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并比较采用ABCD2-I与ABCD3-I评分系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54例TIA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运用ABCD2、ABCD3、ABCD2-I、ABCD3-I评分法进行评分,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并比较ABCD2-I与ABCD3-I评分系统预测TIA后脑卒中风险的价值.结果 154例TIA患者于7d内进展为脑卒中12例(7.8%)、90 d内19例(12.3%).按ABCD3-I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分别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和90 d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测TIA后7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2、ABCD2-I、ABCD3、ABCD3-I评分AUC分别为0.733、0.898、0.830和0.935;预测TIA后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分别为0.699、0.857、0.778和0.906.结论 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脑卒中发生率时,其准确性优于ABCD2-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临洪  王鹏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2):120-122,12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的经典定义为突发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对应于某动脉所支配的脑区或眼部,其持续时间少于24h,且发作的原因为血管源性。TIA后90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为10.5%,其中半数患者发生在TIA最初2d内,  相似文献   

3.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450例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及149例对照组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颅内外血管。结果 发现脑梗死、TIA组和脑出血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0.82±11.86,20.61±13.73,24.78±12.75umol/L)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9.84±2.25umol/L,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HCY水平有显著差异,P=0.041,高同型半脱氨酸血症在脑出血组的比例(75.5%)明显高于脑梗死组(56.5%)和TIA组(48.6%),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TIA、脑出血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70(95%的可信区间为1.089,2.562)、1.654(95%的可信区间0.828,3.302)、2.454(95%的可信区间1.479,4.071)。未发现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间的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病例组中有糖尿病的患者HCY的水平16.14±7.82(umol/l)明显低于无糖尿病者22.55±12.66(umol/L),p<0.01。结论 血浆Hcy水平不但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而且对脑出血也有显著影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出血的关系更密切。血管狭窄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比例间无显著差异,无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脑卒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脑CT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在TIA诊治方面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具有高度脑卒中风险,如不及时干预,其发作后2d内的脑卒中风险超过5%^[1],3个月内为8.3%~10.7%,1年内为12.8%~16.2%^[2],因此对TIA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及责任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和干预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有关脑CT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应用于TIA诊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十分活跃,特对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微栓子(MES)情况,微栓子对病人再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18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了TCD检测,其中96例分别于入院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周、一月及半年时做TCD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发现MES的阳性率为16.48%;有MES的患者缺血事件半年内的再发率66.67%,无MES的患者22.73%,P<0.05。在TIA的发生和MES发生率之间有时间间隔的影响。结论: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TCD栓子监测发现的MES是早期卒中再发的重要的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ME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 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 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脑动脉内微栓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动脉内微栓子,观察微栓子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9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监测,分别于入院第1 d、第2d、第3 d、第7 d、第14 d及出院后3个月、半年时作TCD系列微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41例微栓子阳性,57例阴性,2组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微栓子监测发现的微栓子是早期脑卒中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微栓子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应用ABCD^2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预测TIA后短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分别测定13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和ABCIY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5(0.668-0.842)和0.711(0.618-0.804)。135例TIA患者中42分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评分为4分者3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7%;评分为5分者4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评分为6分者2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54%;评分≥7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8分)组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21%和55%(P〈0.05)。结论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法。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卒中与无TIA发作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探讨体内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保护机制;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40例,按有无TIA发作分为TIA组和无TIA组,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再梗死率,并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程度;结果与无TIA发作组比较,既往有与此次脑梗死相关TIA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TIA作为体内缺血预适应可诱导一系列内源性保护机制减少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Rothwell对TIA的ABCD评分标准,测定103例TIA患者的评分和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4分的TIA患者有2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8%;评分5分的TIA患者有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0%;评分5分的TIA患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5%。