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剂量异丙酚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中肺损伤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Ⅰ组)、小肠I-R组(Ⅱ组)及小肠缺血再灌注后分别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异丙酚2mg.kg-1.h-1(Ⅲ组)、6mg.kg-1.h-1(Ⅳ组)、8mg.kg-1.h-1(Ⅴ组),每组10只。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肺湿干重比(W/D)。结果异丙酚可明显抑制小肠I-R后肺组织髓过氧化酶活性和肺湿干重比升高(P<0.01),并可改善肺组织损伤;肺组织W/D和MPO活性呈正相关(r=0.988,P<0.05)。结论小肠I-R后,不同临床剂量异丙酚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2.
磷脂酶A2抑制剂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一氧化氮/内皮素(NO/ET)失衡与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关系以及磷脂酶A2抑制剂消炎痛(INDO)和NO/ET的调节作用,采用肝I/R模型,比较I/R组和INDO组NO/ET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肝I/R损伤的关系,再灌注急性期血NO代谢产物(NO2^-/NO3^-)降低,ET升高致NO/ET比值降低,血TNF-α,肝丙二醛(MDA),及酶的漏出增加,肝ATP含量降低,肝损伤加重,INDO可阻止再灌注后NO2^-/NO^3-下降,改善NO/ET平衡,减轻肝损伤,认为肝I/R损伤与NO/ET失衡有关,INDO对肝I/R急性期的保护作用与其对NO/ET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肢体缺血 /再灌注损害的影响。方法 :对 3 0例 (异丙酚组 15例 ,对照组 15例 )使用止血带患者测其血中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 (GSH)含量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各时段血中MD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 ,GSH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 .0 1)。II组缺血 /再灌注后同一时段内MDA显著低于I组(P <0 .0 1)。II组缺血 /再灌注后 3 0min、60min与I组同一时间段相比GSH显著升高 (P <0 .0 1) ,90min时 ,GSH与I组同一时间段相比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在再灌注同时或再灌注之前 ,给予异丙酚 ,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肾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致肾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清洁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组)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下腔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10ml/(kg·h)。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SMA1h,下腔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10ml/(kg·h)。异丙酚组(P组)阻断SMA1h,再灌注前5min将持续输注的0.9%生理盐水10ml/(kg·h)更换为等容异丙酚10mg/(kg·h)。于再灌注2h后下腔静脉取血,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Bcr);处死大鼠后取双侧肾,右肾皮质部制作组织均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左肾作病理标本。结果:与S组相比,I/R组SOD活性降低,MDA、BUN及Bcr含量升高(P〈0.05);与I/R组相比,P组MDA、BUN及Bcr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光镜下I/R组肾小球及球后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细胞水肿,球后毛细血管内堆积大量破裂红细胞:P组肾结构接近S组。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肾损伤,异丙酚对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对视网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对视网膜的影响。方法:16只健康清洁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缺血组(I组):分离SMA并夹闭1h,再灌注2h。两组动物均下腔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10ml/(kg·h),再灌注2h后下腔静脉取血,测定血清肌酐(Cr)。处死大鼠后摘除双眼球,左眼剥离视网膜,制作组织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右眼做病理标本,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同时取距回盲部20cm一段小肠病理切片。结朵:与c组相比,I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血清Cr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光镜下病理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I组小肠黏膜上皮下间隙扩张,伴黏膜上皮层与固有层中度分离,且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绒毛顶端破损。视网膜内层明显水肿,神经节细胞分散,排列不规则;外核层分解、破坏。结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再灌注损伤引起过激的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桂武  刘志勇 《现代医学》2012,40(3):305-309
