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腹主动脉瘤术后中远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瘤体直径、平均失血量、手术时间、休克、血肌酐水平等。观察术后随访中远期死亡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中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59个月,平均(21.30±4.52)个月。根据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87)与死亡组(n=20)。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和合并冠心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瘤体直径、平均失血量、休克和血肌酐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史、瘤体直径、休克和血肌酐水平为影响术后中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腹主动脉瘤术后中远期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死亡发生。  相似文献   

2.
尽管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近年来有显著改善 ,但老年患者行此手术较年纪轻者有较大的手术风险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接受搭桥手术后存活及死亡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旨在了解评价老年患者行此手术围术期发生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3 2 5例年龄等于或超过 75岁的冠心病患者 ,在 1997~2 0 0 0年间入住作者所在医院行冠脉搭桥手术 ,纳入分析者术后存活 2 99例 ,死亡 2 6例。作者比较分析了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 ,术前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心外部位血管粥样病变、心功能状况等共 14项 ,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研二尖瓣手术围术期输血现状,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从而加强临床血液管理。方法:收集大连地区3家三甲级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患者189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109例)和未输异体血组(80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输异体血组(109例),自体输血组(39例)和(自体+异体)输血组(26例),未输血组(41例)。收集189例进行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异体血比例57.7%(109/189),患者总平均用血量(4.1±6.0)U。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术前PLT、APTT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16。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优于(自体+异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围术期是否输血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而输血量与术前PLT、术前APTT相关。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未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7年外科监护室24例老年危重病人,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术前、术中、术后3d的出入水量,电解质,红细胞容积和乳酸等指标。结果存活组和死产组在术前、术中、术后3d的出入水量及红细胞容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存活组血钾高于死亡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存活组的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老年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电解质、体液状态和乳酸水平对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研二尖瓣手术围术期输血现状,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从而加强临床血液管理。方法:收集大连地区3家三甲级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患者189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109例)和未输异体血组(80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输异体血组(109例),自体输血组(39例)和(自体+异体)输血组(26例),未输血组(41例)。收集189例进行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异体血比例57.7%(109/189),患者总平均用血量(4.1±6.0)U。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术前PLT、APTT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16。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优于(自体+异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围术期是否输血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而输血量与术前PLT、术前APTT相关。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未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老年胃癌术后近期影响及远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按照有无输血分为输血组和无输血组,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输血组患者肿瘤大小、侵袭度、淋巴结转移度、TNM分期、术前贫血高于无输血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显示29例患者复发,其中输血组有21例(52.5%)患者复发,无输血组有8例(20.0%)复发,输血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无输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侵袭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围手术期输血、有无术前贫血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与胃癌患者术后复发发生率及预后不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围手术期输血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行非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匹配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4)和非死亡组(n=72)。记录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手术时间更长(P=0.034),出血量更多(P=0.001),术中最低收缩压(P=0.009)/舒张压(P=0.044)更低,平均动脉压<70 mmHg时间更长(P=0.049),术中最快心率更快(P=0.039)。且2组手术类型和麻醉方法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更多,入住ICU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术后并发症更多(P<0.01)。ASA分级(IV~V)和神经外科手术是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和更高的ASA分级可能是高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的单纯OPCAB治疗的595例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OPCAB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年,共有70例患者死亡,远期死亡发生率为11.8%。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血红蛋白、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围术期输血、外周动脉疾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年龄(OR=1.069, 95%CI:1.031-1.108, p=0.000)、术前肌酐(OR=1.021, 95%CI:1.008-1.033, p=0.001)、高血压(OR=2.513, 95%CI:1.209-5.221, p=0.014)、COPD(OR=7.140, 95%CI:2.342-21.768,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OR=0.948, 95%CI:0.920-0.977,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即术前LVEF值越高,远期死亡的风险越低。 结论 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COPD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孙氏手术的8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此类患者临床围术期输血情况分为常规输血组(输注红细胞≤8 U,n=47)和超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8 U,n=38),对2组患者围术期超量红细胞输注相关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围术期超量红细胞输注的危险因素是体外循环总转机时间(OR=1.022,95%CI:1.010~1.035,P0.001),保护因素为高血压(OR=2.883,95%CI:1.046~7.944,P=0.041)。超量红细胞输注对此类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28)。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孙氏手术患者的术中体外循环总转机时间越长,其超量红细胞输注风险越高;术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围术期超量红细胞输注风险较低。超量红细胞输注能够增加此类患者的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12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与发生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相关的因素,比较有心脏不良事件组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42例(37.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与无不良事件组相比,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射血分数EF50%、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利钠肽(BNP)增高(P0.05)。结论: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EF值50%以及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hs-CRP和BNP增高,其中术前hs-CRP和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对高危老年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成年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同种异体RBC输血和术中有效自体血回输的预测因素。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253例脊柱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期发现围术期异体RBC输血和术中自体血回输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 253例患者中,32.0%患者围术期接受异体RBC输血(平均3.1 U),其中58.0%接受术中输血,70.0%异体RBC量用于手术当天。