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1999-07—2002-06北京地坛医院儿科996例新生儿生后第3天检测静脉血乙肝病毒标志,追踪观察199例成长到3个月至4岁,将乙肝病毒标志HBsAg和HBeAg进行分析。 结果新生儿生后第3天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27.2%(271/996)、48.1%(479/996),有495例检测抗-HBc,阳性率高达99.2%(491/495)。在生后3个月至4岁间复测乙肝病毒标志199例,有17例感染乙肝病毒,占8.5%(17/199)。分别比较生后第3天血清HBsAg、HBeAg滴度,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的HBsAg滴度高于未感染新生儿(P<0.01),而HBeAg滴度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将感染、未感染乙肝病毒儿童复查结果与生后第3天血清HBsAg、HBeAg滴度分别进行比较,17例感染乙肝病毒儿童血清HBsAg和HBeAg滴度明显升高(P<0.001,P<0.05),而182例未感染儿童明显减低(P<0.001)。 结论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不能作为诊断感染乙肝病毒的依据,新生儿血清HBsAg滴度较高并在生后3个月逐渐升高,可以作为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母亲及其252例儿童随访,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199例儿童曾检测脐血HBV标志物。结果:16.08%儿童脐血HBsAg阳性,但所有252例儿童随访时(3.3±2.3岁)HBsAg和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率74.21%。孕期使用HBIG和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73.33%(χ2=1.797,P>0.05)。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母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6.85%和72.22%(χ2=0.69,P>0.05)。111例儿童为母乳喂养,65例人工喂养,76例混合喂养,抗-HBs阳性率分别68.47%、78.46%和78.95%(χ2=3.417,P>0.05)。结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几乎无HBV感染;脐血HBsAg阳性不能确定母婴感染;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孕妇HBsAg阳性对其新生儿出生后3年内乙肝表面抗体(HBsAb)稳定性的影响,观察定期检查和及时加强/重复免疫对维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方法 对20例HBsAg阴性孕妇及24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初次全程乙型肝炎基因疫苗免疫效果进行3年的随访,对儿童中有HBsAb滴度下降至低于保护性滴度或转阴者(即不稳定者)及时复种,比较两组儿童HBsAh不稳定者所占比例,比较初次免疫后1个月及3岁时HBsAb的阳性率.结果 孕妇HBsAg阴性及孕妇HBsAg阳性两组儿童HBsAb不稳定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0%(4/20)和79.2%(19/24,),P<0.05];两组HBsAb阳性率在7月龄时分别为100.0%(20/20)和62.5%(15/24)(P<0.05),3岁时分别为85.0%(17/20)、91.7%(22/24)(P>0.05).结论 孕妇HBsAg阳性将降低其新生儿初次全程免疫后3年内HBsAb稳定性,通过每间隔半年至一年的定期检查和及时加强/重复免疫可维持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66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B组68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新生儿分为Ⅰ、Ⅱ、Ⅲ组,Ⅰ、Ⅱ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和HBIG100U,Ⅲ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10μg。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Ⅰ、Ⅲ组婴儿6月龄HBsAb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应用HBIG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6月龄HBsAb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沈阳市铁西区2~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以便更好地保护学龄前儿童免受乙肝病毒侵袭。方法对2011年1953名入托体检儿童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结果 2~3岁、~4岁、~5岁、~6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1%、65.4%、51.1%、50.4%。各年龄段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岁组与~5岁组、~6岁组比较,~4岁组与~5岁组、~6岁组比较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2~3岁组与~4岁组比较,~5岁与~6岁组比较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会随着接种疫苗间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每年检测一次乙肝表面抗体,当乙肝表面抗体水平低于保护性以下时,应加强接种疫苗。特别是3~4岁时加强一针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所生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转归。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0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根据母亲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144例,HBeAg阴性组356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并按常规0、1、6方案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5 μg,注射主被动免疫前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BV-M。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HBeAg均阳性者分别为24例和9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阳性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分别为4例和21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阴转率分别为100%和85.7%。出生时HBsAg阴性、HBeAg阳性者,HBeAg阳性组为29例,占20.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比例(P<0.01),其6月龄HBsAg阳转率为6.9%,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1)。在接受全程主被动免疫的情况下,HBeAg阳性组新生儿6月龄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9.7%和67.4%,HBeAg阴性组分别为3.1%和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不能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指标,HBeAg阳性新生儿预后与母亲HBeAg状态密切相关,母亲HBeAg阳性会抑制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阻断977例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 ,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通过总结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第二医院 1985~ 2 0 0 3年 32 0 0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标志物资料 ,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 5组 :血源疫苗组(第 1组 )、血源联合组 (第 2组 )、基因疫苗组 (第 3组 )、基因联合组 (第 4组 )和宫内阻断组 (第 5组 )。