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4例99髋,并与同期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40髋进行对比。结果: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小切口外侧入路组优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易彬 《中医正骨》2009,21(12):68-68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切口一般为14-18 cm,出血多在800 mL以上,大多数需要输血,手术时间1.5-2 h,需住院3-4周,然后是3-4个月的康复。多数病人因此而放弃手术治疗。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起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评价小切口的优越性,笔者将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78例不同病因患者分成两组,其中43例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其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0月至2010年11月来诊的34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共362髋)的随访资料,其中72例(76髋)采用前外侧入路,61例(66髋)采用外侧入路,64例(67髋)采用后外侧入路,75例(85髋)采用后侧入路,52例(68髋)采用小切口入路.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6、10、26周的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前外侧入路显效率为39%,总有效率为92%;外侧入路显效率为41%,总有效率为95%;后外侧入路显效率为36%,总有效率为98%;后侧入路显效率为49%,总有效率为100%;小切口入路显效率为51%,总有效率为100%.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侧入路和小切口入路与其他手术入路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入路会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小切口入路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是临床治疗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Super PATH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BM、CNKI建库至2017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Super PATH入路(Super PATH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组)THA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或观察性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手册和NOS量表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检出62篇相关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4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篇文献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均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且均未详细提及应用盲法;1篇为观察性研究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共266例,Super PATH入路组120例、后外侧入路组1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uper PATH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后外侧入路组[SMD=-7.51,95%CI(-8.88,-6.13)]、术后卧床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3.53,95%CI(-3.98,-3.07)]、住院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2.54,95%CI(-4.50,-0.59)];2组的手术时间[SMD=0.68,95%CI(-0.17,1.54)]、术中出血量[SMD=-0.17,95%CI(-3.87,3.52)]、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17,95%CI(-0.29,0.63)]、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28,95%CI(-0.01,0.56)]、术后3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值[SMD=-0.76,95%CI(-3.64,2.11)]、髋臼外展角[SMD=-0.26,95%CI(-0.53,0.01)]、髋臼前倾角[SMD=0.54,95%CI(-0.76,1.84)]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利用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显示两侧基本对称。结论:Super PATH入路THA与后外侧入路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能够显著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杨虹  刘玉洁  鲁雅楠 《河北中医》2011,33(2):300-30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材料制成的股骨头和髋臼换下已坏死的股骨头和髋臼,形成人造关节的手术。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全部治疗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的康复尤为重要。我们对单侧或双侧髋关节部分强直、变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一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改良前外侧入路一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23例:男10例,女13例。观察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3年,平均17个月。住院时间平均10d(7~20d),手术时间平均73min(60~10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350~800mL),输血量平均2U(1~6U),术后平均下地时间为3d(2~6d),出现深静脉栓塞1例,保守治疗后出院,未出现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9分(82~93分)。结论: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一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在术前合理评估选择病人情况下,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王巧 《中医正骨》2011,23(5):79-80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到来,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病及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段,术后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可靠保障。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136例行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广泛开展和患者对于手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微创THA应运而生。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后外侧微创小切口THA治疗股骨颈骨折4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MTTH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我院自2003年开展后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先后对18例19髋病人施行了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在对本组病人进行护理和分阶段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禄  孙波  刘世珑 《中医正骨》2012,24(1):40-42,45
行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常存在隐性失血,轻者导致患者机体功能恢复速度减慢,严重者可致手术失败.术后对失血量估计不准确,对严重贫血的患者没有给予及时的输血治疗,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萎靡不振,这不仅影响术后的功能锻炼,也不利于疾病恢复.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胡秀芬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267-267,253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可以解决关节疼痛及畸形,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使患者早期活动,恢复下地走路的功能。术后患者由于采取被迫卧位及其他诸多因素,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号陇虑。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术后的舒适,最快地促进患者的最佳康复,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尝试将舒适护理用于THR术后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TKA治疗60例(股内侧肌下入路组),采用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治疗60例(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1)一般指标。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12.45±1.00)cm,(16.00±0.89)cm,t=-12.056,P=0.000;(2.35±0.40)d,(3.43±0.47)d,t=-7.816,P=0.000;(8.60±1.27)d,(9.85±0.88)d,t=-3.618,P=0.001],失血量少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375.85±12.51)mL,(396.25±7.93)mL,t=-6.161,P=0.000],手术时间长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4.65±4.89)min,(64.30±7.74)min,t=5.746,P=0.000]。