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铁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血清铁蛋白是体内铁储存量的重要标志。自从Addison等应用IRMA法测定血清铁蛋白以来,大量研究表明血清铁蛋白测量是诊断隐性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最有效指标,一般认为血清铁蛋白<20μg/L为缺铁指标。本文报告育龄期妇女、早孕及中晚孕妇女低血清铁蛋白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本身各系统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弱,抵抗力低,易发生医院感染,以致严重影响其原发病的治疗,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新生儿住院疾病的死亡率.为了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降低医院感染率,对1999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3.
4.
严彬 《医学信息》2002,15(5):316-316
选择 92 97例有心血管病或糖尿病病史患者 ,平均 5 5岁 ,随机分为雷米普利组 (逐渐加量 10 mg/ d)、维生素 E组(4 0 0 IU/ d)、雷米普利加维生素 E组和安慰组。平均随访 4.5年。结果雷米普利组 482例 (10 .4% )发生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比安慰组 6 0 4例 (12 .9% )相对危险降低 (RRR)2 1% (P<0 .0 0 0 3)。其中致命性心肌梗死和意外死亡比安慰组有降低倾向 ,分别为 4.0 %和 4.7% ,RRR16 %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显著降低 ,分别是 5 .6 %和 7.2 % ,RRR2 3%。雷米普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率没有影响 (11.9%比12 .2 % ,RRR3% ) ,可使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漂管、堵管致腹透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方法:观察持续质量改进(contin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前2002年至2007年的腹膜透析植管患者共226例,持续质量改进后2008年至2011年的腹膜透析植管患者共302例,分析、总结发生漂管、堵管的可能原因;运用PDCA四步法[设计(plan)—实施(do)—检验(check)—应用(act)]设计,并实施减少漂管、堵管发生率的流程。结果:CQI后我中心的腹透植管的漂管、堵管所致腹透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CQI前的5.9%降至2.3%。结论:通过CQI改进措施,降低了腹膜透析的漂管、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科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诊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运用品质管理圈活动方法,以"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主题,通过品管圈手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经过9个月的实践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有效保障患者转运安全。结论品质管理圈活动能使护士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急诊患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患者感染。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品管圈(QCC)方法,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减少护理纠纷。方法成立QCC小组,采用对本病区现状进行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实施,效果确认等措施。结果住院患者6个月内跌倒发生次数由实施QCC前7例下降到1例。结论通过QCC的实施降低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守护了患者的安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凝聚力,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防范减少了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敏  梁金玉  谢文  杨琼  李珍 《医学信息》2019,(11):176-178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1月~7月收治的600例腹腔镜手术低温患者,分析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进行现状调查、设定目标、解析、拟定对策、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降为8.00%,品管圈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腹腔镜手术中的护理质量,有效地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发生室颤是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室颤阈(VFT)的测定是了解心电活动的重要手段。VFT的测定国外多在大动物心脏上进行。国内这方面工作较少,在国内多采用连续性方波刺激法,刺激的时间长,损伤大。我们利用家兔冠脉左室枝结扎造成急性心肌缺血,以分频式、R波触发易损期刺激法测定VFT,观察急性心肌缺血两小时内VFT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室颤防治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外科手术已经成为全球卫生保健构成整体所必需的一部分,估计每年实施的手术有2亿3千4百万次之多,手术并发症常见,并常常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设想,通过实施一份19项外科手术安全核对清单,以改善手术团队交流和治疗一致性,将会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方法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间,从8座城市(加拿大的多伦多、印度的新德里、约旦的安曼、新西兰的奥克兰、菲律宾的马尼拉、坦桑尼亚的伊法卡拉、英国的伦敦、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各选取1所医院共计8所医院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手术拯救生命项目”,前瞻性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时收集资料,共有3733例年龄16岁或16岁以上的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入选,随后我们在引入“外科手术安全核对清单”后收集了连续入选的3955名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手术后30天内的并发症(包括死亡)发生率。结果在引入核对清单前死亡率为1.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1.0%,而引入后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到0.8%(P=0.003)和7.0%(P〈0.001)。结论实施核对清单可以降低不同医院16及16岁以上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措施在降低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00例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施行常规的CT增强扫描的护理,实验组在对患者施行常规CT扫描的护理外,加以综合性护理措施。评价两组患者检查前后生命体征异常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综合性护理措施后血压异常率比对照组低(P<0.05),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在进行CT增强检查造影剂带来的不良反应、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它是冠心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中老年中发病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皮纹与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皮纹学检查在临床上逐步受到重视。该方法简便实用,且对患者无损伤,因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不失为一种研究心血管遗传病的有效方法。现将我们近年来收集的有关心肌梗塞患者的皮纹学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根据笔者多年在急诊室科的护理经验,本文针对心肌梗塞的原因、治疗期间的护理、预防及护理时的一般注意事项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解。  相似文献   

15.
