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4侧成人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支配、神经来源、血管蒂长度和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血管起于股深动脉占90.63%.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结论:股薄肌动脉、静脉、神经的行程较为衡定和集中.肌肉位置表浅,便于切取.是临床上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膈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腹横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1)腹横肌肌性部厚度平均为(0.98±0.22)mm,与腱膜部移行处的长度平均为(10.35±1.78)cm,平脐高度的宽度平均为(4.88±1.05)cm,腱膜部平均宽度(2.62±0.51)cm.2)腹横肌血供为多源性,由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旋髂深动脉升支供血,位置恒定.结论设计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膈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临床应用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上的依据.在6具(1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供应缝匠肌髂骨瓣血管的人肌位置、入肌外径及其在髂骨瓣的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股深动脉分支、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及降支分别在距髂前上棘(10.8±1.2)cm、(¨.2±2.1)cm、(1 6.3±2.5)cm进入缝匠肌,入肌外径分别为(3.0±0.2)mm、(2.9±0.1)mm、(2.8±0.1)mm,在髂骨分布范围分别为2.0 cm×3.5 cm、2.0 cm×3.0 cm、2.0 cm×2.8 cm.缝匠肌髂骨瓣血供丰富,提示选择分离缝匠肌蒂的最佳长度为(10.8±1.2)cm.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部位病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深层的肌间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1例进行摹拟手术。结果 该肌间隙行走的血管主要由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一阔筋膜张肌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cm。结论 以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可用于修复股骨颈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带血管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了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 ,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恒定起源的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游离长度达 8cm以上 ,外径 1.4± 0 .3mm。 90 .0 %终支直接达锁骨 ,10 .0 %与颈横动脉 (肩胛上动脉 )锁骨支吻合间接达锁骨。结论 :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或行颈椎前方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正中神经损伤所致的大鱼际肌瘫痪用小指展肌瓣转位重建拇指外展对掌功能,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在20侧防腐固定,10侧新鲜灌注红色乳胶的手标本上,对小指展肌的血管神经蒂进行了观测。2例标本摹拟术式。结果:小指展肌有其独立的血管神经束。小指展肌的血管蒂为尺动脉的掌深支,蒂长1.09±0.49cm;小指展肌的神经为尺神经深支的小指展肌支,蒂长1.15±0.39cm,血管神经蒂在肌近端入肌。依据解剖学观察,设计将小指展肌止端切断,经皮下隧道,转位到拇指近侧指骨底桡侧术式的设计,恢复拇指外展对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肌腹长度为112.31±3.13mm,髂经束的长度为315±6.8mm,额前上棘水平至腹肌外侧缘的距离,男性为168±7.5mm,女性为176±6.8mm。结论: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肌腱膜长,位置邻近腹股沟区,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设计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6例成人下肢腓肠内侧皮神经(MSCN),腓神经交通支(PCN),腓肠神经(SN)及其伴行营养血管等。设计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结果 (1)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腓肠神经的长度分别为20.01±0.61 cm、20.19±0.80 cm、12.98±0.61 cm,其横径分别为1.51±0.10 mm、2.50±0.10 mm、2.95±0.12 mm。(2)腓肠内侧皮神经伴行动脉(ANV)1支,外径为0.80±0.04 mm,伴行神经干的长度为8.78±0.52 cm。腓神经交通支伴行营养动脉1支,外径为0.91±0.03 mm,伴行神经干的长度为7.61±0.41 cm。结论可设计和应用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桥接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肺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生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腹横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1)腹横肌肌性部厚度平均为(0.98&;#177;0.22)mm,与腱膜部移行处的长度平均为(1 0.3521.78)cm,平脐高度的宽度平均为(4.88&;#177;1.05)cm,腱膜部平均宽度(2.62&;#177;0.51)cm。2)腹横肌血供为多源性,由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旋髂深动脉升支供血,位置恒定。结论:设计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肺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肩部血管蒂骨膜(骨)瓣的解剖学基础与术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肩部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移位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来自 :①胸肩峰动脉 ,主要分支中锁骨支长度 (2 .0± 0 .1)cm、外径 (1.2± 0 .2 )mm ;肩峰支长度 (5 .1± 0 .4 )cm、外径 (1.5± 0 .2 )mm ;三角肌支外径 (1.9± 0 .2 )mm ,发出点至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肌点长度分别为 (4 .8± 0 .5 )cm和 (3.2± 0 .4 )cm。