69.6%患者使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其中仅68.8%进行自体血回输(平均回输719 m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血红蛋白(Hb)值、内固定节段≥4节、椎弓根钉≥6枚、椎体融合节段≥3节和椎板切除减压是围术期异体输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手术入路、内固定节段数≥4节、椎弓根钉数≥6枚、融合椎体数≥3节和术中椎板切除减压节段≥2节是自体血回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术前低Hb值、多节段的椎体融合和内固定、多椎弓根钉的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对脊柱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异体输血具有预测作用。对手术选择前路、内固定节段数≥4节、椎弓根钉数≥6枚、融合椎体数≥3节和术中椎板切除减压节段≥2节的患者应积极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心脏手术术中输血是导致围术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133例行瓣膜置换的非贫血患者术中输血的影响因素,为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瓣膜置换手术的133例患者,按术中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51例)和非异体输血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输血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2012年期间连续性收治的所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将最低血红蛋白(Hb)〉80g/L的患者按照围术期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及未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12个月死亡率差异,分析围术期输血与术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31例患者,706(75.8%)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输血组最低Hb浓度为(105.2±15.4)g/L,未输血组最低Hb浓度为(110.5±16.5)g/L。输血组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7.5%VS3.6%,P=0.037),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及低Hb浓度为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输血并非影响死亡的独立因素。结论高龄和低Hb浓度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围术期输血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一组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为减少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总结13例老年冠脉病变患者术前及围手术期的基础条件和手术情况,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和围手术期处理不足之处的因素。结果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较轻,分别为哮喘、术后渗血;4例较重,1例为肺间质水肿,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源性哮喘,1例失血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减少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为此,术前必须最大限度地改善老年患者全身情况;术中应根据冠脉病理解剖变化,彻底再血管化,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质量和缩短阻断时间;术后加强监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稀释性自体输血(HAT)在老年患者骨科大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0岁实施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HAT组(n=30)和未实施自体输血(对照组,n=30)手术中异体血输血的比例和HAT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 HAT组和对照组输异体血比例分别为10%和60%,有显著性差异(P<0.05);HAT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Hb、Hct和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T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骨科大手术中输异体血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9例合并CRI的AAA患者采用针对CRI的改良EVAR治疗策略,同时选择40例肾功能正常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式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诊疗过程、治疗结果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采用GraphPad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对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VAR治疗,围术期无患者死亡。CRI患者术后血肌酐值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610 9);1例(5.26%)因双侧肾动脉不全覆盖,行双侧肾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10.53%)轻微Ⅱ型内漏,未干预;1例(5.26%)发生穿刺点血肿或感染;2例(10.53%)术后发热。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脊髓、肢体缺血等严重并发症,2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患者复查结果均提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无内漏,AAA瘤腔内完全血栓化,各分支动脉血流通畅。随访期(2~28个月,中位15个月)内,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生支架移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肢体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CRI患者所使用的EVAR治疗策略,可有效保护肾功能,降低术后对比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扩大EVAR术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住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一般情况、手术类型、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 共纳入4007例心脏手术患者,死亡77例(1.9%),术后发生AKI 1250例,发病率为31.2%,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RT)者104例,RRT治疗率2.6%;AKI组院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AKI组(5.4%比0.3%,P<0.01);AKI后接受RRT(AKI-RRT)患者院内病死率36.5% (38/104)。心脏移植术后AKI发病率最高(73.0%)、院内病死率最高(18.9%),其次为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瓣膜手术(AKI发病率57.8%、院内病死率6.1%)、主动脉瘤手术(AKI发病率52.1%、院内病死率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BMI、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术前血肌酐>106.0 μmol/L、术中心肺旁路时间、术中低血压、主动脉瘤手术为心脏手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肌酐>106.0μmol/L、术中低血压是影响AKI后肾功能完全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尿量恢复是肾功能完全恢复的有利因素。结论 心脏手术后AKI发病率高、预后较差,其发病与围手术期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心脏移植术、冠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瓣膜手术及主动脉瘤手术为术后AKI发病的高危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后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术后,共79例患者行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分为死亡组(n=17),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64.05±8.78)岁。存活组(n=62),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61.43±9.2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既往心外科手术史(17.7%vs.1.6%,P=0.031)更多、术前肾功能不全史(82.4%vs.51.6%,P=0.023)更多,术后血清肌酐明显升高[202.00 (102.40,333.35)vs.95.60 (81.08,134.63)μmol/L,P=0.002]、术后LVEF下降更明显(41.2%vs. 17.7%,P=0.039),术后输注血浆数量更多[800(400,1,200)vs.400 (200,800)mL,P=0.044],并且死亡组患者并发症更多,机械通气时间[190 (95.5,356)vs.51(30.8,82.3)h,P0.001]、再次插管率(29.4%vs. 1.6%,P=0.003)、ICU天数[8(3,12)vs.3 (2,4)d,P=0.002]均明显增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OR=0.050,95%CI:0.003~0.875,P=0.04)、术前肾功能不全(OR=8.418,95%CI:1.482~47.810,P=0.016)为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急诊手术与术前肾功能不全是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输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预计术中出血量400ml的骨科手术患者768例,年龄34~67岁,术前血红蛋白浓度(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35%,按ASA分为Ⅰ~Ⅲ级。根据不同输血策略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Hb100g/L输血、100~120g/L维持)351例与限制性输血组(Hb80g/L输血、80~100g/L维持)417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术前Hb、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及术后引流量等一般资料;观察并2组输血率、平均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术前Hb、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及术后引流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限制性输血组的输血率、平均输血量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2组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拆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可减少输血量和降低输血暴露风险,且不会对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老年结直肠腺癌(CRC)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情况及阿司匹林(ASP)对其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274例老年CRC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确诊后有无连续服用ASP(100 mg/d)≥6个月分为ASP组(n=60)和非ASP组(n=214)。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前检测指标。分析患者术后5年内的复发与生存情况。结果 与非ASP组比较,ASP组复发患者较少(36.92%vs 18.33%,P=0.007); ASP组3年、 4年和5年累积无病生存期(DFS)较长(P<0.05)。年龄增大、 TNM分期Ⅲ期、肿瘤最大直径增大以及糖类抗原125升高是老年CR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服用ASP是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增大、TNM分期Ⅲ期和肿瘤最大直径增大是老年CRC术后DFS的危险因素。结论 ASP能一定程度减少老年CRC患者术后5年的复发,延长患者的D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