其中共 977例婴儿随访至 12个月龄。观察、比较各组婴儿出生时及 1、6、12个月龄时的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的阳性率。结果 第 5组 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仅为 4 0 % ,保护率达 96 0 % ,与前 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第 4、5组比较 ,出生时HBsAb检出率分别为 8 3%、81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 ;宫内感染率分别为 5 1 7%、32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免疫失败率为 19 4 %、12 5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第 2、4组 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低于第 1、3组 ,HBsAb阳性率高于第 1、3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双阳组、单阳组母亲分娩新生儿 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2 0 1%、7 8% ,差异有显著性意  相似文献   

9.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脐血HBVDNA ,婴儿出生后 1 2h内及第 1 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别于婴儿 7月及 1 2月时随访 ,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 ,婴儿 7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 HBs阴性者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5μg。 结果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 8.37% (9/ 4 9) ;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为 1 2 .50 % (2 / 1 6) ;HBsAg及抗 HBc阳性者为1 2 .50 % (3/ 2 4 ) ;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为 1 .37% (1 / 73) ;脐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生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阳性率为 1 8.52 % (1 5/ 81 ) ,不同HBV携带状态的脐血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总母婴传播率为 9.78%。结论 :孕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 ,孕妇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极小。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 ,产时、产后HBV的母婴传播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佛山市乙肝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进一步工作提供思路。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2017年佛山市HBsAg阳性产妇13 672例及其所分娩13 982例活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病历采集及前瞻性的随访追踪的方法,全面了解影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主要因素。 结果2017年佛山市产妇HBsAg阳性率为10.14%,感染孕妇中HBeAg阳性率为24.13%,孕期HBV DNA检测率约5%,其中抗病毒治疗63例;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为99.84%;婴儿在出生后1年内完成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的比率为81.71%,在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中按照0-1-6程序接种的比率为62.65%;母婴阻断结果追踪率为40.16%,追踪儿童中母婴阻断失败34例,失败率为0.61%;产妇年龄低、HBeAg阳性、HepB未全程及规范接种是母婴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儿童明确未检测的主要原因是拒绝检查、不知道要检查、提前检查和检测未提供结果,占99.07%。 结论加强信息沟通及健康教育,落实乙肝病毒感染产妇孕期DNA检测及抗病毒治疗,提高儿童乙肝疫苗的规范接种率,将暴露儿童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纳入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是实现全市乙肝母婴零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指母体HBV进入子代,并在其体内复制繁殖,造成慢性HBV感染~[1]。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宣言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即实现新感染病例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率减少65%,而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5岁儿童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率低于0.1%。自"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机制,为孕期抗病毒治疗和新生儿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入选的8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按HBV-DNA水平分为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将婴儿分为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对86例新生儿实施联合免疫,在出生时检测T细胞亚群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HBV-DNA定量,1月龄、12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DNA定量,比较婴儿的T细胞亚群和免疫情况.结果:宫内感染组新生儿CD4+绝对数计数、百分数和CD4+/CD8+比值均低于非宫内感染组(P<0.05),而CD8+绝对数计数和百分数高于非宫内感染组(P<0.05);宫内感染组婴儿抗HBs平均滴度197.78±38.56 U/ml低于非宫内感染组384.43±62.93 U/ml(P<0.05),宫内感染组免疫失败率30.00%高于非宫内感染组1.52%(P<0.05);高病毒载量组孕妇的婴儿宫内感染率(37.50%)和免疫失败率(12.50%)分别高于低病毒载量组的9.09%和4.55%(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婴儿可能存在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同时对乙肝疫苗的反应性降低;孕期HBV-DNA高载量是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妇血中乙肝病毒 (HBV)DNA数量与胎儿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71例孕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者 ,用荧光探针定量PCR(FQ -PCR)方法 ,检测血清、宫颈分泌物及乳汁中HBVDNA数量 ,HBVDNA阳性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分娩后新生儿取末梢静脉血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 :孕妇血中HBVDNA阳性者其宫内感染率为 32 .6 % ,宫内感染与孕妇血中HBVDNA数量有关 ,HBVDNA数量高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阻断HBV宫内传播。