目的:通过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异丙酚( Propofol)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IR)肺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左侧开胸后不阻断肺门)、肺缺血再灌注组(n=10,开胸后左侧肺门阻断45 min再灌注120 min)和异丙酚组(n=10,开胸后左肺门钳闭前30 min时股静脉注射异丙酚5mg·kg-1,继用微量泵以50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左侧肺门阻断45 min再灌注120 min).3组在开胸前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再灌注结束时抽取左心室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获取左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左肺组织和细胞损伤情况,计算左肺湿干重比,评价肺水肿程度;制作肺组织匀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其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肺缺血再灌注组及异丙酚组大鼠肺W/D值、肺组织中的MDA、TNF-α、IL-6含量明显增高(均P<0.05);PaO2明显下降,SOD活性减弱明显降低(均P<0.05).异丙酚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大鼠的PaO2升高(P<0.05),肺组织中的MDA、TNF-α、IL-6含量及肺W/D值下降(P<0.05),SOD活性增强(P<0.05).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组损伤轻微,肺缺血再灌注组损伤严重,异丙酚组损伤重于假手术组但轻于肺缺血再灌注组.结论: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SD大鼠的肺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异丙酚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是常见的病理生理表现,临床上常见于心肌梗塞、外周血管功能不全、脑率中、和低血容量休克。虽然恢复缺血器官血流是防止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必要条件,但是再灌注本身可能加重缺血所致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 缺血-再灌注组(P组),每组10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夹闭前、再灌注2 h后抽血,测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血浆MDA含量;并于再灌注2 h后采用放血法处死动物,取出一小块肝组织,测定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含量及MDA.结果:①I-R组、P组的红细胞SOD 活性与S组比较均下降,但P组高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R组、P组的红细胞、血浆MDA、肝脏XO及MDA含量与S组比较均升高,但P组升高较少,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对在体家兔小肠缺血-再灌注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临床剂量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SOD)、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血清中和肠组织中的NO、肠组织中MPO活性及外周红细胞SOD活性。结果异丙酚治疗组(Ⅲ组)肠组织和血清中NO明显降低(P<0.01),肠组织中的MPO显著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组(Ⅱ组)、Ⅲ组外周红细胞SOD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Ⅰ组)(P<0.01),但Ⅲ组SOD活性明显高于增高于Ⅱ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显著降低肠缺血再灌注后NO和MPO水平,增加SOD活性,具有抗氧化作用,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及海马原代细胞和脑组织中突触素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12h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体外培养,建立原代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异丙酚对海马细胞OGD后死亡和凋亡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观察海马细胞中突触素(synaptophysin)的表达.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用药组、正常对照组.观测各组动物术后7d、14d的体重变化及神经症状评分;将术后14d大鼠取脑,观测皮质中突触素的表达.结果 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显示异丙酚用药组海马细胞存活数量较多、凋亡细胞减少,海马细胞中突触素表达显著增强.大鼠模型7d体重变化异丙酚用药组为(285.0±1.6)g较模型组(165.0±8.6)g显著降低(P<0.01).14d体重变化异丙酚用药组为(304.7±8.6)g较模型组(182.5±23.5)g显著降低(P<0.01).7d神经症状评分异丙酚用药组为1.17±0.23,较模型组1.83±0.24显著降低(P<0.05).14d评分异丙酚用药组为1.00±0.41较模型组2.33±0.47也显著降低(P<0.05).免疫染色可见异丙酚用药组大脑皮质突触素的表达相较模型组明显增强.