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利卡汀和利卡汀联合碘油及化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已确诊的PHC患者72例,采用肝动脉灌注介入术(TACE),其中单纯利卡汀介入治疗50例,利卡汀+碘油+吡柔比星+丝裂霉素介入治疗22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AFP值、肿瘤大小、肝肾功、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变化。结果 单纯利卡汀组治疗1个月后,肿瘤瘤体明显缩小、AFP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肝肾功无明显变化。利卡汀+碘油+化疗药治疗1个月后肿瘤瘤体和AFP明显下降,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肝肾功无明显变化。结论 两组介入治疗PHC,均能使瘤体缩小、AFP下降,以利卡汀+碘油+化疗药效果更好,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肝肾功无明显变化,表明利卡汀和(或)利卡汀联合碘油及化疗药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关键词] 利卡汀 原发性肝癌 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TACE疗法与利卡汀联合TACE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确诊为肝细胞癌(HCC)的患者78例,采取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疗法,其中单纯采用TACE介入疗法共计35例,利卡汀联合TACE疗法共计43例,检测治疗前及治疗一个月后的肿瘤大小、AFP值、肝肾功能、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均可以缩小肿瘤体积、降低AFP,但利卡汀联合TACE疗法组的疗效更为明显。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肝。肾功能、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卡汀联合TACE疗法较单纯的TACE疗法治疗HCC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KMG)联合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PHC患者用奥沙利铂、吡柔比星、碘化油及造影剂混合物联合KMG 1~2 mL治疗,治疗前、后1个月行腹部CT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比较甲胎蛋白(AFP)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8患者中有AFP阳性25例,经KMG栓塞治疗后有15例明显降低,7例无明显变化,3例较治疗前增高.CR 2例,PR 15例,NC 9例,PD 2例,有效率(CR+PR)60.7%,获益率(CR+PR+NC)92.9%.结论:KMG使用方便、安全,能克服PHC单纯碘油栓塞时碘油流失,加强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利卡汀治疗对肝癌患者病理指标及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出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6 年6 月在沭阳中山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2 例,仅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实验组68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卡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甲胎蛋白(AFP)水平、血象、肝功能、CTCs 以及CD147 不同分子表型患者。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AF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丙氨酸转氨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白细胞计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CTCs 检出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D147 2 种表型患者治疗前后CTCs 数目变化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CD147 2 种表型患者治疗前后CTCs 数目变化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卡汀联合TACE治疗肝癌,临床效果优于单纯TACE 治疗,此外,利卡汀对于CD147+ 肝癌患者治疗效果优于CD147- 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KMG)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 0例PH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MG组,2组患者相关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别,分别用碘油、丝裂霉素、吡柔比星(LP +MMC +THP)和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碘油、丝裂霉素、吡柔比星(KMG +LP +MMC +THP)治疗。对所有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AFP、CT表现(瘤体缩小情况)及副作用、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首次治疗后1个月,瘤体大小较治疗前有缩小者占70 % ,KMG组95 %。AFP水平高于正常者(2 0 μg/L) 对照组有13例,首次治疗后1个月2例下降至正常水平,6例下降在5 0 %以上,4例下降小于5 0 % ,1例没有下降反而有升高;KMG组有14例AFP高于正常,治疗后6例下降至正常水平,8例下降在5 0 %以上。KMG组患者术后发热程度、恶心呕吐和肝区疼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及持续时间较长(P <0 .0 1)。对照组和KMG组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0 %、95 %和70 %、85 % (P 均>0 .0 5 ) ,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 0 %、80 % (P <0 .0 5 )。结论 KMG使用方便、安全,末梢栓塞作用强,KMG的应用提高了PHC的TACE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瘤内注射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兔VX2瘤疗效.方法 12只荷瘤兔(24瘤灶)随机分3组,行瘤内注射碘油(碘油组)、化疗药物(化疗药组)和CALE(CALE组)2 ml,对照组2只4瘤灶.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计算瘤体坏死率.取材行镜下观察并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 碘油组、化疗药组、CALE组坏死率分别为(2.22±0.56)%、(7.25±0.82)%和(27.02±3.46)%,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PCNA和VEGF:对照组分别为(76.50±1.67)%和(66.63±1.05)%;碘油组分别为(75.80±0.65)%和(65.3li-O.52)%;化疗药组分别为(51.28±2.11)%和(44.56±1.80)%;CALE组分别为(27.81±0.69)%和(25.85±1.19)%.治疗各组间PCNA和VEGF均有显著差异(P<0.01),CALE组抑制最显著.病理:CALE组治疗效果最明显呈大片凝固坏死,瘤细胞碎裂;电镜见均质化无结构.结论 经皮瘤内注射CALE可引起肿瘤明显坏死并可抑制PCNA和VEGF的表达,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不能手术肝癌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 方法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30例原发性肝癌(PHC),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体积变化、血清AFP水平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 结果治疗后,96.7%PHC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缩小率≥50%者占75.6%,平均肿块缩小率53.3%,彩色多普勒显示81.9%的肿块血供减少或消失。20例组织学检查发现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纤维化。30例PHC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76.7%、43.3%,平均生存期19.5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对不能手术的PHC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低,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8.
