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相关研究文献,从形态学、冠状面骨折线、骨密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尤为重要。外侧壁厚度是评估外侧壁薄弱状态的主要方式,但仍存在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外侧壁宽度、高度、前皮质长度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综合评估方式。冠状面骨折会影响外侧壁形态,并且在X线片上难以发现,临床需要警惕。骨密度与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性亦有待进一步研究。小转子骨折块与外侧壁相互影响,小转子骨折会加重薄弱状态。外侧壁周围软组织也会影响薄弱状态,因此术中操作须重视对软组织的保护。结论 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方法较多,但未形成统一标准。目前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评估薄弱状态,缺乏对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评估研究。对于外侧壁部分骨折后残余外侧壁功能的评估研究较少,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的日益深入,股骨"外侧壁"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外侧壁的完整性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物的选择以及患者的术后疗效,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外侧壁的定义、损伤状态的判断及外侧壁骨折的治疗等方面,还未形成统一认识。该文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临床中对于股骨外侧壁作用的疏浅认识,对其作一阐述,以期能给骨科医生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2004年,Gotfried[1]提出了股骨转子外侧壁这一概念,其认为外侧壁的完整性对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Palm等[2]发现,术中医源性损伤外侧壁是术后内固定失效需再次进行翻修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报道,术中外侧壁骨折的发生率为21%[3]。股骨转子外侧壁具有支撑、阻挡及抗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股骨转子间内侧壁是股骨转子间内侧骨皮质最主要传导压力部分,其是否完整直接关系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损伤情况,可对内固定手术疗效产生巨大影响,是直接决定内固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损伤对内固定手术影响及内侧壁重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累及外侧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外侧壁的意义。方法选择1例健康老年志愿者,男,80岁,根据其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应用Mimics17.0软件和Geomagic Stusio软件建立精确的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AO分型为31-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同时存在外侧壁骨折时的冠状位移位,并与PFNA装配成一体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在同一载荷下,外侧壁完整或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冠状位无移位、前移位5%、10%、15%、20%,后移位5%、10%、15%、20%时内置物在股骨头、颈、骨折断端、外侧壁及主钉处的应力。结果外侧壁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断端解剖复位时,股骨头、颈、骨折断端及主钉处内置物应力分别为0.40、30.05、74.35、121.68MPa,外侧壁骨折时以上各部位应力值分别为0.82、47.32、151.92、266.88MPa,增加约100%;向前或向后每增加5%冠状位复位丢失,各个部位的应力以约10%递增。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复位丢失20%时,主钉处应力为468.43MPa,是外侧壁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解剖复位时主钉处应力(121.68MPa)的3倍。结论PFNA固定治疗累及外侧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内置物应力将成倍增加;伴随冠状位复位丢失时,主钉与螺旋刀片结合部位应力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比较不同类型的外侧壁破裂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10~300(101.67±76.29)ml,术后住院天数1~11(5.6±2.7)d,住院总天数2~26(9.9±4.4)d。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78~96(88.3±5.3)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不同类型的外侧壁破裂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伴有外侧壁破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良好,并不需要常规重建外侧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钢丝张力带在合并外侧壁损伤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20-05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合并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介绍钢丝张力带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股骨近端外侧壁重建、股骨大粗隆重建时的应用方法.4例置入主钉时出现股骨小粗隆再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空心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后内侧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后内侧壁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采用单纯PFNA固定,35例)和B组(采用PFNA+空心螺钉固定,43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髋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情况,根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7(11±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颈干角、髋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及Harris评分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髋关节内收、后伸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PFNA+空心螺钉固定股骨转子间后内侧壁骨折块疗效确切,可较好改善局部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外侧壁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研究中的较新概念,近年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完整的外侧壁能够支撑头颈骨块,对抗股骨干内移和头颈骨块旋转、内翻,防止头颈螺钉后退切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鉴于外侧壁的重要性,临床治疗中常需重建外侧壁或根据外侧壁是否完整选择内固定类型。该文对股骨粗隆外侧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外侧壁对不同内固定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完整的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粉碎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以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CT证实为外侧壁粉碎的AO/ASIF A3型骨折、接受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8个月者共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岁)。术中在牵引床辅助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4例采用对侧股骨远端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倒置固定,10例采用股骨近端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并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4例患者中,手术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1.7%。术后3个月时骨折全部愈合。平均随访时间26.4个月(18~44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62~86分,平均71.4分。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等。