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与短节段固定术式的对比研究,探讨长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32个月,平均20.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分级、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内固定失败5例,长节段组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长、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长节段固定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短节段明显增加,但在维持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方面,远期效果优于短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组21例,单节段组1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对两组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周以及术后12个月两组间的椎体前缘高度矫正率、后凸Cobb‘s角矫正率以及椎管受堵解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对骨折的复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因此认为两组内固定的疗效均是确切的,且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切口长度、估计出血量方面单节段优于短节段,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也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胸腰椎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为主要干预方式之一,但不同节段固定的选择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在伤椎固定基础上,采用长节段(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固定)固定治疗的作为长节段组,采用短节段(伤椎上、下各1个椎体固定)固定治疗的作为短节段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种固定方法均显著矫正了伤椎前缘压缩度及Cobb角,随访过程中均发生矫正丢失。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P<0.05),但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压缩度及Cobb角均矫正更好、矫正率更高,且矫正丢失率更低(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损伤大,但短期随访具有更好的矫正疗效、矫正丢失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钉固定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手术治疗120例DS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62例接受长节段融合(长节段组),58例接受短节段融合方式(短节段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短节段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固定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长节段组(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的VAS评分[(1.42±0.86) vs (3.65±1.48),P0.05]和ODI评分[(28.29±4.74)%vs (39.63±4.49)%,P0.05]均显著低于短节段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弯Cobb角、C7 PL和SVA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的侧弯Cobb角[(18.13±3.82)°vs (27.53±4.78)°,P0.05]、C7 PL [(13.47±2.63) mm vs (19.45±3.84) mm,P0.05]和SVA [(17.73±2.86) mm vs (29.76±3.85) mm,P0.05]均显著小于短节段组。[结论]短节段减压固定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势,而长节段减压固定治疗可有效恢复脊柱的力线及功能。建议依据DS患者的年龄、耐受度、神经压迫等因素选择固定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63例经伤椎双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77(52.8±1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为90.3%、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为84.4%(P0.05)。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地恢复胸腰椎骨折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否需要植骨融合.方法 采用伤椎相邻的上下椎椎弓根钉固定+伤椎上应用垂直应力螺钉的方法治疗12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其中60例为非融合组,60例为后外侧融合组.结果 融合组和非融合组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融合组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大于非融合组(P<0.05).结论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同时有椎间盘或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时,在后路椎弓根固定时最好行融合手术,否则不需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行选择性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前路组),30例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虽然前路组手术时间[(168.4±36.4) min vs (118.5±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686.5±133.6) ml vs (387.0±99.6) ml, P<0.05]显著多于后路组,但切口长度[(7.1±0.7) cm vs (10.7±0.7)cm, P<0.05]、并发症发生率[(7/32) vs (24/30), P<0.05]显著低于后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4.9±12.6)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开放与经皮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18例开放复位跨伤椎固定(OPSF-4钉组),42例开放复位附加伤椎固定(OPSF-6钉组),21例经皮跨伤椎固定(PPSF-4钉组),13例经皮附加伤椎固定(PPSF-6钉组)。分析并比较4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当天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柱高度、后凸角、矢状位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32个月。术中出血量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SF-4钉组、PPSF-6钉组均少于OPSF-4钉组、OPSF-6钉组(P<0.05)。术后引流量OPS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PPSF两组术后无引流。手术时间和术后当天VAS评分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柱高度比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F-6钉组大于其余3组(P<0.05);其余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Cobb角、伤椎后凸角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OPSF-6钉能更好地矫正伤椎的高度,经皮固定的失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节段胸腰椎Ⅲ期Kümmell病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的临床疗效,探讨更适宜的固定节段。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单节段胸腰椎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因不同的骨水泥钉棒固定方法分为短节段固定组(病椎上下各1椎)和长节段固定组(病椎上下各2椎)。其中短节段固定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75.3±4.5)岁,腰椎骨密度T值(-3.1±0.3) g/cm~3,随访时间(13.0±2.3)个月;长节段固定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74.5±3.9)岁,腰椎骨密度T值(-3.2±0.3) g/cm~3,随访时间(14.7±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节段固定组少于长节段固定组,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后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水泥渗漏(9/25 vs 11/21)及邻椎骨折发生(4/25 vs 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短节段固定均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后凸、提高功能指数,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因此对于胸腰椎单节段Ⅲ期Kümmell病无需延长固定节段,短节段固定更符合临床需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98例胸腰椎骨折,49例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组),49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组).