多螺旋CT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军  费洪钧  杨昱  李业勤 《当代医学》2009,15(23):424-425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对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进行评估,并依此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多螺旋CT综合诊断的48例中晚期肝癌。采用GE light peed pro32螺旋CT机,运用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结果本组病例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强化CT三期扫描48例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45例(93%),其中4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结论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中晚期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瘤体形态学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分析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PSE治疗,观察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以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术后各期计数有明显升高,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TACE联合PSE治疗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ACE联合PSE在伴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性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均采用TACE和PSE治疗。介入治疗后分别定期复查患者的外周血常规,通过肝脏CT上碘油的沉积范围来评价TACE及PSE术后的疗效。结果所有肿瘤的体积均变小。所有患者的AFP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40例患者(69%)的AFP降到100μg/L之内。所有患者在CT上可见脾脏内大小不等的低密度梗死区,范围为40%-80%。本组病例术后无明显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TACE联合PSE在伴有脾功亢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上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傅博  王光义 《中原医刊》1996,23(6):20-21
肝动脉化疗栓塞是通过局部抗癌药物大剂量联合冲击和长期缓解,同时在用栓塞剂栓塞肿瘤滋养血管,使肿瘤坏死,瘤体缩小。 本文分析了12例肝癌动脉灌注10ml碘油栓塞,肝区平片,碘油沉积量,AFP、肿瘤大小变化。  相似文献   

12.
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23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梅  李亭 《四川医学》2014,(1):113-115
目的 评价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我院临床和(或)活检明确诊断、行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23例,术后通过观察瘤体大小、碘油沉积、正常肝组织代偿情况及甲胎蛋白水平等指标及随访生存率来评价疗效.结果 23例中14例介入治疗后瘤体缩小,其中缩小〉50%有8例,5例无明显变化,4例增大.11例碘油沉积〉50%,其中充填致密者6例.介入术后所有患者正常肝组织有代偿性增大,4例患者术后择期行二期手术切除.16例介入术后AFP有不同程度下降,9例降至正常.电话随访23例患者6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73.9%、39.1%、17.4%.结论 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改善肝功能,并有利于肿瘤进行二期切除,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 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或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两组68例肝癌患者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出现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超声多普勒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OUR-QCD全身伽玛刀治疗体部肿瘤时的血常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用OUR-QCD全身伽玛刀治疗体部肿瘤525例,治疗次数4~8次,边缘剂量300~900cGy/次,等剂量曲线50%~90%,并作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红细胞(RBE)与血红蛋白(Hb)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16%和17.5%。结论应用OUR-QCD全身伽玛刀治疗体部肿瘤安全有效,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WBC和PLT值各下降15%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在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各种检查确诊的 1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 ,经股动脉插管 ,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瘤体近端 ,一次或分次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结果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在肿瘤血管内聚集良好 ,肿瘤组织血供中断。术后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肿瘤血管有祛血管作用 ,祛血管的同时伴随瘤体缩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观察,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经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对2006年4月-2011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肝血管瘤患者52例,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行肝动脉插管注入平阳霉素与碘油乳剂栓塞硬化肝血管瘤体,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结果 52例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一般者1次,肿瘤较大者做2次,本组中10例肝巨大血管瘤行两次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12个月,行CT检查,其中显效26例,肝血管瘤缩小50%以上,上腹部不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20例,肿瘤缩小30%,上腹部不适明显减轻.肿瘤缩小<20%者6例.有效率达88.5%.所有患者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邹文蓉  杨明  彭鹏  房亚萍 《四川医学》2011,32(7):1085-1087
目的系统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红细胞动员及术后贫血恢复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及骨髓像中红系系统的变化。方法 82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将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分别于术前第7d、术后第3d静脉注射8000 IU,对照组则口服铁剂。观察临床症状以及用药后及术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铁蛋白和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均明显提高,骨髓红系各阶段比例增高,血小板、肝肾功无明显变化。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改善围手术期贫血,并可避免或减少异体血的输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HC)患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双抗体ELISA法,检测44例原发性肝癌患介入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并与对照组(27例)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治疗前外周血CD3^ 、CD4^ 百分率,CD4^ /CD8^ 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显性意义。栓塞后,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显性意义;PHC患sIL-2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有显性意义;栓塞后,sIL-2R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有显性意义。结论 病毒感染、复制,肝硬化及肿瘤形成是原发性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介入治疗可改善患的免疫功能,对指导综合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166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预后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估计介入治疗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166例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因素行Cox回归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方法检验. 结果总体6个月及1、2、3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54%、47.23%、23.68%、14.09%;中位生存期12个月.单因素Cox模型分析对预后影响有意义的变量有:性别、肝功能Child分级、临床Okuda分期、术前AFP升高且介入后AFP变化、治疗次数、肿块类型、肿瘤最大径、肿瘤容积、肿瘤与肝脏容积百分比(瘤肝比)、门静脉癌栓、有无转移、碘化油沉积程度、肿瘤缩小率、肿瘤边缘、经皮无水乙醇消融术及其他疗法等.但多因素分析后仅瘤肝比、门静脉癌栓、治疗次数及术前AFP升高且介入后AFP变化为影响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 结论较小瘤肝比及重复介入治疗是提高肝癌预后有意义因素;伴门静脉癌栓的肝癌应积极治疗;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先桃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89-119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100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23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无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抗凝药及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及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9例完全有效,5例有效,9例无效.中位疗效持续时间8(5~23)个月,有效患者有中3例复发,其余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I9+/CD20+细胞明显下降.多数患者耐受好.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