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改良Henry入路手术治疗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术后前臂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改良Henry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20例,按照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术中缝合组112例,男35例,女77例;年龄37~65(48.5±7.4)岁;骨折AO分型,B型46例,C型66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将切开旋前方肌予以缝合。不缝合组108例,男32例,女76例;年龄34~67(47.6±7.8)岁;骨折AO分型B型41例,C型67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对切开旋前方肌不予缝合,原位铺于钢板表面。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旋前、旋后、掌倾、背伸),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8.5±1.3)个月。术后6周,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术中缝合组VAS评分(2.6±1.2)分,与不缝合组(5.8±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在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近期无明显优势,但术中缝合旋前方肌能减少早期术后疼痛,建议术中应缝合旋前方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保留旋前方肌分为对照组(采用倒L形切口切开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54例)和观察组(采用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46例)。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影像学指标、前臂及腕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恢复平整,达到解剖复位。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时间2.7~5.5个月。术后6周疼痛VAS评分、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活动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前臂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及掌倾角、尺偏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最大程度保留前臂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中心医院骨科于2018-03—2020-09行Henry入路掌侧LCP内固定术的6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切开旋前方肌组(A组,32例)和不切开旋前方肌组(B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4周、3个月、6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术后6个月按照Gartland-Werler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3个月时,B组患者的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握力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握力,以及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LCP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保留旋前方肌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并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4—2022-03诊治的6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观察组28例术中采用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手法复位联合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骨折,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Henry切口撬拨复位并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正中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肌腱断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开放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62例采用开放内固定治疗,58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外固定组,而内固定组的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外固定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29个月,平均(14.52±3.41)个月。内固定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少于外固定组[(26.89±4.97)周vs(38.54±5.37)周,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和Gartland-Werley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两组腕背伸-掌屈和尺偏-桡偏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内固定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外固定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掌倾角[(11.13±2.82)°vs (7.53±2.78)°,P0.05]、尺偏角[(23.47±2.63)°vs (16.45±2.84)°,P0.05]及桡骨高度[(13.73±1.86) mm vs (10.76±1.85) mm,P0.05]均显著优于外固定组。术后影像显示,内固定组关节面复位质量显著优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长段粉碎性Ⅱ型盖氏骨折的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2月—2022年2月采用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固定治疗长段粉碎性Ⅱ型盖氏骨折患者14例,采用桡侧腕屈肌与桡动脉间微创切口入路,自腕横纹水平向近端纵向切开约3.0cm,先在远端桡侧切口腕屈肌桡侧分离,将桡侧腕屈肌牵向尺侧,桡动脉牵向桡侧,显露旋前方肌,用骨膜剥离器在旋前方肌下方贴骨膜剥离,建立“肌-骨隧道”后经皮插入合适规格的锁定钢板,复位骨折,三点定位钢板位置,分别拧入螺钉,固定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75.1±1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2±30.3)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10.9)个月。术后6个月Mayo评分:疼痛评分(23.6±2.3)分,满意度评分(23.9±2.1)分,活动范围评分(17.1±4.1)分,握力评分(23.6±3.5)分,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结论]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长段粉碎性Ⅱ型盖氏骨折具有创伤小、内固定确切、患肢功能恢复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3个月。术后3~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3个月时,桡骨远端掌倾角8°~21°,尺偏角19°~28°,桡骨短缩长度0~2 mm;腕关节及前臂活动:腕关节背伸40°~65°,腕关节掌屈45°~70°,前臂旋前55°~90°,前臂旋后55°~8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9. 4%。结论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保留旋前方肌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切开与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8年3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桡骨远端骨折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不切开组28例(术中不切开旋前方肌)和切开组28例(术中切开旋前方肌)。术后根据影像学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放置是否良好;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在腕部VAS评分、腕部活动度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不切开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切开组(P 0.05);不切开组的尺偏、桡偏、旋前和旋后功能明显高于切开组(P 0.05);术后6周复查时,切开组VAS评分和Gartland-Werley评分均高于不切开组(P 0.05)。术后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安全有效,可保护屈肌腱以及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更有利于患者康复,是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6月,本科采用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并通过随访比较患侧、健侧的腕关节活动度以及最终的Gartland-Werley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其中50例患者随访(12.96±1.09)个月。术后12周测量患侧与健侧腕关节活动度,两侧在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桡偏和尺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显示所有的骨折均在8个月达到骨愈合,桡骨远端无畸形,桡骨的高度和宽度无继发改变,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临床评定标准,优37例,良11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0%。[结论]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功能可以更早、更好地恢复,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3—2016-06诊治的28例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15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13例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16、28、4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8例均获得48周随访。2组术后16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4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比较,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转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迟发性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快且更满意,而且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钮心刚  李国  严力生 《中国骨伤》2012,25(10):856-86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选取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107例,其中男48例,女59例;年龄23~79岁,平均51.27岁。