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及相关治疗(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和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34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临床分型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验证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方法]将231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格式带牵引+局部封闭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托固定+红外线理疗+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临床辨证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进军 《颈腰痛杂志》2001,22(3):263-263
为了找出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规律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现将收治的 2 2 0例颈性眩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2 0例中男 10 6例 ,女 114例 ;年龄 2 0~ 70岁 ,平均年龄 47岁 ;病程 2天~ 2 0年。每位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摄颈椎 X线片等 ,均符合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 [1 ] 。眩晕的特点 :(1)眩晕的性质表现为头脑不清醒 ,头重脚轻之假性眩晕者 42例 ,占总数的 19.1% ;表现为旋转感、晃动感、浮动感等真性眩晕者 178例 ,占 80 .9%。 (2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者 16 0例 ,占 72 .2 % ;持续性眩晕并发作性加重者 40例 ,占 …  相似文献   

4.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临床头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常易与“脑动脉硬化”、“美尼耳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症”等疾病相混淆,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笔者自1996年始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上千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后经研习多流派正骨手法,逐渐形成我院特色颈椎六步手法。总结2006年里采用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26例,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7,20(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2569岁,平均41·6岁。病程5d7年,平均2·75个月。诊断标准:①主诉无外伤;②眩晕,变换体位可加重,或伴视物模糊,或伴恶心呕吐;③颈肌紧张,C2-C7颈椎棘突旁无压痛点,寰枢关节周围可扪及异常突起块,伴有压痛;④X线检查颈椎张口位: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排除诊断:①内科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意外、美尼尔氏综合征、脑部肿瘤等;②眼科方面疾病;③脊  相似文献   

6.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6,19(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其中5例行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 横突孔减压术,12例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下颈椎失稳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2例,5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颈间盘突出症11例,8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OPLL均行颈前路骨化韧带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环枢椎旋转半脱位2例,行手法复位,环枢椎前脱位4例,行牵引复位,后路植骨融合术;1例颈部巨大脂肪瘤侵犯双侧椎动脉(VA)。3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疗效优60例,良17例,差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65%)。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应以稳定颈椎和VA减压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福建龙岩地区第一医院(364000)邱丽红,李惠尧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中药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2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为女性,最大65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个月。病因:长期伏案工作者1...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平  张晓弘 《颈腰痛杂志》1998,19(3):203-205
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钱平张晓弘笔者自1990年2月至1994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其治疗机理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3例,男58例,女115例,年龄23~79岁,平均482...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8~2005年本治疗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2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和症状改善情况,并进一步通过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X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现象,单节段不稳者9例,两节段者13例,三节段者7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0例,两节段者15例,三节段者7例.所有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获10~4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7.5%,症状和功能评分分值有明显提高(均数由术前13.89提升到术后23.98),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伴有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颈性眩晕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主要由上颈段颈椎错位引起,尤其是由寰枢关节的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更多见.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系统证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01-2014-02应用经皮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病人51例,通过数字评分法(NRS)评价眩晕及伴随交感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优良率和有效率评估。结果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其中47例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及伴随交感症状明显缓解,平均NR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对治疗颈性眩晕不仅创伤小、安全性高,而且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科治疗颈椎不稳定所致眩晕的中期随访效果。[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颈椎不稳定所致眩晕的28例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女21例,男7例;平均年龄42.5岁(30~56岁)。颈椎不稳定节段包括C3、4单节段12例,其中6例合并脊髓损伤;C4、5单节段8例,其中4例合并脊髓损伤;C5、6单节段合并脊髓损伤1例;C3、4和C4、5双节段合并脊髓损伤例;C4、5和C5、6双节段合并脊髓损伤例。手术方法为不稳定节段的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或椎间植骨4钢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30~60个月),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头晕及颈肩部不适等主要症状缓解满意。至最后随访时,22例患者术前眩晕和颈椎不适症状完全缓解,无复发;4例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后又出现症状复发,但较术前症状减轻;2例患者头晕症状改善不甚满意。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由术前平均10.10分增加至术后平均14.90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3例患者出现融合临近上方节段的不稳定,但无明显眩晕症状。[结论]对颈椎不稳定所致的颈源性眩晕患者,在确定其关系的前提下,根据影像学上的不稳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外科治疗的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6年4月颈性眩晕患者100例,均经颈椎动力位及MRI检查。其中颈椎不稳21例:1个节段不稳5例,2个节段不稳10例,3个节段不稳6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4,5、C5,6节段;21例患者中MRI显示共43个不稳节段,其中32个节段合并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硬膜囊出现压迹。本组21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39个月,术后12例眩晕获得缓解,5例有改善,4例眩晕改善不显著。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0%。结论颈椎不稳合并硬膜囊受压可以作为颈性眩晕的手术指征;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有较高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级云手训练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与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太极云手练习,均干预3周。采用多功能颈椎检测系统(MCU)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锻炼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左侧屈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太级云手训练有助于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和提高患者的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我科采用PCDN治疗颈椎病患者295例,其中颈性眩晕患者92例,61例获得2~3.9年(平均2.7±0.52年)随访,男性20例,女性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7.28±10.55)岁,采用改良颈性眩晕及伴随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61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改良评分分别为21.75±1.76、25.00±4.00、24.82±4.38、24.64±4.12分,均较术前(18.06±3.25分)明显上升,有效率分别为96.7%、75.4%、72.1%、72.1%。末次随访时,眩晕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的患者占72.1%(44/61),其中治疗节段包含C3/4或C4/5节段者43例(C4/5 30例,C3/4 4例,C3/4、C4/5 9例);C5/6、C6/7 1例。4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前后眩晕症状复发,复发率占6.6%,其中3例予以保守治疗,另1例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经治疗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17例随访无效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5例患者年龄偏高,术前均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其他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利用PCDN治疗颈性眩晕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选择C3/4和/或C4/5节段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