结论 :FQ -PCR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孕妇血中HBVDNA数量 ,孕妇血中HBVDNA数量高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孕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胎儿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胎盘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与新生儿外周血乙肝表面标志物(HBV-M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检并分娩的HBsAg携带孕妇53例,正常孕妇10例。ELISA法检测血清HBV-Ms;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TLR3、TLR4、TLR7表达。结果:(1)HBsAg携带孕妇胎盘中TLR3、TLR7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胎盘组织(P<0.05),各组间TLR4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2)新生儿HBsAb阳性者胎盘TLR3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TLR3、TLR7可能参与HBV垂直传播的免疫调控;胎盘TLR3的高表达与新生儿HBsAb阳性密切相关,是抗HBV垂直传播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规产检并且足月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68例(乙肝组)及同期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64例(对照组)。乙肝组分别检测不同分娩方式临产前母血乙肝病毒标记物、胎盘型碱性磷酸酶、HBV-DNA含量;同时采集脐带血检测胎盘型碱性磷酸酶及HBV-DNA含量,采集新生儿出生后1天内外周血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及HBV-DNA含量。对照组分别在临产前及分娩后采集孕妇外周血及脐带血定量检测胎盘型碱性磷酸酶。结果:乙肝组和对照组的选择性剖宫产胎儿脐血中胎盘型碱性磷酸酶含量均低于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外周血HBV-DNA、HBsAg均为阴性,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比顺产更能减少母血向胎儿血的渗透量。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在西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的人群中约15%有慢性感染。大部分慢性肝炎带毒者是在他们母亲分娩时受染。在澳大利亚产前孕妇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占2~3%。为预防垂直传染,对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进行被动-主动性免疫是有效的,85~90%婴儿会避免感染,受染可能是宫内感染的结果。在对孕妇进行筛选检查以期发现HBsAg,学者对究竟应检查哪些孕妇尚有分歧意见。多数权威主张仅对高危组孕妇进行产前检查。这些高危组孕妇包括:①在乙型肝炎罹病率高的国家(特别是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出生者;②滥用静脉药物者;③在职  相似文献   

17.
乙肝病毒携带者实施体外授精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实施体外授精过程HBV DNA的变化,评价体外操作的安全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Q-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卵泡液、精子上游液、IVF受精培养液中HBV DNA含量。结果:24对夫妇中妻子乙肝大三阳血清HBV DNA阳性率100%,卵泡液HBV DNA阳性率83.3%,IVF受精培养液HBV DNA阳性率54.16%。12对夫妇中丈夫乙肝大三阳血清HBV DNA阳性率75%,精子上游液HBV DNA阳性率25%,IVF受精培养液HBV DNA阳性率16.67%。1对夫妇双方均乙肝大三阳血清HBV DNA阳性率100%,卵泡液、精子上游液和IVF受精培养液HBV DNA阴性。16对夫妇中妻子乙肝小三阳,17对夫妇中丈夫乙肝小三阳,3对夫妇双方乙肝小三阳的血清、卵泡液、精子上游液、IVF受精培养液HBV DNA阴性。IVF-ET临床妊娠率乙肝大三阳组37.84%,乙肝小三阳组3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卵泡液、精子上游液和IVF培养液中HBV DNA阳性率高,临床和实验室操作应重视交叉感染问题,但IVF培养环境乙肝病毒检出率逐渐降低,提示体外培养没有增加病毒垂直传播风险,血清乙肝病毒复制水平高低对IVF-ET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为临床应用维生素D制剂提供参考。方法:以儿童保健健康检查门诊200名0~6月儿童为研究对象(纯母乳喂养60名健康儿童,混合喂养79名健康儿童,人工喂养61名健康儿童),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用醇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的水平。结果:0~6月健康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68.2±22.3),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纯母乳喂养组未添加鱼肝油制刺的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低于人工喂养组健康儿童(P<0.05)。结论:门诊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反映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好;单纯母乳喂养的健康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乙肝感染父婴传播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及其配偶68对为研究对象,产妇均未感染乙肝病毒,配偶均为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对。对照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以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23.53%(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为32.35%(11/34),高于对照组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对感染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明显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标记物检测及高危因素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 Apoh)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早期流产的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测定绒毛组织中HBV DNA含量,并检测孕妇入院时血液HBV DNA及乙型肝炎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HBsAg和Apoh的表达情况。 结果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著低于孕妇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 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5, P=0.043);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sAg阴性组(8.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87,P=0.000),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V DNA阳性组2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9,P=0.048)。 结论血液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和出现HBsAg表达;绒毛组织中Apoh表达在绒毛HBsAg阳性者高于绒毛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