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脑溢安颗粒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机制。方法:对3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脑溢安颗粒(脑溢安组)和西药(西药对照组)治疗,观察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西药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L-6含量在发病第1d,第3d,第7d均较健康人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在发病第1d达峰值,第14d已趋于恢复;脑溢安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在发病第1d,第3d与西药对照组相当,但第7d仍维持较高水平,第14d仍高于健康人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脑出血量越大或病情越重则IL-6水平越高,尤以病程第1d最明显,结论:提示发颗粒能有效地维持急性脑子同血患者血清IL-6含量的恒定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脑出血24h内患者血清IL-6产生水平可能预示最终的脑损伤程度,因此测定脑出血急性期血清L-6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脑出血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0例脑梗死患急性期、恢复期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TNF-α和IL-1β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支架术后血炎性因子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颈动脉狭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仅采用CAS治疗,实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辅助CA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3天、7天时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3天时,两组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术后第7天时,对照组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但实验组仅有TNF-α水平高于同组术前(P<0.05)。两组术前血清炎性因子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在术后1d、3d、7d时,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时的水平(P<0.05)。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减低CAS术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44例)和常规治疗组(44例),分别测定入院后第1、7、14天的血清NSE水平,并与对照组结果相互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E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治疗组第7、14天血清NSE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的显著性差异变化(P〈0.01)。结论:NSE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患者脑细胞损伤程度的灵敏指标,早期高压氧治疗有助于减轻脑梗死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门诊查体健康组60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l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67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O)53例,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CE)12例;按梗死灶体积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组30例,中梗死灶组49例,小梗死灶组53例。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 hs-CRP 及 IL-6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为(3.75±0.92)mg/L,IL-6水平为(38.44±11.72)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0.60)mg/L及(6.63±1.15)pg/ml(P均<0.001);心源性栓塞型组hs-CRP及IL-6水平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P 均<0.05);大梗死灶组hs-CRP 及IL-6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脑梗死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7及14天),并与4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P〈0.01),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血清CRP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卒中患者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实  郭毅  洪小平  霍梅  许香广 《广东医学》1999,20(5):371-372
目的探讨各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D-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乳胶凝集法(Katex法)对46例正常人对,78例各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起病3d内及第14天血清D-D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各型急性脑卒中D-D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在起病3d内与第14天均显著升高(P<0.001),腔隙性脑梗死(LINF)组与区域性脑梗死(TINF)组相比较在起病3d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各型脑卒中组之间D-D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D测定在脑卒中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做为早期区分LINF与TINF的一个辅助方法,D-D测定不能做为脑梗死与脑出血急性期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内皮素(ET-1)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112例急性胰腺炎患的血清TNF-α、ET-1水平。其中轻型94例、重症I型10例、重症Ⅱ型8例。测定时间为入院当日、第3天、第7天。并与22例健康献血员对照。比较病情严重程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在胰腺炎病程中两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轻型及重症胰腺炎入院第一天血清TNF-α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第3天、第7天,轻型组血清TNF-α明显下降,而重症组下降不明显,两组相比P<0.01。轻型及重症胰腺炎入院第1天ET-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相比无显差异,P>0.05。入院第3天、第7天,轻型组ET-1明显下降,而重症组无明显变化。重症组与轻型组相比,P<0.05。2例死亡患生前血清TNF-α、ET-1水平异常明显增高。结论:TNF-α、ET-1参予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血清TNF-α、ET-1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患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梁敏坚  罗敏琪  陈忠城 《广东医学》2002,23(11):1157-115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1),且患病期其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和P<0.01),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IL-2和IL-6瓣高低与其性别、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家族史有关(P均<0.01),但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其患病期细胞因子水平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 6)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 6和TNF α含量 ,并与 3 6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恢复期两种细胞因子有下降的趋势 ,但仍高于正常。结论 :脑梗塞发病过程中存在IL 6和TNF α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IL 6和TNF α的测定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血清IL-6、MMP9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95例发病〈48 h的颈内动脉系统AC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6)、丹参川芎嗪治疗组(n=49)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0)。