采用直接掌侧入路结合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5例,Henry入路结合LCP固定52例,对两组的手术特点、骨折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正中神经并发症、旋前方肌修复率进行比较。术后1年随访时比较两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评分。结果:直接掌侧入路组、Henry入路组骨折显露时间分别为(21.18±1.69)min、(12.56±1.35)min,手术时间分别为(89.90±4.86)min、(61.58±4.37)min,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4.55%、5.77%,旋前方肌修复率分别为52.73%、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直接掌侧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3.25±2.29,优良率为90.91%;Henry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2.92±2.13,优良率为9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nry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直接掌侧入路相当,相比较具有解剖简单,操作容易,旋前方肌修复良好,术后正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建议在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优先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旋前方肌的缝合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疗效的中期影响。方法两组独立手术医师组,A组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后,不予以缝合旋前方肌;B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后,仔细修补缝合旋前方肌;共随机回顾性选取30例患者,15例为一组,均为AOB型骨折。分别在术后4周、6个月比较健侧与患侧的腕关节旋前、旋后功能以及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ofarm—shoulder—hand,DASH)。结果术后4周,患侧的旋前旋后功能较健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患侧组内旋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患侧的旋前旋后功能较健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患侧组内旋前以及旋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AB两组组间DASH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组间DASH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手术内固定对桡骨远端B型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以来,我们对4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患者应用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术治疗,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7~32岁.掌着地跌伤3例,腕扭伤1例.病程1个半月~5个月.本组患者均有腕部疼痛、握力弱、弹响表现.检查:前臂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明显突出,旋后时可自动复位.X线片示下尺桡关节间隙增宽至3 mm以上.手术自前臂远端尺侧缘切口,长约6 cm,自伸屈肌腱间进入达尺骨.显露旋前方肌,并将其与屈肌腱分开,沿旋前方肌尺骨起点处纵形切开骨膜,连同该肌向桡侧游离过中线,形成一带神经血管的肌肉骨膜瓣.然后前臂旋前下尺桡关节复位后,将肌肉骨膜瓣向尺骨背侧移位约1 cm,与尺骨背侧骨膜缝合固定.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4周,然后行功能锻炼.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0个月~3年,3例腕部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例腕部偶有酸痛、握力较健侧轻度减弱.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片示下尺桡关节间隙缩小至1~2 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配式环锯辅助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本院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的7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4例采用组配式环锯辅助PFNA内固定,36例采用常规标准配套工具PFNA置钉。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4 d和第11 d环锯组和常规组各有1例患者死于肺动脉栓塞。环锯组手术时间[(39.59±6.52) min vs (43.86±9.34) 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11.39±2.66)次vs (14.66±1.97)次,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共68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患者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和内收-外展ROM,以及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环锯组术后双侧颈干角差值[(4.25±1.49)°vs (5.16±2.05)°,P0.05]和术后双侧偏心距差值[(3.19±1.58) mm vs(4.01±1.60) mm,P0.05]均显著小于常规组;环锯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至未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至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配式环锯辅助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骨折复位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1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45例在术中保留旋前方肌(观察组),45例在术中切开旋前方肌并进行修复(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桡骨茎突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以及腕关节背伸、掌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6月本科收治的26例股骨转子间的股骨转子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3例采用单纯加长PFNA固定(未捆扎组),13例采用加长PFNA联合钢丝捆扎固定(捆扎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捆扎组的切口长度[(8.4±1.7) cm vs (12.3±2.9) cm, P<0.001]、术中透视次数[(49.2±21.5)次vs (62.6±15.3)次, P<0.001]均显著少于捆扎组,但是,捆扎组恢复部分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捆扎组[(29.0±7.2) d vs (59.7±14.8)次,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及Harris评分、髋伸-屈及髋内-外旋ROM显著改善(P<0.05)。捆扎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5.6±0.7) vs (7.3±1.0), P<0.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掌侧正中微创入路和常规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10—2015-08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创入路组(采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组(采用常规Henry入路)。结果 38例获得随访12~16个月,平均14.3个月。2组术后3 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以及术后1年与术后3 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腕关节旋后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腕关节掌屈、旋后活动度及相对健侧握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12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DASH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82例桡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行复位内固定的情况。结果本组获随访4~12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优56例,良17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9.02%。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的腕痛症及内固定失效11例。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恢复腕关节的解剖关系,保留旋前方肌符合微创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东莞光华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留组和切开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其中保留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术式,切开组采用切开旋前方肌术式。结果保留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及Krimmer评价优良率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切开旋前方肌术式比较,保留旋前方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关节活动度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6诊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其中30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非手术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组)。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前臂旋前活动度、前臂旋后活动度、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12~18)个月。非手术组骨折愈合时间较手术组短,而手术组骨折愈合时掌倾角、尺偏角、前臂旋前活动度、前臂旋后活动度、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骨折愈合后6个月前臂旋前活动度、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前臂旋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但其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患者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