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利用荧光极化原理,在液相系统内建立基于Bcl-2/Bak相互作用模式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方法:在液相系统内建立Bd-2蛋白和多肽的相互作用体系,用光度计检测荧光极化值,分析荧光极化值随蛋白或多肽浓度变化而改变的趋势。结果:对应于Bak蛋白BH3结构域的5FAM标记肽(LP)可与Bcl-2蛋白相互作用,建立了二者相互作用的饱和曲线;非标记竞争性短肽(CP)和LP竞争性地与Bcl-2蛋白结合,而无关肽(NP)则不与Bcl-2相互作用;基于Bcl-2结构筛选到的小分子化合物SC对体系内LP荧光极化值的影响模式与CP相同。结论:在均相系统内初步建立了基于抑制Bcl-2活性进而促进细胞凋亡的药物高通量筛选方法,为实现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酵母细胞中建立基于酵母增强型红色荧光蛋白(yEmRFP)的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用于直观地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yEmRFP的N端片段(1~159 aa,RN159)和C端片段(160~236 aa,RC160)分别与转录因子Jun和Fos的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ZIP)—bJun和bFos或其缺失突变体bFosΔZip相融合,构建重组质粒,其中bFosΔZip与bJun不存在相互作用,可作为阴性对照组,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后,通过营养缺陷培养基筛选转化成功的酵母菌落,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酵母中重组yEmRFP蛋白质的荧光信号,判定该技术是否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了RN159和RC160与bJun和bFos或bFosΔZip相融合的重组质粒。酵母表达体系中bJun和bFos的相互作用使yEmRFP重新组装为完整荧光蛋白质,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到强的红色荧光信号,利用流式细胞仪藻红蛋白(PE)通道计数20 000个酵母细胞,其中约有25%酵母细胞具有红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同样在流式细胞仪PE通道中未检测到明显的红...  相似文献   

3.
TRF检测法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镧系离子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法在核酸分析技术中的应用概况。介绍了DELFIA系统、FIAgen系统、EALL系统和TBP系统的使用特点,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原理、镧系离子标记DNA探针和运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检测PCR产物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镧系离子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法在核酸分析技术中的应用概况。介绍了DELFIA系统、FIAgen系统、EALL系统和TBP系统的使用特点,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原理、镧系离子标记DNA探针和运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检测PCR产物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钙荧光探剂(Fura-2)在活细胞和线粒体钙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在细胞中起第二信使作用,用钙荧光探剂测量细胞和线粒体内游离钙浓度已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本文主要介绍用钙荧光探剂(Fura-2)测量的原理、方法、应用及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基于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的荧光标记小分子抗体的鉴定方法并应用于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检测。方法 本研究前期利用噬菌体技术高通量筛选富集到单链噬菌体抗体NFC 20b和NFC 70a,标记荧光后,观察在斑马鱼体内与食管癌细胞的聚集示踪,并用于检测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CTCs;同时通过高通量蛋白组芯片对抗原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 荧光小分子抗体NFC 20b和NFC 70a于不同时间点,在斑马鱼的背主动脉、尾动脉和尾静脉中均能观察到抗体分布,与空白组和阴性抗体组相比,两抗体与移植瘤结合荧光更强;用蛋白芯片筛选抗原蛋白表达谱,初步确定NFC 20b结合的抗原蛋白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结论 荧光标记的小分子抗体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斑马鱼的卵黄囊,并能与移植瘤有明显的聚集结合效应,可以用于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可以辅助鉴定抗体所结合的抗原种类。  相似文献   

7.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细胞SELEX方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细胞指数式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SELEX)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和微量筛选。方法:以表达有绿色荧光蛋白的HepG2细胞作为靶细胞,FITC标记的DNA文库作为初始文库,采用带有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毛细管电泳(CE)进行检测分离,收集制备次级文库。同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了一轮细胞筛选,以进行比较。结果及结论: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方法相比,引入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后经过一轮筛选,特异配基即获得了较好的富集。这表明基于毛细管电泳的细胞SELEX方法获得了初步建立,为实现肿瘤细胞的快速微量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铽(Tb3+)的理化性质、发光机理及其配体。综述了近年来Tb3+在酶放大镧系发光法(EALL)、多标记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直接固相TRFIA、核酸分子杂交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子诊断是分子病理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和手段,对肿瘤病理学研究由形态学深入到分子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分子诊断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基因过表达和基因突变的检测、等位基因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端粒酶检测等方面技术方法和应用作一介绍,包括PCR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寡核苷酸引物原位DNA合成法(PRINS、DNA芯片技术等;并对分子诊断发展前景及标准化问题进行了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诱导的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通量lncRNAs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2 μmol/L的DOX处理组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复筛,得到差异表达最显著的lncRNA,lnc-ZMYM6-2-1,我们命名为lncRNA肿瘤抑制因子(tumor inhibitory factor,TIF)。进一步比较19对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中lncRNA TIF的表达差异。通过MitoTracker线粒体染色法检测lncRNA TIF对细胞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lncRNA TIF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①通过基因芯片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不做处理的对照组相比,DOX处理组中lncRNA TIF表达显著上调(n=3;t=6.4,P<0.01);②与癌旁组织比较lncRNA TIF在肺癌组织样本中低表达(n=19;t=18.5,P<0.01);③敲低lncRNA TIF能够抑制DOX引起的线粒体分裂和细胞凋亡。