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研究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原发性视网膜裂孔的关系,以及随病程时间的变化而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方法在对578例(590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无差别统计的基础上,对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和原发裂孔的关系、视网膜裂孔的好发部位、视网膜脱离的常见范围以及和时间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统计研究。结果在视网膜脱离发生15d内,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视网膜原发性裂孔有着非常明确的相对关系,将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大致分为(1)偏侧的上方脱离;(2)跨12点的上方脱离;(3)下方扁平脱离;(4)下方球形脱离四类,在急性期内(发病15d内)通过视网膜脱离范围明确裂孔的相对关系的准确率分别在95%、95%、89%和85%。而在发病半年以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基本以下方为主,与原发裂孔的位置相关性已不明显。原发性视网膜裂孔出现的规律有:(1)颞上方裂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31%;(2)水平线以上出现裂孔的比例在56%;(3)单纯性黄斑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的仅有5.56%。结论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相关规律,这种规律会随着病程时间的延续发生有规律可循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形成早期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31例(3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现视网膜裂孔后即进行激光光凝,围绕裂孔行2—3排激光光凝;激光治疗失败者改作手术治疗。结果26例单眼患病,5例双眼患病;周边视网膜裂孔26例(29眼),黄斑区裂孔5例(7眼)。周边视网膜裂孔1次激光光凝成功率62.07%(18/29眼),黄斑裂孔1次激光光凝成功28.57%(2/7眼)。随访6—14个月未见视网膜脱离。结论对部分早期的周边视网膜裂孔行激光光凝可以达到封闭裂孔避免视网膜脱离的目的,对黄斑区裂孔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51例51眼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除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并联合巩膜外加压、眼内激光光凝、冷凝及眼内填充手术。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7眼(72.55%),不变9眼(17.65%),下降5眼(9.80%)。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医源裂孔、术后高眼压、低眼压和视网膜再脱离。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近视眼患者发生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方法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144只眼,分别统计分析此类患者的年龄、裂孔数量、形态、位置分布、视网膜变性等情况。结果在近4年间132例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近视性视网膜脱离144只眼(60.25%),其中50岁以上者93只眼(64.58%),屈光度在-6.00D以上79只眼(54.86%),多见于高度近视的中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裂孔特征来看,圆孔90个(55.21%),马蹄形裂孔46个(28.22%),黄斑裂孔15个(9.20%),巨大裂孔5个(3.07%),锯齿缘截离7个(4.29%),圆孔的检出率最高。共检出163个裂孔,其中发生在颞上象限最多,共69个(42.33%),鼻下最少,仅9个(5.52%)。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变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单孔、圆孔发生率高,视网膜裂孔最常见于颞侧上方区域。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及黄斑区裂孔。近视眼患者若无症状,眼底存在视网膜变性部位的应加强定期随访,若存在闪光感等症状,应及时散瞳彻底检查眼底,避免延误治疗从而发生视网膜脱离损伤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路天祥 《河北医药》2001,23(5):343-345
目的 分析带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总结硅油二次注入术治疗带硅油眼复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150例带硅油眼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其中40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接受硅油二次注入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带硅油眼的视网膜脱离以下方为主,其主要原因为硅油上浮,原裂孔封闭不好或裂好,新裂孔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牵引。对40例带硅油眼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硅油再次注入术,平均随访8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34例(85%)。硅油二次取出术12例,视网膜解剖复位9例(75%)。结论 带硅油眼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是玻璃体牵引,对于复杂性病例,行硅油再次注入术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其中单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2例,黄斑裂孔合并有其它裂孔的视网膜脱离30例,分别采用玻璃体腔注气术。巩膜环扎放液注气术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单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组治愈率为90.9%,黄斑裂孔合并有其它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治愈率为90.0%,两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应采用不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孔原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眼底病之一,治疗多采取冷凝/电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巩膜外加压/环扎等,手术复杂,尤其是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预后也多不理想。自2002-02~2005-10,我院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六氟化硫(SF6)辅助激光光凝治疗黄斑及上位裂孔视网膜脱离29例(29只眼),随访12-40个月。  相似文献   

8.
注气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314000)王毅任皖东王才根蒋永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裂孔位置的特殊性,造成视功能的损害较大,手术治疗既要封闭裂孔,又要尽可能地保留视功能,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自1994年6月以来,共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是探讨显微外路手术在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5例(25眼)在手术显微镜下行视网膜裂孔定位、巩膜外冷凝、外放液、巩膜外硅胶垫压和环扎进行术后裂孔定位准确率、术前术后视力情况,视网膜复位率和并发症等观察。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裂孔定位准确率达92%:视力提高16眼,不变3眼,下降2眼,最佳矫正视力在0.30以上为13眼,视网膜一次复位率达84%(21/25),再次外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眼;除有l例巩膜缝针穿透意外放液,其他病例放液顺利,所有病例手术显微镜下巩膜冷凝反应清晰可见。轻度屈光问质浑浊也不影响观察冷凝反应和裂孔定位。结论显微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裂孔定位准确率高,冷凝反应易于观察,术后视力恢复良好,一次视网膜复位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玻璃体切除术作为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唯一办法 ,且确实取得了可靠疗效。但我们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 ,对合并玻璃体后脱离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 ent,PVD)的单纯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简单的球内注气 ,也可取得可靠疗效。且操作方便、简捷 ,避免患者因住院引起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消耗 ;对无PVD的单纯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并球内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 ,可获得痊愈。 PVD对该病的手术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科近 6 a来收治的 30例单纯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 资…  相似文献   

11.
