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2.
陈鹏 《家庭医药》2006,(9):10-11
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养生保健”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但是,很多媒体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今天说这不能吃,明天说那也要忌嘴,弄得老百姓一头雾水不算,还给“养生”蒙上了一层阴影——提到“养生”,就让人高兴不起来。在众多的养生理论中,洪昭光教授的健康格言却让人耳目一新。使人们在纷纷扰扰的“养生论”中幡然醒悟:原来,养生也可以如此快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养生”成了公众的热门话题。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及养生节目、书籍充斥市场。重视养生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现在不少人把养生作为生活的绝对重心,给自己的衣食住行制定一整套“养生程序”,如果哪天没按程序执行,漏掉其中一项,或者身体有一丁点不适,就会感到焦虑。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目前在人民日报社进行中医养生讲座时,提出了一个养生理念,即“顺其自然,弛张有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通俗的说法就是“跟着感觉走,无过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黄山市秦飞:医药健康类报刊我看过不少,大多看过即放,放下即忘,唯独对《家庭医药》情有独钟。它是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伴侣”和良师益友。一刊到手,增知识,开眼界,舒身心,保健康,添乐趣。不仅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人,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实用性。贵刊的“用药之道”(和“养生益寿文摘”栏目给我指出了一条自我保健之路。  相似文献   

6.
养生须养心.养心,是人健康少疾、抵御衰老的首要条件.古人养生追求6种心境:正心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仁者寿”就是“仁德者高寿长命”的意思.静心就是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明代《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相似文献   

7.
流芳 《家庭医药》2014,(4):35-35
说到养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点好的,补补身子。其实,“补”未必人人皆宜,对有些人来说,“泄”也是一种养生。  相似文献   

8.
佚名 《家庭医药》2014,(12):14-15
很多人在吃水果的时候都会将果皮丢掉,殊不知有些被丢掉的瓜果皮却是防治疾病的“良药”,对人的身体有着神奇的养生保健功效,而且这些功效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常见果皮的神奇养生功效.  相似文献   

9.
养生先养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载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确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并把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强调“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  相似文献   

10.
近日,探望一位八旬老友,发现他耳聪目明,身板硬朗,很难看得出有如此高龄。当问及怎会人到暮年还如此健康时,他微笑着向我介绍了他的养生要诀——“三不看”.即不往前看,不往后看,也不往左右看。我笑问: “那你看  相似文献   

11.
华佗,东汉人,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最负盛名。 华佗重养生 华佗对养生和预防保健尤为注重,并身体力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总结并创造“五禽之戏”,仿鹿、熊、虎、猿、鸟的动作,时常操练,以强身除病。身体若有不适,做一禽之戏,汗出,即感轻松。华佗还重视节欲保健,他还创制了一种具有抗衰老作用,久服可利五脏、轻身、乌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到底是应该相信“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呢,还是应该相信“要活九十九,饭后不能走”?他们都是热衷于阅读保健养生书籍,或者忠实于收看保健养生电视节目的一群人,这个问题引出他们更多的疑惑: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不但多得叫人目不暇接,而且让人真假难辨,接受得越多,反而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3.
陈辉  张秋霞 《健康管理》2012,(11):44-47
一位出版人曾担心,张悟本、林光常、马悦凌等一个个“养生大师”相继倒下,会使“养生热”退烧。养生书籍不好卖。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南国书香节”上,养生书籍照旧是大卖的“香饽饽”。统计数字称,我国400多个出版社每年出版上千种养生书籍,很多都达到100万册的销量。电视频道与养生有关的节目总计也有近百个……  相似文献   

14.
一天之中,最适宜养生的时间或养生的重点时间应该是“三间”——晨间、午间和晚间。有人称之为养生的“焦点时刻”。科学研究和实践一致表明。做好“焦点时刻”的保健。对于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是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5.
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加强养生保健,研究证明,能做到“三净”的人,会收到较好的养生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在今天人们的脑海中,也已不再陌生。从数字化影院、数字化图书馆,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医院。“数字化”正在一天天的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样,养生也离不开数字。那么,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养生领域,数字化又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所谓“数字化”养生,就是把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数字融入到养生的活动中去,通过数字来调动积极地心理因素,量化各项保健措施的指标,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人,若能坚持“三心”怡情、“二意”养生,那么延年益寿、安度百年的愿望将会成为现实。 “三心”怡情 进取心 进取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精神支柱。有进取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目标,善于安排工作、学习、运动和休息,生活有节奏;有进取心的人,有自豪感、价值感、开朗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有进取心的人,能冷静而又理智  相似文献   

18.
养生先养心     
正养生先要养心。心态好,精神就有纵观超脱的境界,心境经常处于欢快之中。这是养生的关键。我在学习科学养生的过程中,首要的体会是:欲养生,先养心。养心主要有三好处:有益身体健壮古人讲:"忧虑多,催人老。"还有言称:"人之心胸,多欲则窄,穷欲则宽。一笑失百忧。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心态养生了,还总结出保持身心健康的"10点子":即心胸宽阔点、笑口常开点、  相似文献   

19.
<正>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促进长寿的秘诀,但不少现代人养生只注重形体的锻炼,而忽略了心神的调养。为此,本文从“仁心”“仁德”“仁慈”的角度结合中医对养心调神的认识,以提高大众在养生中对“神”的重视,做到形神并调。仁心、仁德为长寿之本孔子曰:“仁者寿。”“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互助、同情,孔子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整个儒家思想均以“仁”为核心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明代养生家高濂提出的“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的观点,对于时下一些人舍本求末的错误养生追求,是一剂极好的良药。所谓“养内”,一是指对心性的修炼。对此,在我国古代就有较多论述。如《黄帝内经》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强调要“阴阳平衡”方能“扶正固本。”孔子提出的“仁者寿”以及荀子所提出的“美意延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