②旋肱前动脉 ,主要分支中外侧降支长度 (6 .0± 0 .7)cm、外径 (1.2± 0 .2 )mm ,起点距肱骨大结节最高点为 (4 .1± 0 .7)cm ;内侧降支外径 (1.0± 0 .7)mm ,起点距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 (4 .0± 0 .6 )cm。③旋肱后动脉 ,其大结节骨膜支起点外径 (1.2± 0 .2 )mm ,供骨面积为 3.0cm× 5 .0cm。④肱动脉肌间隙支发升支直接骨膜支 ,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 ,其外径 (1.1± 0 .3)mm。上述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肩部血管为蒂的骨膜 (骨 )瓣 ,是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及骨坏死的重要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肋胸骨的关系。结果 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cm,下缘长19.5cm,肌蒂游离长度可达16.8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mm,长度为5.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肌骨瓣眶颧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减少因传统眶颧入路造成的面神经颞支损伤及术后颞肌萎缩、颞窝塌陷的发生。方法:20侧尸头模拟肌骨瓣眶颧手术入路,观察术区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额颞支的位置关系并测量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测量MacCarty孔中心至额蝶缝的垂线距离和垂直点距额蝶缝末端的距离。结果:术区中面神经颞支均在颞浅动脉额颞支前下方走行,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为(4.80±2.40)mm, MacCarty孔位于额蝶缝上方,MacCarty孔中心距额蝶缝的垂直距离为(6.10±2.32)mm,垂直点至额蝶缝末端的距离为(22.42±4.12)mm。结论:颞浅动脉额颞支可做为筋膜间入路的解剖学标志;肌骨瓣血管神经保持完整降低了颞肌和骨萎缩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胸肩前区的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该动脉发出三角肌支、胸肌支和锁骨支,均有分支至胸大肌。其中94%的三角肌支发出一个外径平均1.22mm的皮支—胸肩峰皮支,分布于三角肌前部、锁骨下窝和胸大肌上部的皮区,面积平均80.63cm~2,以胸肩峰动脉或其三角肌支为蒂,可设计一个含胸肩峰皮支轴型皮瓣的扩展型胸大肌肌皮瓣。  相似文献   

14.
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应用7种类型的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39例: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4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2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9例;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5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6例;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5例。结果 除l例皮瓣边缘坏死,经短期换药伤口愈合外,其余38例皮瓣完全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We present a case of a failed bipedicled (unilateral rectus flap with superior epigastric pedicle preserved and inferior epigastric vessels anastomosed to the thoracodorsal trunk as the second pedicl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flap that had compromised the dominant pedicle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muscle. A salvage procedure was possible using this muscle as a pedicle flap based on the back-flow from the serratus anterior arterial branch with success. The use of the reconstructive ladder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皮支血管链逆行侧方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以指固有动脉背侧皮支上行支、下行支形成的链式吻合供血,在手指近节侧方切取皮瓣。皮瓣的轴线是手指侧方中线,皮瓣旋转点为中节指体中远端,皮瓣的蒂部宽度为0.5~1.0cm。皮瓣携带指背神经与创面指神经断端进行缝合修复,重建手指感觉。逆行移位皮瓣修复指端创面32例。结果3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形与正常相近,弹性、色泽良好。缺损饱满而不臃肿,质地柔软,有排汗功能,两点辨别觉达5~9 mm。结论采用指固有动脉皮支血管链逆行侧方皮瓣一期修复指端缺损,疗程短,效果好,操作简单,血供可靠,不牺牲指固有动脉、神经,供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并且能重建皮瓣感觉,是一种理想的手术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共20侧上肢标本,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中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到肱骨内侧髁以及正中神经主干在肘窝处距肱骨内侧髁的距离.结果 正中神经前臂的主要肌支有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掌长肌支、指浅屈肌支、指深屈肌桡侧半支、拇长屈肌支和旋前方肌支,其长度分别(46.3±12.5)、(44.5±9.7)、(43.5±4.1)、(53.5±7.2)、(62.4±19.8)、(64.4±7.8)、(109.4±14.9) mm;神经入肌点处的直径分别是(1.7±0.2)、(1.5±0.5)、(0.9±0.3)、(1.2±0.3)、(1.5±0.1)、(1.2±0.3)、(1.0±0.4)mm;正中神经主干距内侧髁距离为(35.4±3.3) mm;旋前圆肌支标本可直接与肱骨内侧髁上方尺神经主干无张力缝合.结论 正中神经肌支转位治疗尺神经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旋前圆肌支和桡侧腕屈肌支是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1979年以来应用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和带血管蒂的骨瓣移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共71例,取得良好疗效。文中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对各种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和带血管蒂骨瓣转位修复各部位骨缺损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