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玉伟  连浩  徐文烽  戢红 《眼科研究》2000,18(2):165-16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 5 7眼 ,其中 5 0眼为开角型青光眼 ,7眼为闭角型青光眼 ,用ArF准分子激光行巩膜瓣下巩膜造瘘。 结果  5 7眼术前平均眼压 (33 2 3± 18 45 )mmHg ,术后平均 (15 2 3± 6 45 )mmHg。治疗前后眼压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5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波动较大 ,其中 2眼改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视力保持或改善占 87 7% ,前房深度、视野及视杯无明显改变 ,无 1例出现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 准分子激光巩膜瓣下巩膜造瘘是一种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Schlem 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15例 16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 11例 11眼 ,慢性闭角型 4例 5眼的患者施行了 Schlem 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按照风间成泰的手术方法是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 ,剪除 Schlemm管外壁 ,并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 6 - 0尼龙线 6~ 8mm ,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 ,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眼内炎性反应、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有无滤过泡等情况。随访 3~ 10个月 ,平均 (6 .95± 2 .73)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30 .2 5± 16 .33) m m Hg(1k Pa=7.5 mm Hg) ,术后 3、6、9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 (18.0 1± 5 .4 4 )、(16 .92± 5 .2 4 )、(16 . 33± 0 .6 5 ) mm 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值分别为2 .74 0、3.0 2 4、3.399,P值分别为 0 .0 13、0 .0 0 7、0 .0 0 4 )。术前平均用药 (2 .5 0± 1.33)种。随访期间眼压≤ 2 1mm Hg14眼(87.5 % )。术后 8眼 (40 % )有少量前房积血 ,大部分 3~ 5 d吸收。 2眼有前房内有形渗出 ,5 d消失。 3眼形成滤过泡 ,其他眼随访未形成滤过泡。无脉络膜脱离、持续性低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chlem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  相似文献   

