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戊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2,(7):113-114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成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型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4.
5.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可引起急性、暴发性及慢性肝炎,是一个影响全世界的卫生问题。一般人群感染HEV后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多为自限性,临床诊断中很容易被忽略。在既往的报道中,已经发现HEV感染可引起多个系统功能障碍。特别是在血液系统方面,常导致一系列的不良结局,如果能对这些戊型肝炎相关疾病做到全面评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将极大地减轻个人及社会的医疗负担。本文将结合既往报道,对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HEV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首次发现鉴定, 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HEV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 但部分人群如妊娠期妇女、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等感染HEV后预后较差, 可能发展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免疫抑制人群还有可能发生慢性HEV感染。目前在部分地区和国家, 关于戊型肝炎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这提示我们应当评估其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是全球范围急性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原因。在过去十年,HEV被发现不仅能引起急性自限性疾病,还可导致重症及慢性感染。HEV感染孕妇或基础肝病患者后易发展为肝衰竭,病死率较高;HEV感染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本文介绍了HEV重症及慢性感染的诊断、临床特征、传播方式、预防和治疗,重点探讨了HEV重症化和慢性化过程中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以及病毒本身的特征,并总结其促进HEV病程进展的机制。然而,现有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仍然存在鸿沟,目前仍然缺乏针对重症及慢性HEV的较好的诊疗方案。临床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推进戊型肝炎发病机制及系统的队列研究,同时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最终实现预防和改善戊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戊型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随着80年代戊型肝炎病毒的被证实,近20余年来,人们对戊型肝炎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从戊型肝炎病毒的结构、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基因1型,2型,3型及4型,其中基因3型及基因4型为人畜共患)、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对戊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戊型肝炎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研制的戊型肝炎疫苗的上市为戊型肝炎的防控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9.
10.
戊型肝炎由HEV感染导致,HEV基因1型为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流行株,在高流行区HEV主要与感染人群排泄物及污染饮用水相关。有慢性肝病基础患者及老年人易感染HEV,从而诱发重型肝炎。近年来慢性戊型肝炎逐渐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对其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种自限性、肠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多以流行暴发出现,病因为新认定的戊型肝炎病毒(HEV)。其常由于粪便污染饮用水而传播,也称为肠道传染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 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流行病学 戊肝可以在短期内暴发或持久流行形式发生。病源通常是污染水,且流行常发生在雨季之后。平均潜伏期为6周(2~9周)。患者家庭成员中两代发病率(0.77%)不高,但  相似文献   

12.
许诚  马为民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2):831-832
深圳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及戊型肝炎病毒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许诚马为民朱晓洁庄辉为探讨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血清病原学及戊型肝炎病毒(HEV)核苷酸序列的特点,对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我院收治的散发性戊型肝炎182例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3.
���͸��׷��β��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型肝炎病毒是散发性和流行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之一。中国一般人群中约1/3人曾感染过该病毒,主要侵犯中老年人群。虽然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发展成慢性肝炎,但其病死率相对较高。戊型肝炎病毒至少有4个基因型,中国流行的是基因1型和4型,基因3型和4型主要见于猪,为人畜共患性疾病。中国自主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HEV239)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可有效预防戊型肝炎,且耐受性良好,有望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戊型肝炎病人的系列血清抗-HEV。结果表明,病后2~8周和2~4个月IgM抗-HEV阳性率分别为65.63%(21/32)和33.33%(2/6),4个月后未检出。IgG抗-HEV于发病后4天即可阳转,至病后2~4周和5~8周IgG抗-HEV累积阳转率分别为86.89%(53/61)和98.36%(60/61)。多数病人IgG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6个月内和2年内分别为67.21%(41/61)和91.80%(56/61)阴转。多数病人IgG抗-HEV在急性期处于高水平,恢复期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曲建慧  王永怡 《传染病信息》2005,18(4):192-192,I0005
日本专家Shunji Mishino报告了戊型肝炎(戊肝)在日本的发病、流行特点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戊型肝炎由HEV感染导致,是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传统的观念认为戊型肝炎只流行于发展中国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戊型肝炎是一种分布于全球并能带来严重负担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可靠的诊断试剂和戊型肝炎疫苗的成功上市,相关研究及防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钱聪  谢青 《肝脏》2023,(5):599-604
既往认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仅能引起急性肝炎,自2008年在移植患者中发现慢性戊型肝炎,改变了我们对这个病毒的认识,特定基因型的HEV可以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导致慢性感染。近年来,慢性HEV感染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治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完善和补充。然而仍存在很多挑战,尤其是疾病预防和提高临床预后方面。本文旨在更新慢性戊肝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并讨论未来科学研究方向及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张黎  王佑春 《传染病信息》2013,(6):327-330,342
戊型肝炎主要是HEV经粪-口传播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然而近年来陆续报道了一些通过输血传播的病例。虽然通常情况下戊型肝炎为急性自限性疾病,但患者如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肿瘤化疗或HIV感染等),感染HEV后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迅速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由于这些患者常常需要多次输血,更加大了感染HEV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全球献血员的HEV流行情况、经输血传播HEV的病例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HEV后的危害等,提示应警惕输血引起的慢性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某部新兵连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分子病毒学特征,并与当地散发毒株比较,以查找病原可能来源.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抗HEV-IgM阳性的34例暴发性戊型肝炎及46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和粪便标本进行HEV RNA检测,并对HEV RNA阳性标本的基因开放读码框(ORF)2部分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34例暴发流行病例标本中检测出12株病毒,46例散发病例标本中检到2株.经克隆测序分析,各暴发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0%~100%.且暴发毒株和散发毒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也较高,分别为95.3%~99.3%和94.0%~100%;暴发毒株和散发毒株与各型中的标准株相比,与Japl株同源性最高,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2.0%~95.3%,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0%.进化树分析提示本次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病毒株与戊型肝炎病毒基因Ⅳ型距离最近.结论 本次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病原可能来于广州本地;广州地区戊型肝炎流行毒株属戊型肝炎基因型Ⅳ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