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骨鸡,原产江西泰和县武山下,故又名泰和鸡、武山鸡。它还有不少异名,如乌鸡、药鸡、丝毛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竹丝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等。其外貌特征有“十全”之称:即紫冠、缨头、绿耳、胡子、五爪、毛脚、丝毛、乌皮、乌肉和乌骨。它的眼、喙、蹠、趾、内脏及脂肪均为乌黑色;躯体短矮而小,一般公鸡体重1~1.25公斤,母鸡0.75~1公斤。乌骨鸡是我国特有的药用珍禽。驰名中外的“乌鸡白凤丸”和“乌鸡酒”等著名补药和补酒,都是以乌骨鸡作为主要原料的。乌骨鸡能补气养血,调经止滞,平肝祛风,益肾养阴。《本草纲目》中记载:“乌骨鸡甘平无毒,主治补虚劳亏损,益产妇”。近  相似文献   

2.
乌骨鸡是我国特有的鸡种,又叫乌鸡、丝毛鸡;原产于江西泰和县武山岩陂涂村,又称泰和鸡和武山鸡,已有700多年历史。1915年出展巴拿马万围博览会,誉满全球。被列为世界观赏名鸡。乌骨鸡因其肉质柔嫩,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丰富的氨基酸,以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出口,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泰和乌鸡原产于江西泰和县武山山麓,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珍贵禽类种质资源。通过梳理本草古籍、医籍、地方志中泰和乌鸡的记载发现,明清时期产于泰和县的家鸡有2种不同的品种,一种具有白丝毛、乌骨、乌肉、绿耳、红冠、五爪等外观特点,为古今药用乌骨鸡品种泰和乌鸡,当与另一种黄耳、红毛的泰和鸡进行区别。泰和乌鸡味甘、辛,性热,同其他乌骨鸡相比,药性更偏于温热,温补效用更佳。江西泰和、吉水诸县俗传泰和老鸡能发痘疮、助湿热发脓。泰和乌鸡相关的方剂有乌鸡丸、白凤丹、巽顺丸等,现代妇科常用乌鸡白凤丸一方即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乌骨鸡发源于江西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又称乌鸡、泰和鸡、武山鸡,为我国特有珍禽。据《本草纲目》记载,本品“甘平无毒,补虚劳羸瘦,治消渴,中恶……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并煮食饮汁,亦可捣和丸药”。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载有乌鸡丸。原方出自唐朝,经历代沿用修订,现代以乌鸡白凤丸收入国家药典,以乌鸡为主药,配伍它药共20味组成,是中医妇科的常用中成药。近年有关单位又将乌鸡白凤丸丸剂改为口服液、胶囊等新剂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从实验药理等方面进行了现代机理探讨。兹将有关研究概况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江西省泰和县马家洲武山脚下的汪陂村,千百年来出产一种乌骨的鸡种,人们叫它乌骨鸡,因该鸡群历年来饮武山汪陂村的水源而保持了乌鸡生态的鸡种特点,也叫武山鸡、羊毛鸡、绒毛鸡、松毛鸡、黑脚鸡、丛冠鸡、穿裤鸡,传统以药用配方用或滋补食用而闻名。从地方优良品种志等资料考查,远在唐朝就有泰和乌鸡的  相似文献   

6.
《药膳食疗研究》2009,(3):19-20
乌骨鸡,又叫乌鸡、药鸡、绒毛鸡、泰和鸡、武山鸡、黑脚鸡、松毛鸡等,属雉科动物,为我国特产鸡种。  相似文献   

7.
乌骨鸡饲养     
乌骨鸡原产我省吉安地区泰和县武山西岩汪陂涂村。鸡的外貌美观奇特,内脏骨肉俱黑,肉质柔嫩爽口,营养价值较高,是驰名中外的优良药用鸡。现将乌骨鸡饲养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一、鸡舍要求乌骨鸡喜燥怕潮,场地应选择高而通风,阳光充足,冬暖夏凉不积水的小山丘,方向以坐北朝南为好。鸡舍内要干燥,要设地下火道或装置不散发炭气的暖气管等保温设备,在春寒湿重的季节里应在鸡舍地面铺  相似文献   

8.
《本草纲目》中介绍了大量的鸡肉食疗方,如“禽部中:鸡,释名:烛夜。气味:白雄鸡肉:甘、微温、无毒。乌雄鸡肉:甘、微温、无毒。乌骨鸡:甘、平、无毒。黄雌鸡肉:甘、酸、温、平、无毒……精神狂乱,用白雄鸡一只,煮以五味,和作羹粥吃”。现介绍几则鸡肉食疗方,供选用。  相似文献   

9.
泰和乌骨鸡益气,滋阴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泗才  张斌 《中药材》1999,22(1):32-34
以泰和乌骨鸡为药物,并以普通鸡作对照,喂养“气虚”及“阴虚”造模大白鼠。结果表明:对游泳劳损造成的大鼠“气虚”,泰和乌骨鸡及普通鸡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前者效果较好;对于注射甲状腺素造成的大鼠“阴虚”,泰和乌骨鸡能显著降低大鼠肾组织APT酶的活性,有滋阴泻火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色贵族——竹丝鸡 竹丝鸡是中国特有的珍禽,曾是昔日皇室享用的贡品,相传康熙皇帝对之极为推崇,命名为“泰和鸡”。 纯种的竹丝鸡全身有十个特征:紫冠、绿耳、白凤头、有口须、毛脚、五爪、白丝毛、黑肉、黑皮、黑骨,故有“十余”之称。  相似文献   