3.
王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3):214-216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TS)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9例 (3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术后 3天开始按摩眼球 ,持续 7~ 8周 ,观察视力、眼压、视野变化。结果 随访 4~ 9.5个月 ,平均 6 .41± 2 .5 3个月。术前平均眼压 2 8.14± 8.4m m Hg(1mm Hg=0 .133k Pa) ,术后 4个月平均眼压 14.9± 2 .3mm 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视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后前房出血 1只眼 ,浅前房 2只眼 ;无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NPTS是一种治疗 POAG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深层巩膜切除联合 Healon GV注入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 12例 (1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深层巩膜切除联合 Healon GV注入手术 ,术后观察视力变化、眼压、前房反应和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为 2 7.5± 6 .2 mm Hg,术后 3个月平均眼压为 15 .0± 5 .3m m Hg,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平均眼压下降幅度为 45 .5 %(12 .5 mm Hg)。单纯手术治疗术后眼压控制≤ 2 1mm Hg者 10只眼(6 2 .5 %) ,需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方可控制眼压者 5只眼 (31.3%)。术后发生浅前房、前房积血各 1例 ,未观察到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白内障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所有病例术前与术后 1、7天 ,3月视力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深层巩膜切除联合 Healon GV注入能有效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内压 ,且并发症少 ,视力恢复快 ,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双层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8例 8眼 2 5~ 5 1岁开角型青光眼 ,采用准分子激光切削深层巩膜组织及部分小梁组织后植入双层羊膜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和房角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8 4± 4 2月。结果 患者术后大部分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 30 5 1± 5 0 1mmHg ,术后无需药物治疗 ,6个月时平均眼压 15 0 8± 3 3mmHg ,差异有显著意义。所有患者无术中穿透前房。术后无前房变浅 ,眼部炎性反应 ,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利用准分子激光非穿透小梁手术切削深度控制精确 ,并发症少 ,降压效果好 ,植入双层羊膜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 ,能减缓巩膜创面纤维组织粘连和增生 ,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Yin JF  Tong FF  Wu LL  Wu R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8):466-470
目的 观察深层巩膜切除联合激光小梁灼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32例 (32只眼 )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深层巩膜切除术 ,暴露Schlemm管外壁及残存的小梁网菲薄角膜缘组织 ,采取半导体激光器眼内用导光纤维 ,紧靠巩膜突前方小梁网角膜缘区域 ,直视下激光热灼击开 2或 3个圆形滤孔 ,滤孔直径 5 0 0 μm ,房水缓缓溢出。巩膜瓣缝合 1或 2针。术后观察患者眼压、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前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结果。随访时间 4~ 2 4个月 ,平均 (7 94± 6 2 0 )个月。结果  32只眼术后早期前房形成良好 ,视力稳定。最终随访患者平均眼压 (14 86± 4 15 )mmHg(1mmHg =0 133kPa) ,明显低于术前 (2 9 6 8± 5 76 )mmHg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7 4 15 ,P <0 0 0 1)。术后 32只眼均形成明显弥散性滤过泡 ;随访期间 ,2 7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 ,5只眼于术后 2~ 3个月功能性滤过泡消失。 2只眼术中虹膜轻微灼伤 ,出现前房一过性色素脱失和房水混浊 ;角膜与晶状体无激光性损伤。 2只眼术后眼压偏高 ,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 深层巩膜切除联合激光小梁灼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 ,无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小梁切除术联合同一切口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6眼,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12~18个月).结果眼压由术前(29.82±7.82)mmHg降至术后(13.94±5.76)mmHg,其中88.46%的患眼不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即可将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50%的患眼术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术前眼轴均值为(22.66±0.96)mm,晶状体厚(4.86±0.22)mm,前房深度(2.35±0.28)mm,术后前房深度(4.10±0.37)mm.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结论对明显有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以及短眼轴特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深层巩膜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 15例 1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深层巩膜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手术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和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为2 7.7mm Hg± 8.3m m Hg(1k Pa=7.5 m m Hg) ,术后 3个月平均眼压为 15 .1mm Hg± 4 .6 mm Hg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平均眼压下降幅度为 4 5 .5 % (12 .6 mm Hg)。单纯手术治疗术后眼压控制≤ 2 1mm Hg者 11眼 (6 1.1% ) ,需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方可控制眼压者 6例 (33.3% )。术后发生浅前房、前房积血各 1例 ,未观察到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白内障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所有病例术前与术后1、7d、3个月视力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深层巩膜切除联合羊膜植入能有效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 ,且并发症少 ,视力恢复快 ,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术式。  相似文献   

9.
小梁切开联合虹膜根切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外路小梁切开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外路小梁切开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术后1周,1、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和房角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分别为29例和27例,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3.5%和87.1%.19例(19眼)随访6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 mm Hg者16例(84.2%).术后房角检查显示上方120°范围房角开放和小梁组织切开的裂隙.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31眼,均自行吸收,后弹力层损伤6眼、虹膜根部断离2眼、虹膜后粘连4眼.结论 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能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可调控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缝线技术治疗1例(2眼)开角型青光眼,2例(3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1眼)难治性青光眼,52例(54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共56例病人(60眼)。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7个月,常规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的平均眼压在11.52mm Hg左右,术后3个月复查眼压平均在15.67mm Hg左右。结论术后可调控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术后能够有效的调控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滤过泡形成良好,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合并中心凹下脉络 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s。治疗后 每1个月随访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 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 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 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 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 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 ,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 。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 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0-28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检查确诊的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3 个月内有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FFA检查显示有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2例主诉轻微背痛。 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AMD时,可短期封闭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1-174)  相似文献   

13.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 结论 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0-223)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近视、散光的非手术控制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培英 《眼科》2006,15(5):294-298
青少年近视、散光的非手术控制与治疗是眼视光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针对近视、散光的光学矫正特点和控制、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了框架眼镜、软性接触镜、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同时对药物和物理疗法也进行了讨论。(眼科,2006,15:294-298)  相似文献   

