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改良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弥补传统法的局限。[方法] 用改进碱性胨水(MAPW)和盐结晶紫增菌液(SVPE)同时对5种冷冻海产品50份样进行增菌后,分别接种至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CV)和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TCBS),以评估2种增菌液和2种分离培养基的效果;随机选取改良方法检出的10个分离株,用PCR技术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特有tl基因,以认证改良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当采用改良方法,即MAPW增菌CV分离时,检出率为100%;当采用传统法即SVPE增菌TCBS分离时,检出率为60%~80%;用PCR技术在所选取的10个分离株中都扩增出了tl基因。[结论] 改良方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孤菌,弥补传统法的局限。[方法]用改进碱性胨水(MAPW)和盐结晶紫增菌液(SVPE)同时对5种冷冻海产品50份样进行增菌后,分别接种至科玛嘉孤菌显色培养基(CV)和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培养基(TCBS),以评估两种增菌液和两种分离培养基的效果;随机选取改良方法检出的10个分离株,用PGR技术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特tI基因,以认证改良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当采用改良方法,即MAPW增菌CV分离时,检出率为100%;当采用传统法即SVPE增菌TCBS分离时,检出率为60%~80%;用PCR技术在选取的10个分离株中都扩增出了tI基因。[结论]改良方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是引起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1]。该菌也是北京市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解北京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2006年7~8月对市场出售的不同类型的海产品共52件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来源北京市各大商场、超市及农贸市场的随机抽检样品。包括鲜活和冷冻的虾、鱼、贝等海产品共计52件。1.2材料3.5%NaC…  相似文献   

4.
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鉴定与毒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性弧菌为海洋性细菌,广泛分布于近海岸的海底及海产品(鱼、虾、贝类、梭子蟹等)中,是沿海地区夏秋季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为了解本省沿海城市海产品中该菌的污染状况,防止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于2004年6~11月对启东市100份海产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检出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及小白鼠毒力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PCR方法,设计一对引物用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基因.扩增产物经电泳,出现与已知阳性对照细菌条带大小一致的条带,即判定该样品为阳性.结果 显示PCR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经济等特点,适合国境口岸的特点,可用于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常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嗜盐性海洋微生物,海产品等中常带有此菌,由于生食海产品或加工烹调不当或生熟交叉污染,人们食用了带有大量此菌的海产食品后易引起急性胃肠炎,尤其在夏秋季沿海地区,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常规鉴定是分离培养、涂片镜检观察形态、嗜盐性试验、生化反应和动物试验等,检验耗时长、培养基消耗多、操作繁琐,且可因种种情况易造成漏检,不能适应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故寻找快速、敏感的检验方法已得到广泛的重视。PCR(pdymerasechainreaction)…  相似文献   

7.
应用筛检方法快速检测小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筛检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方法,提高检出率和检测速度。方法:用PCR快速筛检,GB法寻找目标菌,以生化分步筛检作出初步确定,再经系统生化鉴定确认之。结果:356份海产品经筛检检出副溶血弧菌141株,检出率为39.61%,其中PCR一次性检出了141株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基因,GB法分离到115株副溶血性弧菌,26株通过二次增菌才分离到,生化筛检与系统特殊化一致率达100%,检出带TDH毒力基因副溶血性弧菌5株,未检出TRH毒力基因。结论:应用发现PCR、GB和典型生化分步联合的筛检方法,可用于筛检食品中副溶血弧菌,具有快捷、大容量、方便的优点,为进一步开展食品多病原污染物监测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冯江波  吕淑霞  胡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42-4844
[目的]提高贝类海鲜中副溶血型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方法]选取副溶血性弧菌的属特异性tl基因设计引物,对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20μl体系中加入了20μg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结果]13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扩增出450bp条带,纯培养菌液的检出限低至4×103cfu/ml,污染样品的检出限低至4cfu/g。[结论]适量的牛血清白蛋白浓度可显著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应用API20E检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I细菌鉴定系统为国际公认标准鉴定系统 ,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API2 0 E是肠杆菌科和其它 G-杆菌的标准鉴定系统。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细菌 ,海产品中带菌较多 ,为了食用安全 ,预防食物中毒 ,在每年夏季按照国家标准 GB- 4 789.7检验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本文首次应用 API2 0 E鉴定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 ,检验结果快速、准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鲜活和冷冻的虾、蟹、鱼、贝等海产品采自本市各大商场、宾馆、饭店 ,共 2 9件。1.2 培养基与试剂  API2 0 E试剂条 ,…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波和上海两地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以及菌株的流行优势型和毒力等.方法:用PCR快速筛检与GB法相结合方法分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用血清学和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群和基因分型;用PCR方法检测tdh和trh毒力基因;结果:从3 740份海产品中分离出1 507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0.29%,其中宁波地区检出率为41.42%,上海地区检出率为21.86%;菌株的生化反应典型,5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10个血清群,有30株VP未被分型,分型率为95.06%,37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29个PFGE型;49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7株带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trh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41%.结论:宁波、上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率较高,是诱发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的原因食品.菌株的血清型和PFGE型较分散,其流行优势群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菌株带tdh和trh毒力基因较低,与病人分离株有明显差别,根据该特征,可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致病的和非致病两类,便于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11.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致病因子的方法。方法选择副溶血弧菌TLH、TDH和TRH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探针;收集疑似食物中毒导致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87份,并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H和TDH基因的灵敏度为1.0×102拷贝,而检测TRH的灵敏度为1.0×103拷贝;487份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TLH基因112例(23.0%),检出携带TDH基因菌株101例(90.2%),未检出TRH基因。结论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副溶血弧菌及其致病基因,适合于大样本筛查;临床分离的副溶血弧菌以携带TDH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12.