大量临床与实验材料提示:心肌梗塞范围的大小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症(心源性休克、心律紊乱、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及其预后有密切关联。同时,实验证明心肌梗塞范围在活体上是可以人为地增大或减小的。且其增减变化的程度有时相当大。因此测量心肌梗塞范围的方法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使用硬质容器装载的骨科器械包灭菌后湿包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00套装载5 kg骨科手术器械包灭菌后的硬质容器,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50套。采用高温灭菌后, A组采用隔层冷却保护,B组采用自然冷却法。应用冷凝水称质量及临床使用时肉眼观测,综合评价两种冷却方法湿包的发生情况,监测指标包括灭菌前1 min内所称质量(W1)、灭菌过程冷凝水(SPW)、冷却过程冷凝水(CPW)、最终冷凝水(TW)、可允许冷凝水最大值(Wmax)及肉眼观察到的湿包数量等。结果 A组W_1为(7 992.2±26.0) g,SPW为(4.8±1.1) g,W_(max)为(16.0±0.1) g;B组W_1为(7 998.9±28.0) g,SPW为(4.7±1.2) g,W_(max)为(16.0±0.1) g;两组W_1、SPW、W_(max)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CPW为(1.6±0.7) g,TW为(6.5±1.4) g;B组CPW为(5.2±0.9) g,TW为(9.9±1.6) g;A组CPW、TW指标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灭菌过程中SPW超标0套,灭菌后TW超标0套。A组湿包发生率为2.0%,B组为18.0%;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111,P 0.01)。结论在使用硬质容器装载骨科器械包灭菌后冷却时,使用预热的低尘纯棉包布对硬质容器进行隔层冷却保护,可有效避免湿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颅内出血术后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平均年龄43.52岁,血肿量为30~50 mL,平均(38.33±2.8)mL。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及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各30例,人院24 h内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2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如降颅压、调节血压、止血、预防感染等。手术治疗后3、6、12个月时随访,以患者继发性癫癎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指标,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继发性癫癎发生情况。结果:立体定向微创组3个时间段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分别为6.7%、10%、10%,NIHSS评分分别为(6.23±2.02)分、(5.50±2.21)分、(4.80±1.20)分;开颅血肿清除术组3个时间段继发性癫癎的发生率分别为60%、60%、53%,NIHSS评分分别为(10.18±2.20)分、(8.20±2.20)分、(7.43±2.22)分;2组间比较,继发性癫癎及NIH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继发性癫癎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并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Until now,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rigger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myocardial electrical activity,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arrhythmi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racoronary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 on arrhythmia score and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METHODS:According 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 73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assigned to receive drug therapy in control group (n=38)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n=35). Arrhythmia scor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1, 4, 8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After treatment, arrhythmia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two groups, especiall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exhibit a continuous decline trend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P < 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no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death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tracoronary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 exhibits superioriti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arrhythmia score,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resulting in less adverse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颤与依赖心动过缓的室内传导阻滞[YoshifusaA.MakotoT.MasaomiC.等/AmHeartJ.1993。1261(6),1473(英文)]室颤(VF)可发生在无心脏病依据的患者中,心电图变化较小而且被认为是非特异性的。作者遇到...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塞传导系统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肌梗塞常伴传导异常,为此,我们收集了31例冠状动脉堵塞的急性心肌梗塞尸检病例,对比了心电图与传导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传导系统是否受累,与它们的血供来源、梗塞部位以及梗塞区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我们认为传导组织内肌细胞损伤的量还必须达到一个阈值,支委会出现心电图的改变。如肌细胞损失量很少,在炎症消退后,功能性改变可以恢复或被代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