15.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眼内肿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治疗眼内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50例临床诊断为眼内肿瘤的患者(脉络膜血管瘤37例,视网膜血管瘤2例,脉络膜骨瘤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行TTT治疗及1~20个月随访观察。 结果 脉络膜血管瘤30例复诊,平均随访5.1个月。其中29例瘤体萎缩,色素沉着,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下液部分或全部复位、吸收,占复诊患者的96.7%;1例无效,占3.3%。视力不变者24例,占80.0%;增进者4例,占13.3%;下降者2例,占6.7%。视网膜血管瘤2例均无效。脉络膜 骨瘤4例5只眼复诊,平均随访6个月。1只眼瘤体无变化,其余4只眼瘤体均萎缩,视力不变者3只眼;增进及下降各1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复诊,平均随访8个月。瘤体缩小1例,不变2例,增大1例。视力不变及下降各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瘤体均有不同程度萎缩,1例小儿随访20个月,无法行视力检查,另1例随访3个月视力不变。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除视网膜血管瘤外,TTT对部分眼内肿瘤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眼内肿瘤治疗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4-148)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20例(25眼)外伤性一过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瞳检影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均存在近视,其中84%的外伤眼表现为轻、中度近视。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后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的近视度数均显著减轻。经合适的凹透镜矫正后所有外伤眼视力均可达1.0。对症治疗后4周内所有外伤眼的视力均恢复至≥1.0。结论: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病程短,对药物治疗反应好,且预后佳。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眼内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诊疗手段的问世,使得临床医生对于RB的治疗有了更多选择,也使得我们对于RB患儿选择采用不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治疗策略得以实施。传统的治疗理念在不断发生更新和转变,我们应根据我国RB发病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国外对RB先进的治疗经验,努力探索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RB综合治疗新模式,这对提高RB患儿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在弱视的治疗中 ,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双眼均为远视的单眼弱视儿童 5 7例 ,年龄 4~ 8岁 ,平均为 (5 .4± 1.4 )岁 ,按1∶6行完全遮盖疗法 ,疗程 14~ 2 4个月 ,平均 (18± 2 .6 )个月 ,比较双眼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结果 :被遮盖眼 (健眼 )和对侧眼 (弱视眼 )的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分别为 (0 .4 6± 0 .14 )D和 (0 .2 1± 0 .15 )D ,二者经配对t检验发现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可加快弱视儿童被遮盖眼远视屈光度下降的速度 ,使屈光参差增大。  相似文献   

19.
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单次和多次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例经双目间接立体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确诊的AMD患者的31只患眼纳入治疗。患者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8.1岁,最佳矫正视力在数指/10 cm~0.6之间。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benzoporphyrin derivative mono acid, BPD)(中国诺华公司)6 mg/m 2静脉滴注10 min,开始静脉用药后15 min,通过裂隙灯用强度为50 J/cm2的689 nm激光(德国Zeiss公司)照射83 s。治疗后患者尽可能避光48 h。治疗后2周开始复查,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FFA和(或)ICG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即进行重复PDT治疗。其中1只眼进行了4次治疗, 4只眼进行了2次治疗,其余26只眼均只进行了1次治疗。
结果
治疗后13只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7只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4.8%;1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3.2%。所有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2周,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复发或扩大的CNV经多次PDT治疗后,渗漏逐渐减少,3例5只眼渗漏完全停止。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的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明显好转。20例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AMD 的CNV,多次PDT治疗可以封闭CNV,降低AMD引起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5-179)  相似文献   

20.
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第二代光敏剂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第二代光敏剂CASPc(chloroaluminum su lfonated phthalocyanine,CASPc)对B16F10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光动力治疗(PDT)作用 。 方法 38只新英格兰大白兔经免疫抑制后种植B16F10黑色素瘤碎片于脉络膜下腔,B型超声、间接检眼镜随访肿瘤生长至2.0 ~3.8 mm厚时30只兔眼给予PDT治疗。耳静脉注射CASPc 5 mg/kg, 24 h后给予氩-染料激光照射,激光波长675 nm, 输出功率600 nm/cm2,激光照射剂量20~70 J/cm2;8只对照组兔眼只给予激光或光敏物质。治疗后观察6~8周。 结果 38只兔眼建模成功。30只PDT治疗兔眼中21只眼肿瘤得到控制,9只眼未能控制;对照组兔眼肿瘤治疗后2周充满整个玻璃体。 结论 第二代光敏剂CASPc对实验性眼B16F10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PDT治疗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67-1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