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距离、伤椎Cobb角.结果 98例均顺利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轻中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胸腰椎轻中度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固定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不稳定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张筋撑骨”复位法和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法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A型无神经症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经皮椎弓钉固定(复位组),另外23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一次置钉成功率、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手术时间[(74.0±4.6) min vs (58.8±7.4)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32.3±2.8)次vs (26.1±3.2)次, P<0.001]均显著多于常规组。随访时间平均(15.2±2.5)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复位组ODI评分[(1.4±0.9) vs (3.1±1.6), 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术后LKA、VWA、AVH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A组)与跨伤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伤椎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6钉椎弓根钉-棒内固定47例,采用传统4钉椎弓根钉-棒固定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1年及2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情况。[结果]87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Wiltse组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3.13±8.15)个月。末次随访时,Wiltse组的VAS评分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1.85)vs(4.93±1.98),P0.05]。Wiltse组的ODI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3.20)vs(12.20±3.11),P0.05]。术后1周两组后突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2年时Wiltse组的后突Cobb角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内固定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少了术中损伤,有效复位和维持复位更好,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arly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护理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5月—2022年5月骨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9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复位、减压和椎弓钉内固定术;47例围手术期采用ERAS护理,45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并发症,ERAS组为6.4%;常规组为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RAS组在肠功能恢复时间[(7.2±1.1) h vs (10.4±2.3) h, P<0.001]、首次肛门排气时间[(9.5±2.2) h vs (16.4±2.6) h, P<0.001]、首次排便时间[(25.6±4.9) h vs (43.2±5.6) h, P<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1±0.6) d vs (5.3±1.1) d, P<0.001]和住院时间[(8.4±1.0) d vs (12.0±1.3) d, P<0.00...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106-2108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9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内固定失败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内固定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置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优于跨椎置钉组(P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椎弓钉非融合与融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62例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椎管减压非融合椎弓钉-PEEK棒固定,32例采用减压常规钉-棒融合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非融合组手术时间[(172.2±48.7) min vs (216.5±75.4) min, P<0.05]及术中出血量[(216.5±75.4) ml vs (268.8±94.5) ml, P<0.05]显著优于融合组。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8.1±3.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及LS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7.2±4.1) vs (9.7±3.9), P<0.05]及末次随访时[(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Den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观察组,23例)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对照组,23例)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定期摄X片复查,测量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及末次随访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均可有效恢复脊柱序列,但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具有廉价、微创的优点,可作为Dennis B型胸腰段骨折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与否对微创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微创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并伤椎置钉组(A组,20例)和单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组(B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占位(Wolter指数)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O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01)。结论微创经皮短节段固定并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单纯微创经皮短节段固定增加了少量创伤,但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椎板钩与椎弓钉固定治疗儿童单纯性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43例儿童单纯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行椎板钩内固定,23例行椎弓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椎板钩组手术时间[(79.9±7.8) min vs (103.9±8.6) min, P<0.05]、切口长度[(6.2±0.9) cm vs (7.8±0.8) cm, P<0.05]和术中失血量[(120.8±16.2) ml vs (177.0±12.8) ml, P<0.05]均显著优于椎弓钉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以上,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3个月椎板钩组VAS评分[(2.0±0.7) vs (2.4±0.5), P<0.05]、ODI评分[(3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