结论 化疗药物DOX能够诱导lncRNA TIF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分裂来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如何筛选获益人群尚不明确。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分析的两大核心技术能够高通量提取和分析CT影像中的大量定量影像特征。就基于CT的影像人工智能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可行性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随机双盲交叉试验的心理认知测试和基于细胞模型的高内涵筛选方法在药物航空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双盲交叉试验后测试艾司唑仑对志愿者心理认知的影响,应用高内涵筛选技术定量检测艾司唑仑对PC12和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多参数的影响。结果飞行心理品质5个项目和基本认知能力1个项目的得分,安慰剂组显著优于艾司唑仑组。艾司唑仑在300~1000μmol/L使PC12细胞的数量、面积以及宽度均减少,使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质量减少;在1000μmol/L时,使PC12细胞的圆度和γH2AX荧光强度增加、线粒体质量减小。结论基于随机双盲交叉试验的心理认知测试灵敏准确,可作为药物评价的确认方法;而基于细胞的高内涵神经毒性筛选低成本、无损伤、高通量,具有成为药物初筛方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人大肠癌细胞裸鼠脾移植肝转移模型研究大肠癌HT29、Lovo细胞系转移能力的差异,然后应用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使用粘附式细胞仪对不同转移能力的HT29、Lovo细胞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信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T29细胞肝转移率为4/8,Lovo细胞肝转移率为8/8。HT29细胞的荧光恢复百分率较高,为(39.26±16.94)%,明显高于Lovo细胞(19.67±14.42)%。说明大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增加可能与其缝隙连接细胞间通信功能的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日常健康管理中对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高灵敏、微型化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仪器,在POCT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物传感器具有便携、快速、低成本、易操作等优点,可以满足POCT对生物传感器日益严格的要求。从基于智能手机的光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包括显微镜成像技术、比色技术、荧光技术、生物发光技术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包括电流、电位以及阻抗)两个方面,介绍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物传感器及其在POCT研究中的应用,并关注了其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小鼠运动性疲劳相关基因筛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运动性疲劳的相关基因。方法:将小鼠2304点阵的基因芯片中的2201条待研究基因,与对照组和疲劳组小鼠脑组织中抽提的mRNA并被Cy3和Cy5逆转录荧光标记制成的cDNA混合探针杂交,通过芯片扫描仪对其荧光强度进行扫描,经计算机进行分析。结果:在待研究的2201条基因中,与中枢疲劳相关的117条基因具有显著性表达差异,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63条,下调表达的基因有54条。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相关的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具有高通量、并行性和快速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个以CHO定点整合系统为基础的高通量抗体筛选平台,筛选获得抗VEGF高亲和力突变体抗汁。方法设计并构建了基于CHO细胞定点整合系统的通用minibody展示载体,将3株亲和力已知的抗VEGF抗体(A6,A63,A657)和1个抗VEGF轻链抗体库分别呈现在CHO细胞的表面,通过Western印迹、Bia-core3000、流式细胞分析等对该展示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价,并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对抗体库进行了细胞筛选。结果成功实现了抗VEGF抗体在CHO细胞表面的展示,流式细胞分析抗体的亲和力与Biacore测定全抗体亲和力结果一致;通过筛选获得3株抗VEGF高亲和力突变体抗体。结论建立了基于CHO定点整合技术的新型抗体库展示系统,为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分子改造等突变库的构建和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和盆腔积液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在盆腔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8例确诊为盆腔结核患者及36例盆腔肿瘤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和盆腔积液,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T-SPOT.TB法检测特异度T淋巴细胞反应,同时对盆腔积液进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比较3种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外周血和盆腔积液T-SPOT.TB检测、盆腔积液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灵敏度分别60.71%,75.00%和28.57%,外周血和盆腔积液T-SPOT.TB检测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0,P>0.05),外周血和盆腔积液T-SPOT.TB检测与荧光定量PCR法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2,P<0.01和χ2=14.000,P<0.001)。外周血和盆腔积液T-SPOT.TB检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特异度分别为91.97%、88.89%和86.11%。结论外周血和盆腔积液T-SPOT.TB检测对于盆腔结核的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因与蛋白的探索和认识逐渐深入,多种新型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应运而生.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又称多功能悬浮点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Luminex公司开发的芯片技术.它将流式检测与芯片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延伸了流式的检测平台,以微球体代替细胞作为反应载体,在这个开放的反应体系中可以进行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液相芯片具有重复性好、高通量、灵活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较低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液相芯片技术的技术原理、检测方法、发展现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葛海生  韩婷  刘凯  杨志华 《武警医学》2006,17(4):297-298
热分析法和高通量筛选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且日益受到重视的技术,在药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结合生药分析技术所学内容和查阅的文献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原理、操作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HBV前S1(PreS1)抗原已成为HBV感染、复制和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PreS1的检测方法,只有ELISA,但其灵敏度低,线性范围窄,酶标记物不稳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具有零本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宽等特点。笔者应用抗PreS1单克隆抗体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Eu^3+标记抗体,建立了PreS1抗原TRFIA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