抗副溶血弧菌鞭毛血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抗副溶弧菌鞭毛血清。方法:选择TSA培养基。提取鞭毛抗原,将鞭毛抗原(0.1-0.6mg/ml)对豚鼠进行免疫,获得抗鞭毛血清。结果:血清效价测定,抗HL1为1:3200,抗HIZ为:1:25600,抗HL3为1∶25600。与20种其他细菌均无交叉反应。血清与副溶血弧菌凝集反应,阳性率95%。结论:TSA培养基是较为适宜诱导鞭毛抗原产生的培养基。血清特异性高,有较高的敏感性。抗副溶血弧菌鞭毛血清可用子对副溶血弧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邓冬云  陈萍  杨启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605-1607
目的探讨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效增菌方法,提高检出率。方法以国标法为基础,在增菌液中加入鱼蛋白胨作为改良法1;以氯化钠多黏菌素B肉汤进行二次增菌为改良法2。分别对人工污染样品和实际水产样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增菌液的检出率。结果改良法1的检出率高于国标法(χ2=4.50,P0.05),改良法2与国标法相比检出率一致。结论通过对增菌液的改良,建立高效增菌方法,可以提高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武汉市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情况,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方法:参照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对24份样品进行副溶血弧菌的检测。结果:24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9株,阳性率37.5%,不同品种水产品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武汉市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污染比较严重,水产品卫生监管和指导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张昕  汪琦  张惠媛  陈广全  张捷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666-1668
目的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方法 采用PFGE技术,对80株分离自11个国家和中国浙江省和山东省的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基因组DNA用Not I和Sfi I 2种酶进行消化。结果 Not I和Sfi I 2种内切酶均得到68种带型,综合系统树图中分成70种带型;Not I和Sfi I的分辨率分别为78.8%和76.3%;14株来自加拿大的菌株分聚成相似度100%的4组,其中有4株菌和10株菌分别聚成相似度91.8%和93.3%的2组;挪威和新西兰分别有3株和2株菌相似度为100%;其他国家的菌株无与本国相同的菌株。结论 2种酶均适合于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分型,Not I的效果略好于Sfi I;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来源地无明显关联,但具有毒性基因的菌株更易在系统发育树上处于较近的分枝上。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副溶血弧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快速检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食品中副溶血弧菌污染的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副溶血弧菌gyrase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副溶血弧菌FQ-PCR诊断试剂盒,研究其灵敏度、特异性,并应用于模拟食品样本检测。结果在31株不同菌株的检测中,8株副溶血弧菌结果均为阳性,而其他23株弧菌科及其他菌属的菌株均为阴性;纯菌条件下定量检测低限10cfu/ml;对模拟样本直接进行,检测低限为10^3cfu/g,经培养增菌后,检测低限则达到2cfu/g。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检验周期仅需36h,扩增与检测在封闭单管进行,可避免常规PCR方法易污染缺陷,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污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为食品安全的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T4789.7-2008对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鉴定。结果:检测甲贝壳、鱼类、虾蟹类、养殖水、珠江水5类样品共289宗,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4宗,检出率22.14%;5类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的为虾蟹类产品(41.94%)。结论:海珠地区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存在饮食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加强对水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副溶血性弧菌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6 - 2018年广州市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水平,为水产品VP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市11个区的餐饮单位、批发市场、肉菜市场、超市、零售店和网店等场所分季节采集2 646份不同种类水产品样品开展VP检测。VP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VP总体检出率为21.39%(566/2 646)。其中, 2015年VP检出率最高(70.00%),2008年VP检出率最低(3.23%)。不同种类、不同采样地点、不同加工售卖方式和不同季节VP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水产品和海产品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81,P = 0.048。甲壳类VP检出率最高,为30.68%;鱼类检出率最低, 3大类样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693,P<0.001)。肉菜市场VP检出率最高,为28.64%;其次为超市;零售店检出率最低。6个采样地点VP检出率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2.600,P<0.001)。生鲜类VP检出率最高(28.01%),其次为生食类(11.85%),熟制类检出率最低(6.67%)。不同加工售卖方式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4.100,P<0.001)。第3季度VP检出率最高,为25.20%;其次为第2季度;最低为第1、4季度。4个季度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423,P<0.001)。结论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存在较高的VP污染,水产品检出率有明显的样品种类、采样地点、加工售卖方式和季节差异,甲壳类、生鲜类水产品以及肉菜市场、第3季度检出率更高。提示应加强综合监管,针对消费者开展健康教育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19.
杨娟  马智龙  蔡震 《现代预防医学》2016,(20):3699-3702
目的 了解泰州市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有效的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T 4789.7—2010)对112份水产品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分离菌株的药敏实验采用K - B法。结果 112份样品3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 33.9%。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52.6%,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四环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100.0%。结论 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并有部分菌株耐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居民因摄食水产品而导致的人群发病人数和发病概率,掌握疾病发生的关键控制环节,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对2018年上海市宝山区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人群摄入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鱼类后感染308人,发病31人,发病概率为(1.53×10-5)%,摄入虾类后感染2 826人,发病283人,发病概率为(1.39×10-4)%,不完全烹调和交叉污染是导致人群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途径。结论居民摄入虾类水产品导致人群发病的人数和发病概率均较鱼类高,虾类是需要重点监管的水产类别。针对烹调方式和交叉污染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