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腺肌病在临床上长期被划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的范畴 ,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 ,随着对其病因学研究的深入 ,有不少学者认为 ,子宫腺肌病与盆腔内异症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其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且常常被误诊为子宫肌瘤 ,为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现对我院 1 993~ 1 997年治疗的子宫腺肌病 5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1 993~ 1 997年我院妇科共行子宫切除手术 80 2例。其中 54例术后病检证实为子宫腺肌病 ,占同期子宫切除手术的 6.7%。年龄3 5~ 49岁者 42例 ,占 78%。其中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肌层良性病变的超声灰阶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子宫肌层良性病变患者180例(子宫肌瘤120例,子宫腺肌病60例),进行子宫的常规超声与造影观察,建立时间-强度曲线分析体系。结果:子宫肌瘤120例患者超声显示130个病灶,而子宫腺肌病60例超声显示60个病灶,子宫肌瘤患者的病灶大小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同时其子宫动脉RI值明显低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子宫肌瘤始增模式显示为周边呈环状或半环状增强,达峰后边界有明显边界,消退早于肌层;而子宫腺肌病表现为无明显的环状或半环状增强,周边向内部的线样增强,无明显边界,与肌层同步消退。子宫肌瘤患者的峰值时间、增强时间与增强强度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两组的始增时间、始增强度与峰值强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层良性病变的超声灰阶分析操作无创简便,能够实时、动态地反映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血流灌注特点,从而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及药物治疗已代替子宫切除术成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上建议基于子宫腺肌病影像学数据重建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临床精准诊断,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临床表现,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进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分层,同时遵守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鉴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在子宫肌层内呈现浸润弥漫生长,建议手术病灶切除、非手术病灶切除方法治疗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推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地诺孕素以及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巩固疗效,以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其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肌层内生长所致的子宫良性疾病,以往曾称其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与非子宫肌层异位的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区别.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尤其30,50岁经产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本文将我院近5年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子宫肌腺病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发病情况与其他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组发生情况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结果全子宫切除患者中,子宫腺肌病发病率42.19%,其中93.52%合并其他疾病。40~50岁的子宫腺肌病组和非子宫腺肌病组合并发生宫颈病变、子宫体病变及卵巢病变均存在差异(P0.05)。在60岁以上,非子宫腺肌病患者全子宫切除人数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组。两组合并子宫体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宫颈及卵巢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可能诱发卵巢良性病变,又可能是子宫体病变的保护性因素。因此,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正确指导,消除患者对子宫腺肌病的恐惧心理,同时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病理改变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子宫腺肌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与子宫内膜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局限性腺肌病对子宫内膜影响较大,子宫骨膜病变与腺肌病的合并症无关,有临床症状的腺肌病患者多有子宫内膜的病变。结论:了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是引起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本病术前临床误诊率较高.[病例报告]5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月经量增多23例,经期延长19例,周期明显缩短7例,周期紊乱5例,月经无改变15例,痛经30例,无症状9例;子宫增大47例,子宫正常大小4例,子宫表面凹凸不平16例,子宫均匀性增大31例,质硬39例,附件触及包块11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41%(21/51),误诊率为59%(30/51);B型超声波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23%(12/51),而误诊率高达76%(39/51).[讨论]子宫肌瘤是最易与子宫腺肌病混淆的疾病之一,认真鉴别二者是提高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符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围经期子宫肌病的临床疗效,减少围绝经期子宫附件切除手术。方法:3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于月经第1~3天口服米非司酮12.5mg,1次/d,共用药3个月。治疗前后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子宫、附件,测性激素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期间26例出现闭经,痛经消失;治疗前与治疗后6月,B超测量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E、P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有效控制痛经,诱导闭经,不良反应小,用于围绝经期患者可避免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我院收治的6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子宫腺肌病占我院妇科住院人数的3.6%,占同期妇科手术子宫切除的5.7%。术前痛经者40例(58.8%),月经过多者45例(64.7%)。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40例,诊断符合率58.8%,B超诊断符合率55.8%。68例中66例为子宫切除治疗,其中24例曾服用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以上。100%服药期间停经,疼痛症状消失,但停药1个月后恢复月经,痛经复发,且B超提示病灶无明显缩小。另2例因恐惧手术小剂量间断服用米非司酮达5年以上,临床症状、B超及妇科检查结果均有明显好转。