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132例护理专业大学生施以团体测验。结果:护生SCL-90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尤以护理本科学生严重。父母养育方式大部分因子与精神质和情绪稳定性显著相关;父母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负性情感对护生SCL-90高分影响显著;护生的情绪稳定性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对预测SCL-90总均分作用显著。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健康的养育方式通过影响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导致不良心理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余毅震 《医学与社会》2007,20(3):32-33,57
目的 研究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法抽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高中学生1687名,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调查.结果 湖北省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高,达到40.37%;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子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鄢呈玥  胡伟  管雷 《医学与社会》2007,20(7):44-46,59
为了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青春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笔者采用SCL-90、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湖北某中学244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被试阳性症状检出率达38.1%,排在前3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强迫(20.50%)、人际关系(16.80%)、敌对(10.20%);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父亲"惩罚和严厉"、"过度保护"与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这3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区回汉大学生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O)对宁夏两所高校的7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父母养育方式中,回族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汉族.回族大学牛母亲的拒绝否认少于汉族.回族大学生人格的内外向上和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无差异.②回族父亲的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过度保护与神经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汉族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神经质、精神质呈负相关.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均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结论 回汉大学生人格及父母养育方式不同;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格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优秀生、落后生的人格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本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抽取400名(其中优秀生200名,落后生200名,男200名,女200名),分别填写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大学优秀生在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三个维度的分值低于落后生,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学生优秀组与落后组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大学生的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优秀生、落后生的人格形成有关。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乃至今后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设计。对安宁市某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分层抽样,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5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μ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行为与合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性别差异。在相关分析中,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行为因子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呈负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焦虑因子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合群因子与父母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负相关;幸福与满足因子与父母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自我意识总分与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负相关。结论: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基本资料问卷,随机整群抽样北海市某职业高中16~18岁学生33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12.4%(38/306)。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等项呈正相关;SCL-90总分数及各项因子分与父母亲温暖理解项呈负相关。结论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其心理问题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城市、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对4所重点中学的1937名初中、高中生(城市1227,农村710例)应用EPQ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个性中的P、L两个纬度分高于城市,而在E、N两个纬度分低于城市,女生的P分、E分高于男生;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显示:个性的P分、N分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E分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呈负相关.结论: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易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的人格特征.而父母的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内向、谨小慎微、悲观等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父母教育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探讨父母教育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②方法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华北煤炭医学院大学一年级临床系5个班的学生共206人进行测查。③结果症状自评量表筛查出有心理问题者42人,占总数的20.39%。相关分析中,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各项及母亲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各项呈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呈负相关。④结论父母教育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受虐初中生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系统分层抽样问卷调查,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对昆明市3所中学的1115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出儿童期受虐学生212名,并选取与儿童期受虐学生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非受虐学生212名作为对照组。进一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和分析。结果研究组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掩饰度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EMBU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SRS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相关分析中,研究组EPQ的精神质因子与EMBU中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与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外向性因子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神经质因子与父母的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和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正相关,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掩饰度因子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因子呈负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精神质、外向性和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研究组精神质因子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呈负相关;外向性因子与SSRS各因子呈正相关;神经质因子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呈负相关;掩饰度因子与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受虐初中生的人格特征异于非受虐初中生,其父母教养方式与非受虐初中生比较存在明显不同,其社会支持也较低。儿童期受虐初中生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140名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个性特点具有相关性。2.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3.女生的个性与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性。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朝鲜族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方法]以189名朝鲜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进行调查.[结果]朝鲜族大学生在人格特征精神质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的过度干涉,父亲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呈正相关.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与父亲的过度干涉呈负相关.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维度上,与父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正相关.在人格特征的掩饰性或幼稚的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呈负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呈正相关.[结论]朝鲜族家庭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人格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家宏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10):603-605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格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和卡特尔 16PF人格测验对 5 90名大学生施以团体测验。 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中的部分因子与 16PF人格测验中的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 ,且有性别上的差异。 结论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特征与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BREF)、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某市综合性大学130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然后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 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对内外倾维度有直接(正向)影响(β=0.261,P <0.05)、对病态人格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95,P <0.05);父母不良养育方式(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父母偏爱被试对病态人格有直接(正向)影响(分别β=0.456, β=0.132,P <0.05);内外倾维度对生存质量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00,P <0.05);病态人格对生存质量有直接(负向)影响(β=-0.617,P <0.05);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内外倾途径和病态人格途径间接影响生存质量(β=0.260,P <0.05);父母不良养育方式、父母偏爱被试可通过病态人格途径间接影响生存质量(分别β=-0.281,β=-0.081,均P <0.05).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可能有间接影响;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可能有直接影响,人格特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依照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的1-4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将诊断为网络成瘾的作为网络成瘾组(IAD组),其他的作为非网络成瘾组(非IAD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49%;成瘾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非成瘾者,而惩罚严厉、拒绝否定得分高于非成瘾者;成瘾者的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结论: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缺乏温暖理解,管教严厉,拒绝否定;他们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良教养方式对其正常心理发展有不利影响,父母要重视自己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史琼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613-16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7年4月在南京市某所高校抽取一、二、三3个年级的学生共3 000例进行实测,采用大五人格“尽职性”分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 研究得到有效问卷2 814份,有效率93.80%。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P=0.005)。男生、贫困生、父母共同抚养者的社会责任感分别高于女生、非贫困生、非父母共同抚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线性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1、-0.265,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243,P<0.01),与父亲的惩罚与严厉、父亲的过分干涉、父亲的拒绝与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7、-0.152、-0.121、-0.092,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154,P<0.01),与母亲的惩罚与严厉、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3、-0.183、-0.199,P<0.001)。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人格问卷得分、积极应对得分、消极应对得分、专制型母亲和理解关爱型父母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良好状态;性别、经济情况、抚养方式对责任感有影响;责任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理解和关爱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特别是专制型母亲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