病椎两侧 ,椎弓根下方分离 (保护神经根 )达病灶 ,并彻底清除 ,行椎间植骨 ,椎板亦植骨。结果 :2 1例患者的病灶得到彻底清除。脊柱畸形的度数由术前 3 5°矫正到术后的 8 7° ,椎体间隙的高度 ,由术前 5 9 5 % ,到术后 86 7% ,骨融合良好 ,术后病灶无复发。结论 :此手术入路简单 ,须保护神经根 ,病灶及坏死的椎间盘得到清除 ,后凸矫正满意 ,融合良好 ,手术一次完成 ,缩短了病程 ,减少了花费 ,为较好的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3月~2007年4月采用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病人40例,经术后9个月至3年随访,并与传统方法治疗该病的40例病人分别在术后截瘫恢复情况、卧床时间、抗痨时间、病灶治愈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病人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种方法的综合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胸廓胸膜外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具有不入胸腔即能充分显露和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是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561-1565
[目的]总结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7年5月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76例,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21~74岁,平均(42.62±3.64)岁。胸椎节段性后凸角度为20°~76°。合并脊髓压迫症状者15例。[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胸膜撕裂5例,2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术后胸腔积液,经相应处理均未引发不良后果。76例患者随访18~72个月,2例窦道形成、3例切口浅表感染,均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1例术后18个月时连接棒断裂,行翻修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结核治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15例伴脊髓压迫症状者的ASIA分级由术前B级2例,C级3例,D级10,改进为末次随访时D级2,E级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Cobb角矫正率(68.36±6.12)%。至末次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结核无复发。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ESR和CRP均逐渐恢复正常,末次随访ESR和CR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3个节段以内的非跳跃性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胸椎结核经肋横突入路手术中,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髂骨植骨和钛网植骨3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7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107例患者均采用肋横突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后,分别予以髂骨植骨(36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3 ~63岁,平均46.2岁.病变位于胸椎12例,胸腰段20例,腰椎18例,腰骶椎4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6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5例,5个椎体1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7年,平均3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8例Pott截瘫患者全部恢复,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治愈.后突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16°,术后平均4.8°,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2°.[结论]病灶清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前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004-2008年收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初治病例184例,经胸或胸腹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肋骨(钛网)植骨、椎体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以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治疗1.0-1.5年。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并发症包括肋间神经痛、气胸/胸腔积液。随访1-4年,平均2.3年,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神经损害改善或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9.5°。结论经胸或胸腹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肋骨(钛网)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s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12月本院采用PVP治疗的39例sOVCF患者。评估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6.3±5.7) min,平均骨水泥注入量(5.2±2.2) ml。术中有9例发生骨水泥渗漏(23.1%),其中椎旁渗漏3例,椎间隙渗漏6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7±3.8)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第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6.5±0.2)分,(2.4±0.8)分,(2.5±0.8)分, P<0.05]、ODI指数[(77.9±4.4)%,(24.2±2.9)%,(24.7±3.4)%, P<0.05]显著降低,而JOA评分[(14.3±2.7)分,(21.3±1.9)分,(20.7±1.7)分, 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动物随机对照实验及临床病例应用,研究横突间入路胸椎椎体间融合术(ITIF)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24只成年山羊,体重(35.67±2.39) kg,随机分为横突间入路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组(ITIF组)、经椎间孔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组(TTIF组)、ITIF加椎弓根固定组(IFIFPS组)、TTIF加椎弓根固定组(TTIFPS组),每组6只。比较四组动物手术过程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2周拍摄X线及CT,比较术后12周植骨融合情况。并报道临床病例1例。[结果] ITIF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少于TT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四组动物均出现融合情况,骨性融合不完全,骨小梁排列不够整齐,融合率虽有高低,但手术方式与融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例强直性脊柱炎骨折患者行T10/11横突间入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T8~L1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3年复查,见T_(10)/T_(11)椎体间骨性融合,患者无疼痛等不适症状。[结论]横突间入路胸椎椎体间融合术(ITIF)与经椎间孔胸椎椎体间融合术(TTIF)相比,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9例,后凸Cobb角15°~30°,平均25°,7例患者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4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置换的人工椎体内置入松质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无滑脱,胸椎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8°,平均矫正17°,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胸椎结核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效果较好,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14.