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粉碎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好发于老年人群的髋部骨折、尤其是转子间骨折变得越来越常见,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早期积极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已基本成为共识。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 目前临床上髓内固定逐渐取代髓外固定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主流方式, 髓内钉主钉置于股骨近端髓腔内, 相当于将内固定重心向内侧移, 缩短了力臂, 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但是相比髓外固定, 髓内固定对外侧结构稳定性的要求提高, 尤其对于伴外侧壁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固定的失败率仍然较高, 因此, 一些研究认为外侧壁的完整性也是构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也要求外科医师重视外侧壁骨折的处理, 并合理使用髓内钉[1,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经股骨近端内侧钢板固定后的稳定性,探讨股骨近端内侧钢板对股骨近端内侧壁的支撑作用。方法运用有限元法建立股骨转子间骨折六部分分型各型骨折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侧钢板(双皮质)、PFNA+内侧钢板(单皮质)固定后的模型。按参考文献提供参数,对模型的边界条件及材料属性进行设定,按体重70 kg的成人正常行走时髋部受力峰值进行加载。按上述条件得到21组内固定模型的应力与形变位移图,分析各组模型重要部位的应力峰值及各骨折块的位移数据。结果PFNA固定各型骨折时,股骨各重要位置承受应力变化及骨折块位移幅度均较小,大转子部位的骨折块位移增加幅度稍大;内侧钢板固定时,随着骨折块的增加,尤其是外侧骨折块的增多,股骨重要位置处及内固定自身所承受的应力均明显的增加,骨折块位移大幅增加,但内侧骨折块位移幅度始终较小;PFNA+内侧钢板固定时,股骨各重要位置承受应力变化及骨折块位移幅度是3种内固定方式中最小的。结论股骨近端内侧钢板能有效减小股骨近端应力的集中程度,对股骨近端内侧壁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应用PFNA辅助内侧钢板固定时较单独应用PFNA能有效降低股骨所受应力,各骨折块位移均未见明显增加,且内固定本身应力未见明显异常,能起到坚强固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薄弱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薄弱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共58例。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均获得愈合。按黄公怡疗效评价:优47例,良11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外侧壁薄弱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保守治疗需要卧床制动,老年人长期卧床容易造成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全身并发症,治疗难度大,患者死亡率高,目前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其中,伴有外侧壁损伤的转子间骨折,作为不稳定性的转子间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常常由于认识不足,治疗不当导致术后内固定失败,再次给患者带来痛苦,于是外侧壁损伤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外侧壁的概念、损伤分型、治疗方式的选择、外侧壁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进一步提高对于伴有外侧壁损伤的转子间骨折的认识,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股骨外侧壁的完整性对髓内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方法:采用成人尸体同侧股骨标本12具,均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AO 分型A1型骨折,随机分为外侧壁完整PFNA组、外侧壁完整PF-LCP组、外侧壁破损PFNA组、外侧壁破损PF-LCP组,每组3具,4组股骨标本采用万能材料测试机进行压缩载荷实验,观察股骨标本的最大载荷力,并用游标卡尺测量骨折断端的压缩前后的间隔位移及骨折远、近端沿粗隆间的滑动位移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最大载荷力大于外侧壁完整PF-LCP组,并且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最大载荷力也大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前4组股骨标本的骨折端间隔距离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后外侧壁完整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与外侧壁完整PF-LCP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侧壁破损PFNA组的骨折端间隔距离、压缩前后的骨折端位移及骨折远、近端的滑动位移均小于外侧壁破损PF-LC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强的载荷力,股骨外侧壁完整时髓内与髓外固定均有较强的稳固性,但股骨外侧壁破损时髓内固定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可见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外侧壁不完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外侧壁不完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DHS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定两组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 0. 05)。患者均随访1年。术后4、12个月,Harri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相较于DHS,PFNA治疗老年外侧壁不完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Ⅱ联合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重建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通过切开复位、应用PFNA-Ⅱ联合外侧支撑钢板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31~82岁,平均(56.0±2.3)岁。通过术后随访复查资料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hip Harris score, HHS)用以评价病人的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1例病人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复位,固定牢固。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9.0±2.6)个月,所有病人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HHS:优1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20/21)。结论 通过PFNA-Ⅱ联合外侧支撑钢板是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保留了股骨转子外侧壁的完整性,增强了骨折端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固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固定治疗的295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失败组19例和正常组27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患侧、年龄、AO分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X线测量下外侧壁厚度、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术中失血量、术后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术后颈干角、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外侧壁形态,对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失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TAD、术后颈干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失败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gue scale,VAS)高于正常组(P<0.01),失败组Harris评分小于正常组(P<0.05)。绘制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败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4-05应用PFNA治疗56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术后观察骨折愈合以及内固定物的位置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50例获得随访12~40个月,平均27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0(52~96)分,优32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0%。结论 PFNA是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