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藁本内酯(Lig)对小鼠海马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Lig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CA2区的神经元计数;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Lig能减轻缺血再灌带来的损伤,减少海马CA1、CA2区神经元的丢失,降低GFAP、TNFα的表达.结论 Lig能明显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小鼠海马区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与3-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关系。方法: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海马锥体细胞死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对照组海马CA1区已失去正常结构,锥体细胞大部分丧失,存活神经元计数显低于假手术组。3-NPA预处理组存活神经元减少,但高于对照组,假手术组海马CA1区仅见少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染色较弱,突起不明显,对照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增多,多为弱阳性。3-NPA预处理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染色较深,突起增粗。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机能的改变可能与3-硝基丙酸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新生Wista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l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通过阻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45分钟制备脑缺血模型,设置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预缺血-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组新生鼠不同时点海马CAl区脑组织BDNF的动态变化及3组光镜下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脑组织病理改变:预缺血组病理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轻。(2)BDNF表达: 预缺血-缺血再灌注组BDNF表达在再灌注后3h开始增高,12h达高峰,24h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天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新生鼠脑缺血预处理早期可诱导海马CAl区BDNF表达和合成增加,对防止再次严重的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能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内源性保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朱晓钢  陈卫松  何敏 《江西医药》2012,47(8):674-676
目的 探讨甘露醇干预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型线栓法实施左侧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h后再灌注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各12只.每组再随机分成甘露醇组(甘露醇最小有效剂量即10mg/kg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每6h 1次)和非甘露醇组(注射等量的无菌注射用水),各6只,分别于手术后24h和72h处死解剖,取脑组织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计算缺血周边、海马CA1区的骨架蛋白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数,通过观察GFAP阳性数目研究缺血性卒中后缺血周边、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的增殖情况.结果 在大鼠空白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中,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中的甘露醇组比各组的非甘露醇组缺血周边区域、海马CA1区域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结论 大鼠缺血再灌注组在甘露醇干预24h和72h后,其缺血周边区域和海马CA1区域GFAP阳性细胞数表达增强,AS活性增加,增生活跃,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提示甘露醇除脱水降颅压外,还参与了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周边及海马等区域的AS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沙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0只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每组10只。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4-FFF(4-pellet taking test)旱路迷宫法对沙鼠前脑缺血-再灌注7d后的学习记忆功能进行评定,HE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假手术组未见坏死神经元,神经元密度(27.6±4.3)HS,脑缺血组中坏死神经元显著增多,神经元密度明显下将(6.8±1.7)HS(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川芎嗪治疗组坏死神经元显著较少,神经元密度增加(16.9±2.6)HS(P〈0.05)。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在脑缺血组中(7.7±1.8)HS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9±1.2)HS(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川芎嗪治疗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进一步增强(P〈0.05)。4-PTT旱路迷宫实验显示。脑缺血组中沙鼠参照记忆指标和工作记忆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川芎嗪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前脑缺血沙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其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注右美托咪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脑中动脉插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损害改变并评分,并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可诱导大鼠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明显增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损害,减少缺血区GFAP阳性星型胶质细胞,降低GFAP表达水平。结论 早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抑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过度表达,可发挥抗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AS)的变化及补阳还五汤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沙土鼠双侧颈动脉夹闭脑缺血模型,于脑缺血15min、再灌注24h和48h后,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星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24h后,GFAP免疫阳性反应达高峰,补阳还五汤可使GFAP免疫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48h后GFAP表达减弱,补阳还五汤可使其增强。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可能与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CA1区EndoG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取l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72h组,每组5只。通过尼氏染色检测缺血模型是否引起海马神经元死亡。另取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lh组、6h组、12h组、24h组、48h组,各组大鼠均为5只。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于对应时间点取六组大鼠海马CA1区制备蛋白样品,WesternBlot检测各时间点EndoG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全脑缺血/再灌注72h组海马CAl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细胞皱缩,胞核碎裂消失,说明神经元出现了选择性死亡;②缺血/再灌注后12、24、48小时组EndoG表达水平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92±0.17、1.63±0.11、1.97±0.0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大鼠海马CA1区EndoG表达水平上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5分钟造成前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亚低温治疗组。用光镜观察海马CA1区的神经元死亡过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的神经元。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于再灌注后2~7天死亡,再灌注第3天神经元开始凋亡.第5天达高峰。亚低温治疗抑制了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死亡及细胞凋亡。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细胞病理改变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规律。方法 本实验共采用85只SD雄性SPF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90 min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组,后者分为再灌注3、6、12、24、48 h组。HE染色观察细胞病理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免疫印迹联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GFAP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可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24 h细胞损伤最为严重。透射电镜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不同程度肿胀,线粒体嵴断裂等。脑缺血/再灌注后在缺血区GFAP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逐渐升高,再灌注48 h后表达最高,而在梗死区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神经细胞损伤最重,缺血半暗带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伴随再灌注的推移,梗死区、缺血区边界逐渐清晰,可能出现胶质瘢痕。  相似文献   

11.