结论 细胞和动物模型均显示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可增加皮质神经细胞中突触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麻醉药物对正常动物外周血中PLA2的活性及其他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三组:对照组、异丙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及临床剂量的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在给药前(T0)、麻药诱导后10 min(T1)、维持剂量后60 min(T2)、120 min(T3)及停止用药后60 min(T4)、120 min(T5)多个不同时间段收集兔外周血,采用荧光底物激发方法或ELISA法分别测量不同组、不同时间段的外周血PLA2活性及炎症因子IL-6、TNF-α、CRP的浓度,观察不同组内PLA2活性及炎症因子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分析组内、组间的差异性及各炎症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 依托咪酯能促进正常动物外周血中PLA2活性炎症因子IL-6、TNF-α、CRP浓度的升高,T3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异丙酚在T3时显著抑制了血清中PLA2的活性及CRP的浓度,但IL-6及TNF-α的浓度未见明显变化.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LA2的活性变化与CRP的浓度具有一致性(r=0.686,P=0.014),而与IL-6、TNF-α无相关性. 结论 依托咪酯促进正常机体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活化及释放,而异丙酚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彭科  许超  于敏  孙力华  肖卫东  杨桦 《重庆医学》2015,(6):724-726,729
目的:探讨 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预处理对小鼠肠急性缺血再灌注(I/R)所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6~8周龄雄性 C57BL/6小鼠24只,分为 Sham 组、I/R 组、I/R+GSNO 组,每组8只。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30 min,再灌注6 h作为小鼠肠 I/R 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 claudin-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HE 染色显示,与 Sham 组比较,I/R 组肠黏膜明显肿胀,绒毛部分脱落、变粗,绒毛倒伏、断裂,而 I/R+GSNO 组肠黏膜无明显肿胀,绒毛完整,形态接近正常;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 I/R刺激可造成肠上皮表面 claudin-1连续性明显破坏,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I/R+GSNO 组肠上皮 claudin-1连续性明显恢复,阳性染色显著增加;肠上皮 claudin-1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与 Sham 组比较,I/R 组及 I/R+GSNO 小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表达分别下降32.5%,13.8%(P <0.05);与 I/R 组比较,I/R+GSNO 组小鼠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表达上调27.8%(P <0.05)。结论小肠急性 I/R 刺激可造成明显的肠黏膜损伤及肠上皮间紧密连接的显著破坏;GSNO 预处理可通过上调 claudin-1表达,有效缓解 I/R 对肠黏膜结构与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12h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建立原代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观察海马细胞形态,苔盼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用药组、正常对照组.观测各组动物术后神经症状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大小及HE染色.结果 海马细胞缺糖缺氧再给氧显示异丙酚用药组海马细胞存活数量较多,胞体较大突起保持稠密的神经网.异丙酚100μmol/L组细胞存活率为(56.2±3.7)%,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38.6%±4.3%)明显增高(P<0.05).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24h神经症状评分,异丙酚用药组评分为(0.8±0.5)较模型组(2.3±0.5)显著降低(P<0.05).TTC染色脑梗死体积异丙酚用药组为(123.21±11.04)mm3,较模型组(214.95±16.79)mm3显著降低(P<0.01).HE染色可见异丙酚用药组正常细胞较多.结论 细胞和动物模型均显示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低温缺血常温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离体心脏平衡20min后随机分为5组(n=12):空白对照组(Con组)于37℃用Krebs-Henseleit缓冲液(K-H液)持续灌注175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于37℃用K-H液灌注40min,27℃缺血75min,37℃K-H液再灌注60min;丙泊酚预处理1组(P1组)、2组(P2组)和3组(P3组)分别在缺血前给予含50、100和150μmol/L丙泊酚预处理,预处理后同I/R组。观察平衡末(基础值)、缺血前及再灌注末的心率(HR)、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上升和下降速率最大值(±dP/dtmax);在平衡末、再灌注后1、10、20、30及60min分别取冠状动脉流出液,测定其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再灌注末测定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并测定再灌注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P2组和P3组在再灌注后60min时HR、LVDP、±dP/dtmax、SOD活性均高于I/R组(P<0.05);而LVEDP、心肌梗死面积、MDA含量小于I/R组(P<0.05);P2组和P3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冠状动脉流出液中CK及LDH值均明显低于I/R组相应时间点所测值(P<0.05)。结论100和150μmol/L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肾缺血再灌注组(Ⅰ),异丙酚预先给药组(P1)、即时给药组(P2)及延迟给药组(P3)。