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颈前部血肿的原因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5-12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颈部血肿5例(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椎骨折1例),均于全身麻醉下行颈前部术口探查及血肿清除术。结果 5例获得随访15~75个月,平均34.6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骨折患者ASIA分级由C级恢复到E级,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提高到术后14.5分及15分,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VAS评分降低至术后2.5分及2分。颈椎前路手术效果显著,血肿清除术未影响手术疗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颈前部血肿可压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及时行术口探查血肿清除术至关重要。颈椎前路内固定术中仔细轻柔操作、缝合切口前确保无活动性出血是预防颈前部血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 452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3~55岁,平均46.4岁;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伴C6椎体血管瘤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回顾分析5例硬膜外血肿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手术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在术后24 h内,平均症状持续时间4 h(2~7 h),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均行急诊手术处理,术后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1例患者在第1次血肿清除术后5h再次出现血肿压迫而行第2次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3.8个月(6~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无硬膜外血肿复发.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 h内,特别是术后6~8 h,是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早期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是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明确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并可以精确定位血肿位置和范围,有助于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清除.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必须第一时间行手术治疗,如果处理及时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1821例,10例术后出现了颈椎硬膜外血肿,并通过再次行血肿清除减压术得到证实.回顾分析该10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确诊时段、清除血肿的时段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10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分别是:凝血功能障碍5例,伤口引流障碍2例,血管瘤1例,不明原因2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确诊时ASIA等级与确诊时段呈负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8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手术时段呈负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93).结论:术前凝血功能障碍及伤口引流障碍是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并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椎手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血肿压迫时间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胸椎后路手术后发生急性硬脊膜外血肿致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41~69岁,平均61.2岁;胸椎管狭窄症10例,胸椎管内脊膜瘤3例,胸椎转移瘤1例;胸椎后路手术后3~14 h,平均6.6 h,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出现恶化,ASIA分级A级5例,B级9例。对比血肿清除前、后以及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率。分析神经功能恢复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及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血肿清除后AISA分级为: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7例。其中B、C级3例患者血肿压迫时间均 >10 h。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3.7%±23.3%,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与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呈正相关。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与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6.97%±17.58%,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与血肿清除术前神经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胸椎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可致脊髓神经功能严重损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压迫时间有直接关系。早期诊断并清除血肿压迫是挽救脊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98-2200
[目的]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9月~2017年4月共5例诊断为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在本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与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9.82±10.74)岁,自发性血肿发生的部位:颈段1例,胸段以及胸腰段4例。ASIA分级:3例A级,1例C级,1例D级。按血肿MRI分期:超急性期1例,亚急性早期1例,亚急性晚期3例。3例行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术,2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经至少1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A级1例,B级1例,E级3例。[结论]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防止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98-220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早期急性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统计2011年5月~2013年6月312例因颈椎病、颈椎外伤、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疾患而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出现急性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早期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312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早期急性并发症,其中椎管内血肿形成致脊髓受压2例,均行血肿清除减压术,术后随访1年,患者四肢肌力部分恢复;颈前皮下血肿压迫呼吸道致呼吸困难2例,床旁紧急切开清除血肿后,呼吸困难解除,后康复出院;喉头水肿及气道痉挛致上呼吸道梗阻而猝死1例;术后颈前软组织肿胀气道受压致呼吸困难1例,予以气管插管、脱水等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出现,一旦发生应紧急处理,大多可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李青  郑昆 《中国骨伤》2006,19(11):677-678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21例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5岁。损伤部位胸脊髓15例,腰脊髓5例,颈脊髓1例。术前ASIA分级A级8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6例伤口内有异物存留。21例均行急诊手术清创,根据损伤具体情况,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占4.8%),椎管感染1例(占4.8%),发生脑脊液漏2例(占9.5%)。1例术后脊髓损伤程度加重,2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9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结论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需在充分地术前准备下急诊手术治疗,术前应了解是否有异物存留,手术探查可以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并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急诊行颈椎前路手术,对损伤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B级8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2例无恢复;C级23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8例;D级14例均恢复至E级。2例术后3 d出现坠积性肺炎,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颈胸段脊柱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钛板内固定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18~58岁,平均36.4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胸部疼痛伴有颈胸部活动受限,局部压、叩痛。脊髓损伤按照ASIA分级:A级4例,B级13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10年,平均4.5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6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按AISA分级,平均改善3.8个级别。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3-6个月恢复。7例Homer征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结论:颈胸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表现复杂,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临床症状轻微型重度结核性脊髓压迫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症状轻微型重度结核性脊髓压迫症的致病机理、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临床症状轻微的重度结核性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及选择性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外科治疗特点。[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3.8年,15例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彻底,结核治愈无复发。合并不全瘫5例中,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恢复至E级,D级4例中恢复至E级2例,1例无变化,1例术后脊髓功能损伤加重。