结论子宫腺肌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对缓解临床症状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而小剂量间断服用米非司酮5年以上有效2例,是否能避免手术治疗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彩色多谱勒超声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子宫腺肌病30例、子宫肌瘤35例,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并分析其彩色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结果:二维超声显示所有腺肌病病例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子宫长、宽、厚径均有增大;子宫肌瘤病例子宫不规则增大,子宫肌壁见团块回声,边界清楚。彩色血流显像技术显示子宫腺肌病在内部有散在的星点状血流信号,RI:0.80±0.04;子宫肌瘤血流丰富,子宫动脉呈粗点状与短条状或弧形的彩色血流,结节周围可见彩色血流断续成环状或无血流,RI:0.64±0.06。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诊断率分别为70%、91.43%。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彩超在子宫肌腺病、子宫肌瘤、子宫肥大3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阴道超声加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进行鉴别诊断,最后经随访反复复查及手术后病检证实.结果:2008年1~12月进行阴道彩超检查11271例患者,检出子宫肌腺病患者368例,检出子宫肌瘤患者2120例,检出患子宫肌瘤与子宫肌腺病的比例约5:1;超声检出子宫肥大的患者432例,检出患子宫肥大与子宫肌腺病的比例约1:1.其中单纯性子宫肌腺病220例,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34例,合并子宫肌瘤18例,合并妊娠22例.在368例子宫肌腺病患者中子宫前、后壁均增厚者222例.前壁增厚者72例,后壁增厚者74例.结论:阴道彩超在子宫肌腺病与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的鉴别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蔡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128-128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6例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点。结果: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呈弥漫性或不对称性增大,病变区呈不均匀的粗颗粒状,间以大小不等的无回声交织,呈编织状,后方可有栅栏状衰减,病变区边缘与周围正常子宫肌壁无清晰边界。结论:掌握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知识和声像图特征,可以将其与子宫肌瘤及子宫肥大症相鉴别.从而提高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子宫肌腺病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子宫肌腺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对1996年8月~1997年8月在我院经妇科手术后病检证实为子宫肌腺病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5.33%(143/150)既往有宫腔操作史,75.33%(113/150)合并慢性宫颈炎,75.83%(91/120)子宫内膜病检提示患者处于高雌激素水平。认为子宫肌腺病发病与宫腔操作过多、慢性炎症及高雌激素水平有关。诊断依赖于病史、体征及B超声像图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子宫腺肌病行子宫楔形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年临床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痛经消失或明显改善、月经量明显减少。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子宫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CA-125测定及B型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临床检查子宫增大疑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术前血清CA-125测定及盆腔B超检查;术后将切下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并与之对照。结果:经术后病理学证实:子宫腺肌病组术前血清CA-125测定灵敏度72.2%,特异度70.9%;B超诊断该病灵敏度56.7%,特异度67.2%;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均阳性为诊断标准,则灵敏度58.3%,特异度95.1%。结论:血清CA-125联合B超检查能提高子宫腺肌病诊断率,且方法简便,无创伤,费用低,是较为经济实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爱武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08-109
为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临床诊治情况,回顾性分析18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89例患者中痛经142例(75.13%),月经量多75例(39.68%),月经紊乱46例(24.34%)。术前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148例,诊断符合率78.31%;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117例,超声诊断符合率61.90%。行子宫切除术160例,占84.66%;其余29例行子宫部分切除术。子宫腺肌病临床表现多样,发病率较高,结合临床及超声检查大部分能做出诊断,手术治疗有效,子宫切除可彻底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用Seldinger方法完成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行聚乙烯醇(PVA)微球颗粒(直径350~560μm)栓塞治疗。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及性激素水平等变化。结果:治疗后平均观察(16±4)个月经周期,临床症状缓解率96%,治疗后月经量、痛经分级及子宫体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变(P<0.05),而性激素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应芳 《广东医学》2008,29(5):704-705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现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1]。子宫腺肌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E-cad、MMP-2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16例对照组子宫内膜E-cad、MMP-2的表达.结果:E-cad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E-cad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P〈0.01).MMP-2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1,P〈0.01).结论:E-cad、MMP-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雌激素受体亚型(ER)在子宫肌腺病、子宫肌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子宫肌腺病行子宫切除术中宫颈保留与否的价值。探讨子宫肌腺病的发病机理及疗物治疗效果。方法 57例患有子宫肌腺病、子宫肌腺病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的离体子宫,分别检测宫颈鳞状上皮、宫颈内口粘膜、子宫肌腺病腺上皮、子宫肌腺病肌纤维及子宫肌瘤肌纤维、子宫肌瘤腺上皮中ER、PR的表达。结果 47例患有子宫肌腺病及子宫肌腺病合并子宫肌瘤的离体子宫所取的5个部位的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而10例患有子宫肌瘤的离体子宫所取的组织中仅子宫肌瘤肌纤维处有阳性表达,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子宫肌腺病在5个不同部位的组织内均有ER、PR的表达,这证实其与子宫肌腺病的发病有关。由此提示:子宫肌腺病患者中保留宫颈必须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