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将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被动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简易上肢功能评价量表(STEF)、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TEF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67.23±9.00)分、(57.48±8.42)分、(66.03±7.7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0±8.19)分、(44.97±8.83)分、(49.37±7.48)分(P<0.05)。研究组患者的CSS评分(14.72±3.6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3±3.81)分(P<0.05)。结论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神经及运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及行为功能障碍,表现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自行锻炼,观察组在生命体征、神经病学体征稳定时即分阶段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在训练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FMA评分、NDS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康复训练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为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之上结合针刺治疗,8 w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各自不同开始训练时间对应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结果治疗后8 w,两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自不同发病到开始训练时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更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可提高临床疗效,表现为开始训练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理想,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康复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方法,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3.33%,康复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但针康组升高程度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临床疗效优于康复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康复治疗在不同时间节点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87例患者随机分为2 d康复训练组和14 d康复训练组,嘱病人及家属都须按要求进行训练。在入组时及发病3个月后分别评估严重不良事件数,按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NIHSS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2 d组上述评分分别为(9.72±5.37)、(65.21±13.27)、(76.87±12.68)、(29.06±11.48),14 d组分别为(12.14±2.76)、(52.67±14.28)、(62.85±11.69)、(34.23±5.43),2 d组比14 d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早的康复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受益,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辅助药物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疾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P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8周。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Q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和满意度。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NIHSS、MMSE和SS-QQL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16.22±2.06)和(19.55±3.12)]和NIHSS[(6.04±1.03)和(9.68±1.44)]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MMSE[(23.29±3.38)和(18.15±3.23)]和SS-QQL[(178.62±3.66)和(151.58±6.35)]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和85.0%,χ2=3.914,P=0.048)。结论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对老年PSD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祖国医学贾氏点穴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方面已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它以指代针的点穴疗法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特定的刺激线上,用手进行点、按、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使"气"和"力"的作用刚柔并济,点穴时速率快、气感大、透筋达骨,并沿着经络-内脏的相关路线,渗透到患者体内.以激发经气,使气至病灶产生感应,从而调整阴阳脏腑的功能和营卫气血的盛衰,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使脑卒中患者提高感觉功能,使运动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骨小窗开颅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肢体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第28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偏瘫患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并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运动功能。结果经治疗康复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73.33%恢复达轻~中度运动障碍,20%为明显运动障碍,6%为严重运动障碍,对照组仅20%恢复达轻~中度运动障碍,60%为明显运动障碍,20%为严重运动障碍,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地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持续4 w。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平衡功能、上肢肢体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康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1.2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76±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观察组康复后简易上肢功能(STEF)评分[(72.31±4.87)分]和Fugl-Meyer(FMA)评分[(51.27±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72±7.29)分和(39.27±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9.724,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ROM)[(19.32±2.56)°]、最大屈曲角度[(53.17±5.98)°]和最大伸展角度[(38.65±4.97)°]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3.25)°]、[(41.36±7.91)°]和[(27.62±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8、6.523、7.596,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70.28±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83±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上肢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监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4h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选取3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R值、K值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Angle角、MA值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R值、Angle角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值、MA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的PT、APTT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FIB、D-D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T、APTT在静脉溶栓前、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值、D-D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超早期康复意识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超早期康复意识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的基础上 ,进行超早期康复时间窗意识宣教。结果超早期康复意识教育与功能锻炼组的神经功能的预后评估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及时有效建立超早期康复意识 ,使神经中枢系统损伤或疾病后 ,肢体功能上得到恢复的早期时间是康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遗症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本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 2 0 0 0年— 2 0 0 2年住院的 64例急性脑卒中 (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病人 ,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GCS >8分。MMSE评分 :文盲≥ 17分 ,小学≥ 2 0分 ,中学以上≥ 2 4分。将 64例病人分为两组 ,早期康复组 3 2例 ,男 2 1例 ,女 11例 ,年龄 4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8、MCP-1)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60例符合标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康复训练)、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相比,均具有可比性(t=-0.034、-1.254、-0.081,P=0.973、0.215、0.936);治疗后组内比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6.446、-7.388、8.983,P=0.000、0.000、0.000;对照组t=-2.896、-2.179、3.349,P=0.007、0.038、0.002);治疗后,治疗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数值的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1、2.595、-2.716,P=0.039、0.012、0.009)。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TNF-α、IL-18、MCP-1)相比,均具有可比性(t=1.927、0.763、-0.956,P=0.059、0.448、0.343);治疗后组内比较,TNF-α、IL-18和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59.243、4.925、20.050,P=0.000、0.000、0.000;对照组t=12.548、6.838、10.208,P=0.000、0.000、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18和MCP-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5.184、2.234、-4.214,P=0.000、0.029、0.000)。结论腹针联合康复训练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肠道菌群,并具有抑制血清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李永新  梁雄壮 《内科》2008,3(3):373-375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在监护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40例ICU急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干预,与40例对照组病人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康复干预前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及偏瘫肢体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在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后简式Fugl—Mayer(FMA)评分、偏瘫肢体后遗症(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肢体痉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ICU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干预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偏瘫肢体后遗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应用针灸脉冲电疗仪KWD-8081;对照组仅采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8 w.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8 w...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规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干涉组,每组53例,干涉组患者在通例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通例的神经内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干涉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均喜 《内科》2008,3(1):40-41
目的 探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接受内科药物基础治疗,康复组在早期即给予规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康复治疗。结果 康复组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效果及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 w。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yer量表评分和OL-BREF量表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yer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QOL-BREF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用于脑卒中偏瘫中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2018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接诊的脑卒中偏瘫病患66例,用数字抽签法划分成研究、对照组(n=33).2组都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研究组加用中医护理.对比肢体功能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出院时Fugl-Meyer评分(56.03±2.79)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