[结论]临床症状轻微型结核性脊髓压迫因发病过程缓慢,脊髓有一定自行调整与适应时间和空间,但脊髓仍处于危象状态,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脊髓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成因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问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358例,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发生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8467岁,平均56.5岁。术前诊断为颈椎病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4例。分析5例患者手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出现的时间、主要的临床表现、采取措施的时机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15个月。本组硬膜外血肿形成均发生在术后24h之内,5例患者均紧急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为硬膜外血肿形成。5例患者再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或好于术前水平。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h是硬膜外血肿形成的高峰,特别是术后6~8h,应严密监测。颈前路术后早期出现进行件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硬膜外血肿形成的最主要临床表现。紧急手术干预是避免严重后果的最主要措施,绝大多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的外科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35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并内固定重建术。对所有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重建策略、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以及双膦酸盐治疗。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96±35)min,术中出血量为(2 160±240)m L,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8.7)个月。术后1例ASIA A级患者恢复至B级;3例ASIA B级患者恢复至C级、D级各1例,1例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2例ASIA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仍然为C级;11例ASIA D级患者9例恢复至E级,2例仍然为D级;18例ASIA E级患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1例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复发压迫颈髓致瘫痪,并肺部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患者复发,1例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3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术后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31-1434
[目的]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联合颈椎间盘微创消融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本院脊柱微创中心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变患者96例,根据手术适应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随访。[结果]9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术后ASIA、VAS和JO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椎间盘微创消融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减少了融合节段,降低了相邻节段间盘的退变率及不稳率,临床效果好,术后远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预后。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21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根据胸骨柄上缘和病变节段的关系,15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8例,E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颈胸段后凸Cobb 角由术前的30.8°±5.7°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0°±2.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由术前的39.7±4.8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3.1±3.4。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平均提高了1.6级,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于颈胸段结核,低位颈前入路可以实现病灶的彻底清除。应根据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和病变节段的关系决定具体个体化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颈髓前方受压,单节段或双节段致压的19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组),对颈髓后方受压,多节段受累伴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的16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路组)。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6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可见前路组均获骨性融合,后路组无再关门、断轴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前路组及后路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8.9%和54.5%;ASIA分级由术前B级3例、C级17例、D级15例恢复至术后C级2例、D级18例、E级15例,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根据颈髓受压来源、受累节段及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集2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并有后突畸形的患者,伴有椎管及椎旁脓肿形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9岁,平均(46.48±12.0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为17°~40°,平均(30.43±5.74)°。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通过研究患者ASIA分级、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1~41个月,平均(29.30±4.97)个月,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2例由B级恢复至D级,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7例由D级恢复至E级。术后测量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8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SEH)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8年9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SSEH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评估硬膜外占位对硬膜囊及脊髓的压迫程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25 ~ 74岁,中位年龄64.5岁。MRI显示SSEH大多呈梭形、椭圆形,且多位于脊髓侧后方或后方的硬膜外腔。血肿最多发于颈段(4例)或颈胸段(4例)。血肿累及1 ~ 4个节段,平均2.6个节段。T1WI MRI上7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表现为高信号,1例表现为低信号;T2WI MRI上10例表现为高/混杂信号,2例表现为低信号。血肿压迫脊髓程度(ESCC分级)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AISA分级)密切相关(r=0.85,P 0.0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所恢复,2例术前ASIA分级为A级的患者末次随访时仍为A级;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VAS评分下降。结论 MRI是诊断SSEH的最佳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进展情形,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收治急性颈椎间盘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25例,伤后X线平片均显示无骨折脱位,MRI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损伤和脊髓损伤异常信号.颈椎屈曲型损伤16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标准):A级1例,B级9例,C级12例,D级3例.23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与固定手术,2例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术前、后ASIA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稳定性,MRI评价脊髓状况.[结果]颈椎屈曲型损伤占64%,术前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占84%.随访平均38个月.植骨全部融合,动力位X线片测量均显示颈椎稳定性良好.伤后1周内MRI表现单纯脊髓水肿者85%获得提高1~2个级别的恢复;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60%获得提高1个级别的恢复;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2例均无恢复.平均ASIA运动评分由45.52±16.05增至85.74±9.36,日常生活动作能力评分由36.32±11.47增至82.54±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颈椎间盘损伤是无骨折脱位刑脊髓损伤的原因之一,颈椎损伤多为屈曲型,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是损伤前置因素,脊髓损伤多为不完全性,预后相对较好.颈前路减压与固定手术可为脊髓损伤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秀山分院骨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闸北分院骨科收治的76例重度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完全性瘫痪,48例)或B级(不完全性瘫痪,28例),其中3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前路组),42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后路组)。记录所有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前、术后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0±0.7)个月。后路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前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ASIA分级A级(12 vs.19)、B级(15 vs.16)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发生血肿1例,感染1例,脑脊液漏3例;后路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同样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后路全椎板切除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