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龙  贺鹏 《贵州医药》2023,(10):1620-162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脑血管支架术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脑梗死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脑血管支架术,在抗血小板聚集方案中对照组采用光密度比浊法,研究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血管支架术后血小板抑制率、出血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第3天、第5天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第1天,研究组第3天、第5天AA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ADP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情况Ⅲ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Ⅰ级、Ⅱ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无脑血管痉挛发生。结论 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脑血管支架术抗血小板聚集方案中,明显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出血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术后出现NVAF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观察组1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试验组术后服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并根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两组均进行6个月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心肌缺血未改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心肌缺血未改善率、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肌缺血未改善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在PCI术后NVAF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达到抗血小板和抗凝的双重目的,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运用血栓弹力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是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医院接受抗血小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12例;将他们分为M、N两组,M组为试验组20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血栓弹力图对血凝状况进行监测;N组为对照组206例,进行正常冠状动脉介入抗血小板治疗。对比M、N两组在接受手术之后的2个月内心血管不良缺血状况与出血状况的出现频率,以及M组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调整药物用量前后血小板压抑效率。结果通过M、N组患者术后的数据可得,M组心血管不良缺血状况出现概率为7.77%、出血状况出现概率为2.42%,N组分别为21.84%和5.34%,对上述差异进行χ2检验所得P值<0.05,说明使用血栓弹力图能够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缺血与出血事件的出现。M组在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量之前阿司匹林抑制作用率与氯吡格雷抑制作用率分别为(87.26±23.15)%和(60.24±30.37)%,在调整药物使用量之后分别为(95.72±12.74)%和(71.33±22.58)%,对上述差异进行t检验所得P值<0.05,说明使用血栓弹力图可以增加压抑血小板活性的作用。结论使用血栓弹力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抗血小板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缺血事件与出血事件的发生频率,提高对血小板的抑制效率,因此在临床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所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的达标情况,以指导是否予以在经典的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加用培达的三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34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均为常规方法予抗血小板药物,根据应用美国Hamoscope公司的TEG分析仪测定其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将其分为抑制率达标组,及抑制率未达标组,未达标组随机分为2组,其中1组为在硫酸氢氯吡格雷(波利维)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培达(即三联抗血小板组)。另1组为二联抗血小板组。3组患者均予3个月随访,以确定不良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血小板抑制率达标组的不良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226)%,二联抗血小板组的不良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3/3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联抗血小板组不良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为0例,与二联抗血小板组的3例比较,二联抗血小板组缺血事件发生有增多趋势,但二者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常规综合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替罗非班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进展时、治疗后3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90天,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预后评定,观察记录患者出血及死亡例数。治疗后24小时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进展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天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治疗组患者m 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增高(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4小时,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比较治疗组最大振幅、凝血综合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不增加出血率或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在我院行PCI治疗的患者,共9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于术后24 h和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两组患者的经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统计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和1个月,观察组的经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对照组的经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50.0%的比例(34.04%)明显高于观察组(10.64%)(χ~2=7.42,P<0.01);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的MACCE发生率(6.39%)明显低于对照组(23.42%)(χ~2=5.37,P=0.02),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显著,可减少心脑血管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会提高术后出血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2例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进行分析,其经血栓弹力图检查确诊为氯吡格雷抵抗;随机抛掷硬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3、6、8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在下降且观察组术后各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3%,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P <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替格瑞洛来替代氯吡格雷,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两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26%、5.2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00%、出血事件2.63%均低于对照组10.53%、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病死亡0.00%与对照组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行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具有较高价值,可发现患者实际代谢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可靠依据,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汪义云 《北方药学》2023,(12):149-151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n=41例,阿加曲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对照组[n=41例,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神经缺损情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运动功能/神经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小便控制能力、如厕、床椅转移、行走、轮椅操作、上下楼梯能力评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大便隐血、困倦发生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行阿加曲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缺损,增强运动功能,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情况。方法经本院收治的3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C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在三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应用血栓弹力图针对三组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途径的血小板控制率进行评价对比。