11.
乌骨鸡是我国家禽品种基因库中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宝贵禽类之一,药用、食用历史悠久。味甘、辛,性热,具有补肝肾、益气血、养阴清热、调经健脾、补肾固精等功效,在增强体力、补血、治疗糖尿病和妇科疾病等方面效果显著。由于我国各地环境条件、选种条件、饲养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地方乌骨鸡品种,主要集中在江西省泰和、万安、吉安等地和福建省莆田、晋江、永春等沿海一带地区。我国地方鸡种早期体型、外貌、毛色等不一,血缘紊乱,遗传性状极不稳定。且我国乌骨鸡种类繁多、外观性状相似,导致市场乌骨鸡品种混乱。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乌骨鸡遗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从形态学、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对目前我国乌骨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鉴定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介绍了线粒体DNA、微卫星标记、单碱基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等DNA水平标记的原理、应用现状、局限性等,为乌骨鸡的优异性状基因发掘、我国地方乌骨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永仪 《中药材》1996,19(4):210-211
乌骨鸡为雉科动物家鸡,产于江西泰和县的武山下,名竹丝鸡,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药食二用鸡。乌骨鸡营养丰富,药膳应用由来已久。现将本人跟师期间先生在临床上常用有效的药膳介绍如下。1 黄芪当归乌骨鸡 配方:黄芪10克,当归10克,乌骨鸡一只(约750克)。 食法:将乌骨鸡去毛及内脏,洗净,然后将黄芪、当归用纱布袋装入,浸湿,填入鸡腹内,加适量水,清蒸至熟烂,取出药袋拧干汁,加适量调味品再用蒸片刻即  相似文献   

13.
泰和乌骨鸡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薄层等电聚焦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研究泰和乌骨鸡肝、肾、眼、肌、脑和心6种组织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结果发现,泰和乌骨鸡组织中共有12条MDH酶带。不同组织中酶带分布各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药膳食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商代就有以饮食疗病的记载。屈原所著的《离骚》中记载的“雉羹”即为药食结合之品。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在九会诸侯时举行的“八盘五簋宴”,厨师易牙烹煮了名馔五味鸡,即为药食结合的药膳。五味鸡为五味子与鸡烹煮而成,不但为美味佳肴,且能治  相似文献   

15.
鸡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禽类,并被列为“六畜”之一,鸡之得名,源于鸣时。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徐铉所说:鸡者稽也,能稽时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鸡,知时者也。因为雄鸡每晨鸣叫报晓,能稽时辰,这大概是“鸡”和“稽”字读音相同的缘由吧。鸡的若干别名,如“时夜”、“烛夜”,也与稽时有关联;而王充《论衡》称鸡为“酉”,是因十二生肖中,鸡与酉相配。鸡黍约中国古人畜养鸡,既利用雄鸡报晓,还将其供祭祀、食用和疗病。由于鸡的特性及其诸多用途,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关鸡的事物、典故、词汇等,为数颇多,“鸡黍约”即是古代一则…  相似文献   

16.
《医心方》中有许多养生学思想,其中对食疗养生尤为重视,认为"五谷为养生之主"。书中不仅有专门篇章介绍食物的药性与功效,而且在疾病篇中记载了大量食疗方和食物宜忌。《医心方》有关食物养生观点可以概括为"养生以食养为主"、"治疗须以食治为先"、"调食要以宜忌为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樱桃,又名莺桃、朱桃等,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历史悠久,在3000年前的《礼记》中就有樱桃的记载,并被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果的记载。樱桃色泽艳红,果小玲珑,如玛瑙一样,晶莹美丽。味道甘甜而微酸,汁多怡人,其最大特点是:"先百果早熟"上市较早,在众鲜果中独占鳌头,故有"百果第一枝"的美称。樱桃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8.
应加强鸡内金的质量优劣控制廖杭莹①李水福②①浙江省云和县药品检验所323600;②浙江省丽水地区药品检验所323000鸡内金,原名月囟比月至里黄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丹雄鸡项下,列为上品,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属常用中药。其质量问题历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植物学和中药专著中五色梅、马缨丹、龙船花三者记载混乱,与本草书籍的记载相悖,应纠正"马缨丹"作为"五色梅"的别名或植物名使用的情况。经考证,五色梅以"臭金凤"为名始载于《岭南采药录》,为马鞭草科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南越笔记》《广东新语》《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载的"马缨丹"应为茜草科植物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Lam.;"龙船花"作为观赏植物最早以"山大丹"为名记载于《广东新语》,入药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  相似文献   

20.
血肉有情之品,是指动物药中具有补益精血作用的药味。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记载,其中的“五畜”,王冰注谓:“牛羊豕鸡犬也”。《内经》中,有用“雀卵和鲍鱼汁”者,仲景《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羊肉,《神农本草经》所载之雁肪、丹雄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