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天测血清IL-6、MMP9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等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川芎嗪治疗组的IL-6、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逐渐降低。治疗后第3,7天丹参川芎嗪组IL-6、MMP9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川芎嗪治疗组第7天,常规治疗组第14天血清IL-6、MMP9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丹参川芎嗪治疗组出现进展型脑梗死比常规治疗组少;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总有效率(91.8%)高于常规治疗组(63.0%)。结论丹参川芎嗪可降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血清IL-6、MMP9水平,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血清CRP和IL-6含量;2组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2组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稳定性不同的斑块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IL-6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hs—CRP与IL-6水平较正常人群高,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经MRI或CT测量的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3组,并在入院第1、7、14天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Hcy、EGF、VEGF水平。同时选择近期住院无新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7和14天血清Hcy与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大、中梗死组和第1、7和第14天Hcy、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P<0.01),而第1、7和第14天水平均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1)。结论:Hcy、EGF、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呈动态变化并与脑梗死体积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 miR-21-5p 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6 ( interleukin-6 , IL-6 )、 IL-8 、 C 反应蛋白( C-reactionprotein , CRP )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64 例,病程 24~48h ,同期选 择健康体检者 60 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 2 组血清中 miR-21-5p 的表达量, ELISA 检测血清 IL- 6 、 IL-8 及 CRP 的水平,并与 miR-21-5p 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在入院时及出院后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trokeScale , NIHSS )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ctivitiesofDailyLiving , ADL )评分。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 miR-21-5p 、 IL-6 、 IL-8 、 C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 miR-21-5p 与 IL-6 、 IL-8 、 CRP 表达水平均呈 正相关。出院后 miR-21-5p 相对低表达组 NIHSS 评分低于 miR-21-5p 相对高表达组, ADL 评分高于 miR-21-5p 相对高表达组。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miR-21-5p 表达上调与血清炎性因子 IL-6 、 IL-8 以及 CRP 的水平呈 正相关。 miR-21-5p 有可能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急性期)和病后14天(恢复期)进行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和NSE 水平变化、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SF和NSE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梗死面积SF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F和NSE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F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SF、NSE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5)。 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和NSE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大秦艽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大秦艽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秦艽汤口服。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等。结果:治疗后大秦艽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秦艽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同时选10例健康人做健康对照,连续监测血清中TNF-α、IL-6的动态变化;并于治疗后第7、14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5d TNF-α、IL-6水平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第7d时,TNF-α及IL-6水平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d、第14d BI评分明显升高、治疗后第14d SS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4d FINS、HOMA-IR明显改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予依达拉奉治疗可降低血清中TNF-α、IL-6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572C/G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 6)基因启动子 5 72C/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分布频率 ,并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检测 160例脑梗死患者及 175例健康者 (对照组 )IL 6基因启动子 5 72C/G多态性 ,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两组IL 6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IL 6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IL 6基因启动子 5 72C/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经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 ,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 1.60 6倍 (OR =1.60 6,95 %CI:1.10 5~ 2 .3 3 4) ,携带G等位基因的脑梗死患者IL 6血清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 (P <0 .0 5 )。结论 IL 6基因启动子 5 72C/G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IL 6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探讨IL-17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死体积大小分为3组:小梗死组(≤4.0 cm3),中梗死组(4.1~10.0 cm3),大梗死组(>10.0 cm3).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4分),中型组(4~15分),重型组(>15分).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的程度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50%),中度狭窄组(50%~70%),重度狭窄组(>70%).观察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不同梗死体积组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L-17水平随梗死灶体积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IL-17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IL-17水平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脑梗死的体积大小、神经缺功能损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有关,检测患者的血清IL-17含量可能有助于评价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