常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不能使之复位 ,需要特殊手段治疗 ,这类视网膜脱离称为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包括视网膜脱离高伴有大的或多发视网膜裂孔 ,后极部视网膜裂孔 ,黄斑裂孔 ,巨大视网膜裂孔 ,视网膜脱离合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后合并视网膜脱离等 16种视网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7,(22):229-232
目的分析我院眼科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53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53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次手术前视网膜裂孔大小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裂孔位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次手术前的PVR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次手术前裂孔大小的构成比存在统计学意义(Z=-2.109,P=0.035)。第2次手术<1PD的小裂孔明显增多。两次手术前裂孔的位置存在显著性差别(χ~2=13.523,P=0.001)。第2次手术中下方视网膜裂孔的病例数增多。第2次手术前PVR程度较第1次严重(Z=-4.354,P<0.01)。结论新裂孔形成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新裂孔的形成以小裂孔及下方裂孔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自20年代G。minl'l提出封闭裂孔治疗视网膜脱离,其手术成功率已达95%以上.近年来,PVR的视网膜脱离,尽管手术方法很多,但成功尚较低。我院自1990年开始采用冷凝加巩膜外垫压放液住气环扎手术,治疗对例该病患者,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I.l一股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18~6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以上.全部经双止间接检观镜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可查到玻璃体浓缩,活动性差且与网膜有粘连,PVR均为11-IllA级(按上海赵氏视网膜脱离膜形成分级法).其中黄斑裂孔3例,巨大裂孔5例,多发裂孔5例,未发现裂孔10例,治愈门倒,治…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眼),其中伴周边部裂孔者7例,黄斑白孔11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眼内C3F8或硅油填充术,其中12例填充硅油,13例填充C3F8。结果随访3~6个月,20例术后视网膜复位,其中12例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8例视力同术前。3例硅油取出术后和2例C3F8填充术后1个月再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C3F8或硅油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 acitate,TA)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手术前3-5d天患眼玻璃体腔内注射TA,观察注射曲安奈德后患者眼压、眼前段炎症反应及眼底脉络膜脱离变化情况,联合B超检查脉络膜脱离复位情况,随访3-12个月观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retinopathy, PVR)的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前段炎症反应减轻,15例患者眼压回升,脉络膜脱离复位;手术后随访3-12个月,15眼保持视网膜复位,1眼因PVR发展而再发视网膜脱离。结论术前使用TA玻璃体腔内注射可有效消除眼前段炎症反应,促进眼压回升和脉络膜复位,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发病风险及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对10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眼底检查情况及预防性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对侧眼存在视网膜脱离者8例(8/109);出现干性裂孔者17例(17/109);各种变性47例(47/109);其中格子样变性26例(26/47)。在查出有视网膜变性的47眼中,伴高度近视者27眼(27/47)。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及脱离的风险较高,伴高度近视者尤为突出。常规行对侧眼检察,并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氩激光在视网膜脱离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变性和裂孔情况和氩(Ar)激光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裂孔的加固作用及对视网膜裂孔、格样变性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因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或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常规对对侧眼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视网膜格样变性及裂孔进行登记并行Ar激光封闭。术眼在术后4d至1个月行三面镜眼底检查,对裂孔边缘仍清晰者行Ar激光封闭裂孔边缘及周边视网膜共4~5排。追踪观察至少3个月。结果251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行外加压手术175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76例,其中术后行裂孔Ar激光光凝的有60例。251例患者对侧眼检查中,64例有单纯视网膜格样变性,74例有视网膜格样变性及视网膜裂孔,其中53例为圆形萎缩状裂孔,21例为马蹄性裂孔。48例为单个裂孔,26例为多个裂孔。其中13例合并视网膜脱离。除3例对侧眼合并明显视网膜脱离者行手术治疗外,其他135例均行Ar激光封闭。追踪观察3个月至3年,3例患者出现新裂孔,其中1例为多发性马蹄状裂孔。均经Ar激光再次封闭成功。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出现视网膜格样变性及视网膜裂孔的几率高,仔细散瞳检查应作为常规。Ar激光封闭作为加固性和预防性光凝成功率高,效果好;但仍有必要进行随访,以防新裂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的[1],故封闭裂孔是治疗的关键。大庆市人民医院采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对49例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河南医药信息》2010,(18):41-42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手术前预防性脉络膜缺损区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影响。方法对63眼虹膜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完全激光光凝组46眼;对照组17眼。观察两组患者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原因;同时观察光凝对不同缺损类型患者的影响。结果硅油取出术后8眼发生了视网膜再脱离,其中完全激光光凝组2眼,占4.3%,对照组6眼,占35.5%。两组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光凝的患者中最佳矫正视力下降6眼,占9.5%,眼前暗影5眼,占7.9%。结论预防性脉络膜缺损区边缘视网膜光凝对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有关联,与裂孔的位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术中裂孔定位、封闭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成功的关键。自2003年以来,我院开展了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