陈俊萍  马祁生 《中国药房》2010,(43):4061-4063
目的:研究三七三醇皂苷(PT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增殖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NS)和PTS组,每组设再灌注3、7、14、21d亚组,每个时段各5只。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右侧中动脉阻塞2h的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SVZ的表达情况。结果:再灌注后7d,PTS组与NS组SVZ细胞增殖水平达到峰值,至再灌注21d细胞增殖水平已明显回落,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再灌注后7、14d,PTS组SVZ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高于NS组。再灌注后3d,PTS组与NS组SVZ细胞GFAP表达达到峰值,至再灌注14d已恢复正常水平;再灌注后3、7d,PTS组SVZ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NS组。结论:PTS可促进缺血再灌注后SVZ细胞的增殖水平,并上调GFA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es+I/R),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90 min,拔出栓线造成局部脑区缺血/再灌注损伤。Res+I/R组缺血前1 h腹腔注射白藜芦醇(30 mg·kg-1)。缺血/再灌注后第5天,TUNEL法原位标记海马CA1区凋亡的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PI3K、p-Akt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较,白藜芦醇预处理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白藜芦醇预处理使海马CA1区PI3K、p-Akt表达明显增多(P<0.05),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缺血前1 h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验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初步探讨纳洛酮再灌注后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纳洛酮后干预的最佳时机。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纳洛酮再灌注后干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细胞数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小鼠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性细胞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治疗组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洛酮各组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比较变性坏死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形态接近正常,间质水肿得到改善。结论从形态学的角度,纳洛酮后干预确实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1.5h内不同时间给予纳洛酮的干预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文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筛选后1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只)、假手术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对照组(32只)、脑缺血组(32只),脑缺血预处理组(32只)5组和术后12、24、48、72h四个时间点。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后大脑皮层、海马CA1区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预处理对照组大脑皮层、海马CA1区无形态学改变,未见有细胞凋亡。脑缺血组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明显,12h、24h、48h、72h神经元凋亡逐渐加重。与脑缺血组相比,脑缺血预处理组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小,水肿程度轻,神经元形态恢复快,凋亡细胞数目少。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全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梗死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插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应用Metamoph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GB药物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缺血再灌组好(P<0.05),GFAP阳性细胞于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即已出现,48、72、96h阳性细胞表达量增加,其中以72h为最多,EGB可抑制缺血后GFAP的表达(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可诱导脑组织GFAP表达增强,EGB可抑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高表达,提示EGB可能对缺血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EGB抗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元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ERK和JNK通路在沙土鼠脑缺血预处理中的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ERK和JNK在沙土鼠脑缺血预处理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预处理对照组(IC)、预处理缺血组(IP)及脑缺血再灌注组(IR);各组根据再灌注15 m in、2 h、4h、6 h、1 d、3 d、5 d及7 d又分8个亚组。在预定时间点行开阔法行为学检查、TUNEL法海马CA1/3区凋亡细胞检测、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p-ERK、p-JNK在海马区的变化。结果IP可减少沙土鼠探索活动及海马CA1区凋亡锥体细胞数量(vsIR,P<0.01)各组CA1区p-ERK无表达,IR组海马CA1区p-JNK表达较强,再灌后1d最为明显,IP可明显减弱CA1区p-JNK的表达(vsIR,P<0.01),明显增强CA3区p-ERK的表达(P<0.05,P<0.01)。结论脑缺血可导致ERK及JNK在海马各亚区的差异性表达。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CA1区JNK磷酸化、增强CA3区ERK活性而保护海马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药物干预下观察内源性神经细胞干细胞因子(SCF)mRNA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SD大鼠,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药物干预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1.5h再灌注1~14d后,脑组织不同部位的SCFmR-NA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药物干预组、模型组SCFmRNA的表达在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于7d达高峰,14d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SCF mRNA表达在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具备同样的规律,可能具有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但两组SCF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银杏叶标准提取物(EGB)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对照组和EGB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MCAO2h后恢复再灌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再灌注后1d、3d、7d、14d、21d五个时间点突触素(SYN)的表达。结果:I/R对照组自再灌注1d起,梗死灶周围皮质SYN表达开始下降(P〈0.05).3d降至最低(P〈0.01),7d开始逐渐回升,14d超过正常水平(P〈0.05)。EGB干预组.从1d后各时间点SYN表达显著高于I/R对照组(P〈0.05)。结论:I/R大鼠术后SYN表达变化明显,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突触可塑性.EGB可以易化这种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