P1、P2、P3组分别于阻断前1h、阻断同时及再灌注同时缓注异丙酚30mg/(kg.h)3h、4h、4.75h,24h处死大鼠。取肾组织作HE染色及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2 的变化。结果:P1和P2组与I组相比明显改善肾组织损伤,P3组无变化。P1和P2组与Ⅰ组比较MDA和Ca2 水平显著降低,SOD活性增强(P<0.01或0.05),P3组无此作用。结论:异丙酚预先和即时给药明显改善肾损伤,延迟给药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泊酚、咪唑安定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时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每组12只。分别给生理盐水(A组)、丙泊酚(B组)、咪唑安定(C组)静脉输注,在心肌缺血15min后,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分再灌注0、15、30、60、120、240min 6个时相.各时相取2只大鼠,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缺血心肌标本作石腊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os蛋白表达.显微镜下观察阳性产物。拍片。结果:各组组内再灌注30、60、120min阳性表达灰度值较冉灌注0、240min 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A组再灌注30、60、120min Fos蛋白表达均比B、C组增强(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丙泊酚、咪唑安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Fos蛋白表达.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安全可用的麻醉药.其作用与缺血再灌注时间有关.即在30~120min内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这对临床选择合理时间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次低剂量丙泊酚联合肢体缺血后处理(L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泊酚组、LIPC组和联合治疗组(丙泊酚+LIPC),每组20只。采用线栓闭塞大脑中动脉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面积,MDA含量,SOD、GSH-Px活性以及IL-6、TNF-α水平。结果:5组大鼠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剂量丙泊酚和LIPC均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IL-6水平、TNF-α水平及MDA含量,抑制SOD、GSH-Px活性的下降,而丙泊酚与LIPC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低剂量丙泊酚联合LIPC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合用具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周春燕  陈玉培 《重庆医学》2008,37(22):2575-2577
目的 观察丙泊酚不同处理方式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效应,探索其最佳给药途径.方法 对大鼠离体心脏行改良Langendorff灌流,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持续正常K-H液灌注40min后全心停灌30min,再灌注60min;B组平衡20min后用含50/μmol/L丙泊酚K-H波灌注10min,再用K-H液冲洗10min,缺血与再灌注处理同A组;C组K-H液灌注40min,全心停灌30min后再灌注时先用含50μmol/L丙泊酚K-H液灌注10min,再用K-H液灌注50min;D组平衡20min后用含50μmol/L丙泊酚K-H液灌注20min,全心停灌30min,再用含50μmol/L丙泊酚K-H液灌注60min.观察缺血再灌注期间HR,LVDP、LVEDP、±dp/dtmax变化及灌注末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再灌注后,与A组相比,B、C、D组HR、LVDP、LVEDP、±dp/dtmax均有显著变化(P<0.01),D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B、C组(P<0.05).与A组相比,B、C、D组SOD活性均明显增高,MDA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D组更为显著.结论 丙泊酚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效应,缺血前后持续以含50μmol/L丙泊酚K-H液灌注保护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吲哚并[3,2-B]咔唑-6-甲醛[6-formylindolo(3,2-b) carbazole,FICZ]活化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对C57BL/6小鼠肠急性缺血再灌注(I/R)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小鼠18只,分成假手术组、I/R组和FICZ干预(I/R+FICZ)组,每组6只.小鼠肠I/R模型: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 min,再灌注6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肠黏膜AhR与ZO-1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肠黏膜明显肿胀,部分绒毛脱落、变粗,甚至倒伏、断裂,而I/R+FICZ组肠黏膜无明显肿胀,绒毛结构相对完整,形态接近正常;免疫荧光显示I/R后肠上皮表面ZO-1连续性明显破坏,而I/R+FICZ组肠上皮ZO-1连续性明显恢复.肠上皮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I/R+FICZ组小鼠小肠上皮ZO-1表达分别下降50.7%和32.3%(P<0.05);I/R+FICZ组较I/R组小肠上皮ZO-1表达上调37.2%(P<0.05).结论 FICZ预处理可有效缓解小鼠急性I/R对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损伤,可能机制是上调ZO-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