结果 3组患者在用药后AA和ADP诱导途径的血小板抑制情况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A组和C组患者针对AA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优于B组(P<0.05),B组和C组针对ADP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优于A组(P<0.05);A、B组针对AA途径和B、C组针对ADP途径对血小板的抑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针对血小板的均有抑制效果,但是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药物能通过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两个途径一同提高血小板抑制率,用药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维吾尔族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维吾尔族ACS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PCR-RFLP法测定CYP2C19基因分型,观察2组12个月后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结果,2组用药后ACS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比较2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型治疗后ACS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出血事件在观察组中发生率较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12个月后观察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抑制率升高(P<0.01),且观察组不同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3种代谢分型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出血在中代谢型组、慢代谢型组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与华法林在房颤患者预防脑梗死中的疗效比较。方法把6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氯吡格雷片+拜阿司匹灵)预防,标记为对照组。30组采用华法林预防,标记为观察组。结果两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服药后发生脑梗死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观察组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但是出血发生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两种方法的预防效果相似,都很显著,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8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单抗治疗,给予(安慰剂+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抗血小板;实验组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联用3个月后改为单药(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抗血小板.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及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实验组复发3例,复发率5.26%;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3,P=0.045<0.05).治疗过程中无出血副作用,实验组明显减少患者致残.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3项指标,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蛋白原变化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2日~2014年2月22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信封抽取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并在治疗结束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抑制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血小板抑制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实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和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50%和17.5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比较结果表明,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任红军 《安徽医药》2017,21(2):273-27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炎性状态变化以及这些改变对心脑不良事件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病人22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24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期间慢性肺部感染急性发作或合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死亡情况及治疗前后炎性状态、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意识状态.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人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肺部感染134例,死亡44例,急性肺部感染率(59.82%)及病死率(19.64%)分别高于对照组(28.13%,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ApacheⅡ、NIHSS评分及意识状态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期间未见失访及死亡病人,观察组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者炎性状态高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6.
《中南药学》2019,(10):1775-1779
目的探索P2Y12基因变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入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YP2C19基因为野生型),通过连锁分析和功能预测筛选P2Y12基因的TagSNP和功能SNP位点,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活性,统计分析基因变异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结果最终入组患者188例,选择P2Y12基因的14个位点,进一步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检测到两个连锁区域,第一个连锁区涵盖了4个SNP位点,第二个连锁区有9个位点。位点rs2046934对血栓弹力图参数ADP%和MAADP有显著影响(P <0.05)。结论通过检测P2Y12基因的位点rs2046934,有助于临床中筛查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延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短期(12个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采用长期(24个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血脂复常率、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率、血小板聚集率,评价疗效;同时记录两组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血脂复常率为90.5%、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率为88.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69.0%(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率为19.0%,与对照组的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1.4%,与对照组的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肌梗死后高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及血小板聚集率,且长期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无显著差异,因此延长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患者炎性状态变化及对心脑不良事件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患者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肺部感染患者224例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定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慢性肺部感染急性发作或合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死亡情况及治疗前后炎性状态、ApacheⅡ、NIHSS评分、意识状态。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肺部感染134例,死亡44例,急性肺部感染及死亡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ɑ、IL-6、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ApacheⅡ、NIHSS评分及意识状态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期间未见失访及死亡患者,观察组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肺部感染患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炎性状态高于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川芎嗪与血栓通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0例,给予血栓通治疗)和对照组(60例,给予川芎嗪+血栓通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临床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血栓通与川芎嗪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颇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颈动脉支架术(CAS)后患者血小板抑制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于CAS术前1天,试验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术后予阿司林100 mg qd,替格瑞洛90 mg bid,口服。于CAS术前1天,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口服。2组患者术后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于CAS术后1,30 d,留取患者静脉血液样本,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患者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记录2组缺血性事件及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AS术后1,30 d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对照组分别为(65.41±20.75)%,(42.66±26.34)%;试验组分别为(87.37±17.12)%,(81.91±21.18)%,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CAS的血小板抑制有效率分别为98.7%,92.0%;术后30 d,这2组的血小板抑制有效率分别为94.7%,74.7%,术后1,30 d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3%,1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CAS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