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第五对脑神经。它又分三大支:①眼神经——向前入眼眶,发支至眼球和额部皮肤。管理眼球的普通感觉及眼裂以上额部皮肤感觉。②上颌神经——向前入眼眶,经眶下孔至面部,管理口裂和眼裂之间的面部皮肤感觉。在未出眶下孔前,沿途还发支支配鼻腔、口腔上部粘膜及上颌牙齿等处的感觉。③下颌神经——向下穿颅底出颅后,分支支配舌前2/3及口腔部粘膜的感觉。并分出下齿槽神经,管理下颌  相似文献   

2.
李胜英 《天津护理》2013,(5):391-392
三叉神经是第5对颅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嚼肌收缩.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致病原因,约95%~98%三叉神经痛的原发性患者在术中能找到压迫血管[1].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和手术治疗3种.大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后可行三叉神经局部封闭术,但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高,并非理想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是终生携带性疾病,症状常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9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微血管减压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一、三叉神经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三叉神经为第五对颅神经,也是颅神经中最粗大的一条神经,共分三支。第一支为眼支,第二支为上颌支,第三支为下颌支。 (二)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既有感觉纤维(大部分),也有运动纤维(小部分)。眼支(感觉纤维):分布于眶内、额、顶、上睑部  相似文献   

4.
<正> 三叉神经是最大的颅神经,发出三个分支: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下颌神经是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下颌神经的运动支是支配翼内肌、翼外肌和咬肌、颞肌的神经.有关三叉神经分支单独损伤的报道罕见,这种损伤与牙外伤有关。以下是一例单侧下颌骨骨折合并三叉神经下颌支损伤的报告。症例报告:65岁,男,因摩托车事故受伤,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左侧第五至第九肋骨骨折和左眶上部撕裂。入院时,病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缺氧和肺部充血。事故后约4周,病人开始诉述面部左侧下颌缘发麻.体检除三叉神经下颌支所支配区域有痛觉和轻触觉减低外,神经病学检查未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一种原因未明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以三叉神经的第二支和第三支受累最为多见,多为单侧,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及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眶上裂综合征,临床表现第Ⅲ,Ⅳ,Ⅵ,V_1对颅神经受损,上脸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于中间位,面部三叉神经节第1枝区域痛觉减退,多由蝶窦及其周围炎症、血管病、局  相似文献   

7.
[英]/Kang YK…//Arch Phys Med Rehabil.-2000,81.-995~998 单纯性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一不伴随三叉神经感觉或其它颅神经受累体征的三叉神经运动性麻痹.本文报道1例单纯性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  相似文献   

8.
<正> 单纯性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一不伴随三叉神 经感觉或其它颅神经受累体征的三叉神经运动性麻痹。本文报道1例单纯性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 病例报告1例38岁的男性患者,因诉有右侧  相似文献   

9.
针灸临床讲座(4)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叉神经是第V对颅神经,是一个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本症多发于40岁以上(75%-90%),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为单侧性,仅少数为双侧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多。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齿槽风”、“面游风”等范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整体有效率较高.多数在95%~100%之间,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是第Ⅴ对颅神经 ,是一对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 ,又叫痛性抽搐。本症多发于成年及老年病人 ,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为单侧性 ,仅少数为双侧性。1 病因与病理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后者可因桥小脑角肿瘤、三叉神经根或半月节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病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近年来研究发现 ,神经节内有神经细胞消失、炎症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脱髓鞘病变等。2 临床表现2 .1 发作情况 疼痛发作前常无预兆 ,为…  相似文献   

11.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头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的发作性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又称为"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三个分支中上颌支受累发生率最高,表现为在上颌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疼痛性质如闪电、刀割,令人难以忍受。射频温控热凝上颌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射频热凝三叉神经节是颅内操作,对穿刺精度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多次调整针尖位置才能达到对上颌神经的精确毁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皮肤病。头面部感染疱疹病毒后,进入皮肤感觉神经未梢,沿三叉神经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以一种潜伏的形式长期存在于颅神经的感觉神经元,在免疫力低下、感冒、疲劳等诱因作用下发病。因病变发生在三叉神经易留下后遗症  相似文献   

13.
1头痛的解剖生理基础(指疼痛敏感的颅内头面部结构) (1)静脉窦及皮层静脉;(2)颅底部动脉,包括willis动脉环及其近端分支;(3)颅底部的脑膜,尤其是硬脑膜;(4)某些含有痛觉纤维的颅神经,尤其是三叉神经、舌咽神经;(5)脊神经的C1-3分支;(6)头皮及面部结构,如头面部的表皮、皮下组织、血管、中耳、外耳、头面及颈部肌肉,而颅骨、脑实  相似文献   

14.
桥小脑角脑膜瘤由于其位置深,压迫生命中枢脑干及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多条颅神经及后循环动脉血管等重要结构,引起角膜反射减弱、面肌瘫痪、面部感觉消失、软鄂无力、小脑功能障碍高颅压症等表现,是所有脑膜瘤中最难以处理的肿瘤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Sturge-Weber综合征名为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以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的罕见疾病,单侧发病较多位于三叉神经第1或第2支分布的区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皮肤为主要累及对象[1]。查体表现为颜面部葡萄酒色斑、智力障碍、偏头痛、癫痫、青光眼。颅面部血管瘤病理累及软脑膜、眼脉络膜、三叉神经支配区三个方面,正是因为受累血管的迂曲、变形,导致脑组织缺氧,使得神经元变性、钙化、局部脑组织萎缩。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Sturge-Weber综合征病变白质区的血流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16.
后枕部和颈部皮肤感觉由第2、3颈神经传导。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特别大,构成枕大神经;第3颈神经前支构成枕小神经。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还分别含有第3颈神经和第2颈神经的部分感觉纤维。当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受刺激时,引起后枕部和颈部疼痛,称为枕神经痛(或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常见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后,或局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疾病,本文报告采用经颞部入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3例,效果较好。例1女,64岁。因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痛20年,加重3个月,于1978年2月22日入院。患者于20年前感到左侧上颌部胀痛并向面颊部放射,逐渐加重。疼痛呈刀割样,说话和进食均可引起发作。曾去北京某医院连续封闭5年。1976年去山西某医院行三叉神经第二支撕脱术,术后好转3个月,现又加重。体检:血压120/90,左面眶下有一手术疤痕,皮肤感觉迟钝。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3支)。手术所见:左颞部入路,找到并填塞棘孔,切断硬脑膜中动脉。向内前方找到卵园孔,在卵园孔后内方分离硬脑膜与神经固有膜的粘连处找到半月神经节,“T”形切开固有膜,从外向里将外侧2/3感觉根逐一切断。检查患者左面部感觉消  相似文献   

18.
<正>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原发性TN和继发性TN。原发性TN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双侧少见,疼痛多由一侧上颌支或下颌支开始,逐渐扩散到两支,甚至三支均受累。  相似文献   

19.
<正>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以三叉神经分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症;疼痛大多为单侧以耳面部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眼支)或第二支(上颌支)分布区内,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诱发,骤然发生的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为特征。我科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  相似文献   

20.
<正>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特征,多在洗脸、进食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射频热凝神经毁损治疗虽然有面部麻木等并发症,但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有效率高及可重复性等优点,为多数患者所接受。三叉神经第Ⅰ支疼痛患者采用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有导致角膜感觉减退而引起角膜溃疡的可能,虽然可采用降低热凝温度等方法降低风险,但仍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