(2)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9.907,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077,P=0.787);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0.021,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F=0.951,P=0.000;F=0.269,P=0.000);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0±0.64)分,(5.70±0.73)分,t=0.919,P=0.364;(2.70±0.47)分,(2.90±0.31)分,t=1.592,P=0.120;(2.05±0.76)分,(2.20±0.41)分,t=0.777,P=0.442;(1.55±0.51)分,(1.80±0.41)分,t=1.707,P=0.096];术后3 d股内侧肌下入路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4.10±0.79)分,(4.55±0.51)分,t=2.143,P=0.039]。(3)膝关节活动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1.204,P=0.000);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782,P=0.921);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5.367,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均呈上升趋势(F=7.541,P=0.000;F=6.247,P=0.000);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0°±6.51°,52.35°±5.87°,t=1.853,P=0.072;110.25°±3.43°,105.50°±3.20°,t=4.525,P=0.096);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67.00°±2.99°,63.00°±2.51°,t=4.579,P=0.000;97.70°±5.49°,93.72°±6.46°,t=2.083,P=0.044;103.75°±2.75°,100.00°±2.29°,t=4.682,P=0.000)。(4)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6.513,P=0.000);2组患者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0.954,P=0.74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7821,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呈上升趋势(F=12.235,P=0.000;F=10.907,P=0.000);但2组的上升趋势不完全一致;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0±4.76)分,(60.50±3.59)分,t=0.375,P=0.710;(82.35±2.50)分,(80.50±4.26)分,t=1.675,P=0.102;(87.20±1.47)分,(86.35±1.27)分,t=1.956,P=0.058];术后3 d、术后1个月,股内侧肌下入路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2.25±4.13)分,(68.75±6.04)分,t=2.139,P=0.039;(76.50±5.16)分,(73.25±3.35)分,t=2.363,P=0.023]。(5)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末次随访时,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的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高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组[(76.55±2.65)分,(74.40±3.00)分,t=2.405,P=0.021]。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与膝前正中旁侧入路TKA相比,短期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切口长度、初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具有创伤性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患肢功能恢复。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我们对2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3年5月至2006年8月,我院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青英 《中医正骨》2010,22(7):78-78,8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解决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纠正畸形等方面有其优越性,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而康复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对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系统的术后护理及康复,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评价与分析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采用前方入路(DAA)与后方入路(PA)术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诊断为股骨缺血性疾病、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部骨性关节炎的 患者共 60 例,随机分配 30 例患者为 DAA 组。另外的 30 例患者为 PA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 流量、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及术后满意度。 结果:对 60 例 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 6 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PA 组比较,DAA 组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少,术后 6 个月 HHS 评分、WOMAC 评分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THA 患者 采用 DAA 术式的早期疗效令人较为满意,而且具有髋部组织损伤少、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回归日常活动时间提前等优 势,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21髋,均为女性.年龄36 ~58岁,中位数42岁.单侧19例19髋,双侧1例2髋.Trendelenburg征均为阳性.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及CT检查,确诊为Crow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术前Harris评分25~60分,中位数45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纠正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中位数4年.3例3髋术中发生骨折,其中2例2髋股骨小转子轻微骨折,行钢丝环扎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1例1髋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行钢丝“8”字固定后股骨假体稳定,骨折愈合良好.l例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例出现股神经刺激症状,均于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正常.均无感染、髋关节再脱位、假体松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肢体短缩均得到满意纠正,基本达到肢体等长或短缩小于2 cm.患者无跛行或仅有轻度跛行.术后Harris评分79 ~96分,中位数85分.髋臼杯外展36°~60°,中位数41°.重建的髋关节旋转中心向内移位0~5 mm,中位数3 mm;向上移位0~5 mm,中位数2 mm.结论: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能基本恢复肢体长度,纠正肢体短缩,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UCLA)开始设计及应用第3代金属对金属表面置换(MMSA)假体系统(Coserve Plus),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再次引起人们兴趣,在年轻和活动度大的需行髋关节置换病人中运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患者30例36髋,男11例,女19例.年龄21 ~ 65岁,中位数53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例,股骨头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7例.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7例.术前Harris评分为(41.7±3.7)分.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32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 ~ 84个月,中位数58个月;早期死亡l例(双髋),失访2例2髋.术后出现外伤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而行人工关节翻修术3例;术后发生陶瓷内衬破裂而行人工关节翻修术2例;术后出现“咯吱”异响但未行翻修术3例;其余患者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X线片示髋关节假体在位,金属臼杯、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无明显松动.髋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受限,患侧髋关节均无疼痛,均无需使用行走辅助工具.Harris评分提高至(89.1±2.9)分.按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12髋,良14例17髋,中2例2髋,差1例1髋.结论:采用陶瓷头对陶瓷内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要避免陶瓷界面特有的并发症,假体使用需要良好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h, THA )是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措施,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公认。但其术后存在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风险,如发生肺栓塞或脑栓塞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后果严重。自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笔者对58例THA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护理,降低了DVT的发生率(本组发生率为5.17%),效果满意。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