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并截瘫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期胸膜外肋骨、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联合后路钉(钩)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行病椎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治疗的23例多节段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18~61岁,平均32.8岁.术前均行胸椎X线、加密CT扫描及MR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行椎弓根钉和(或)钩内固定.若前、中柱正常组织50%,选择椎弓根钉或钩内固定;若前、中柱正常组织<50%,选择椎板钩内固定或不固定.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根据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后凸畸形Cobb角及随访中角度丢失情况并观察钛网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钛网植骨融合时间平均8.7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均得到了门诊随访,平均随访18.6个月.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46.8°矫正至术后的平均20.7°,末次随访平均丢失2.6°.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E级16例.发生胸膜损伤1例,脱钩1例.未发现窦道形成,无椎体结核复发,无椎弓根钉、钛网及棒松动、断裂等.结论 一期胸膜外肋骨、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并后路钉(钩)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无椎体后柱结构破坏的病椎中选择行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固定确切且可减少内固定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短节段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幼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共收治年龄7岁患有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儿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4~7岁,平均5.1岁。均采用后路一期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二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Cobb角由术前(24.18±7.15)°减少至术后(0.1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节段后凸(0.65±3.9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JOA评分由术前(21.53±5.04)分增加至术后(28.06±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脱出、移位、断裂。[结论]对低龄儿童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合并二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同一切口椎弓根内固定、后凸畸形矫形、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术21例。结果随访9个月~6年,患者切口愈合植骨全部融合,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矫正16°。结论一期同一切口椎弓根固定、侧前方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经肋椎关节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11年7月,采用后路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胸椎多椎体结核患者4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Frankel评分,观察随访期间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个月~5年,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 A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3例Frankel B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术后1周Cobb角平均为5.1°,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为9.2°,Cobb角平均丢失约4.1°.结论 经肋椎关节手术入路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的手术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治疗,采用俯卧位,局部麻醉+静脉麻醉,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环锯锚定病椎关节突内侧椎板,接入内镜系统可视下环切同侧椎板,显露硬脊膜,配合椎板咬骨钳、磨钻进一步切除椎板的头尾两端,跨越棘突根部切除对侧椎板,同时分离切除椎管内黄韧带及骨化物。减压至硬脊膜两侧边缘,骨化物头尾两端1 cm以上,见硬脊膜搏动,彻底止血,术毕。[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硬脊膜撕裂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6.2±0.9),(1.6±0.7),(1.5±0.5), P<0.001]、ODI评分[(55.4±8.2),(18.6±3.1),(8.5±1.2), P<0.001]显著改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3.3%。[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术,可术中保留双侧关节突,并可充分减压椎管,避免后期医源性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行选择性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前路组),30例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虽然前路组手术时间[(168.4±36.4) min vs (118.5±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686.5±133.6) ml vs (387.0±99.6) ml, P<0.05]显著多于后路组,但切口长度[(7.1±0.7) cm vs (10.7±0.7)cm, P<0.05]、并发症发生率[(7/32) vs (24/30), P<0.05]显著低于后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4.9±12.6)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术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4年6月,对36例胸腰椎椎体成形术后术椎结核的患者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胸椎(T_(8~10))17例,胸腰椎(T_11~L_2)15例,腰椎(L_(3~4))4例。病变累及单节段16例,双节段19例,3个节段1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4例,D级8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为(49.98±6.67)°。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75.43%±3.42%,术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为(7.61±0.55)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窦道形成。末次随访时X线片和CT片均示植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出等相关并发症。术后7 d、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ODI、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的后凸Cobb角、ODI、VAS评分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2例由C级恢复为D级,其余10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经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术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减压彻底,骨水泥取出彻底、安全,脊柱稳定性更高,并能满意矫正病变节段的后凸畸形;相较于传统后路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