在年龄≥60岁、血压140/90mmHg、偏瘫伴口齿含糊、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在单纯偏瘫和单纯口齿含糊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结论TIA患者不同的ABCD评分值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反之,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Rothwell的ABCD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MRA及DWI评分(ABCD2-DI评分)评价TIA及小卒中患者发病后7~90d脑梗死的发生率/复发率。方法以2010-01—2012-06住院TIA及小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72h内完善头颅MR(包括MRA及DWI),进行ABCD2-DI评分,随访发病后7d、30d及90d脑梗死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TIA患者7d、30d及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9%、23.5%及29.4%;小卒中患者7d、30d及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6.2%、28.6%及33.9%;TIA/小卒中发生后7d内新发脑梗死/短期复发概率较高,患者随着时间延长其复发率较TIA发展为脑梗死概率更高。结论 ABCD 2-DI评分可提高对TIA及小卒中患者发病后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及复发率的预测,尤其是TIA发生后7d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及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早在1991年,欧洲颈动脉外科联合研究组(ECST)及北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研究组(NASCET)进行过多中心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可以治疗TIA及能明显降低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我院2004年起常规运用腔内转流管及颈动脉补片行CEA,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预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594例缺血性脑卒中在30天内复发的2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早期复发率为3.7%(22/594),其中脑血栓复发率为3.3%(18/552),脑栓塞复发率为9.5%(4/42)。72.73%(16/22)复发在原患侧,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复发(86.36%,19/2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高血压、TIA史与复发有显著关系(OR=4.9,OR=7.1),而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房颤、高血脂、吸烟、颈部血管斑块与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同部位的复发,高血压、TIA史可能为脑卒中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常见的短暂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可完全缓解的类卒中症状为主要表现。研究显示TIA患者24h内发生脑卒中风险约为4%,90d内脑卒中风险则高达27%~([1]),大量研究表明TIA已成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警信号~([2])。目前认为TIA的发病机制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由历时很短、反复发作 的脑局部供血障碍而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有研究表 明,TIA发作次数越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则脑损伤 愈重,脑梗死发生率愈高。故此积极正确地处理TIA对预防 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我们采用 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TIA患者110例,效果显著,现 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对97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或次日)和术后6个月应用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及狭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随访6个月观察TIA及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9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112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释放109枚支架,94.5%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或次日)和6个月时动脉狭窄程度及Vm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术后即刻发现1例丘脑出血.6个月随访期间,83例(92.5%)无TIA及脑卒中发生;9例(9.68%)发生TIA,3例(3.23%)发生脑梗死,2例(2.15%)死亡.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性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选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 对106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脂、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必要时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TIA组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50%有7例(6.6%),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是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TIA患脑卒中年发生率为1%~15%,TIA发作愈频繁,脑卒中风险愈高,因此TIA是神经科急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以防止发生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本对2003年10月-200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03年10月~2006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共56例,诊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61.4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史4例,糖尿病史18例,高脂血症15例。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数十分钟,平均每天发作3.5次;来院时病程为1天以内38例,第2天来诊16例,第3天方来就诊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与探讨Besson评分法对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从1998年7月1日到9月30日住院的91例急性脑卒中病人,全部病人均经CT或/和MRI确诊。记录一般资料及Besson评分法中相应8个变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变量分析发现TIA较常见于非出血性脑卒中,而巴彬斯基征和头痛较常见于出血性脑卒中,Besson评分为有20例Z<1,所有这些病人CT或/和MRI诊断为非出血性脑梗死,占非出血性脑死的38.46%的可信限为28.46%-48.46%,占总数的21.98%,95%可信限为13.47%-30.49%;对非出血性脑梗死的阳性预告值为100%。95%的可信限为83-100%,结论:TIA史在非出血性脑梗死中常见,而巴彬斯基征和头痛常见于出血性脑卒中;38.46%(95%的可信限为28.46%-48.46%)的非出血性脑梗死能够早期准确诊断,阳性预告值为100%(95%的可信限为83-100%),Besson量表简单,计算方便,与CT(MRI)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由历时很短、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而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有研究表明,TIA发作次数越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则脑损伤愈重,脑梗死发生率愈高。故此积极正确地处理TIA对预防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我们采用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TIA患者11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