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即在行动时足跟产生疼痛。这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青年人也偶见罹患。笔者在吴林生氏的启发下,对此病采用手法加川芎蒸浴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方法患者术前用温水浸浴患足5分钟。然后俯卧于床,患足覆盖治疗巾。术者坐于患足侧床角,将患足置于术者大腿上。术者左手固定其患足跟,右手持一厂形木棒(横6C日、竖10Cm、棒粗直径2.5Cm,竖棒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整骨手法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中医推拿手法按摩放松患足软组织,用整骨手法矫正足踝关节畸形,辅以Dennis Browne矫形鞋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7例。结果:优35例61足,良1例1足,可1例2足。结论:中医推拿整骨手法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显著,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跖腱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跖腱膜炎性跟痛症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20~59岁,中位数36.5岁;左侧26例,右侧42例;病程3~18个月,中位数10个月。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足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足疼痛VAS评分,治疗前(7.44±0.53)分、治疗1个疗程后(5.67±0.50)分、治疗2个疗程后(3.56±0.53)分、治疗3个疗程后(3.11±0.60)分;患足功能AOFAS评分,治疗前(68.78±1.30)分、治疗1个疗程后(76.89±3.24)分、治疗2个疗程后(82.22±1.81)分、治疗3个疗程后(84.35±1.60)分。结论: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跖腱膜炎性跟痛症,可有效缓解患足疼痛、改善患足功能。  相似文献   

4.
自1992~1998年10月,作者应用牛皮板(制革用者)塑形后外固定结合理筋按摩手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8例76足,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出生后10小时,大者3天;双足28例,单足20例;僵硬型21足,松软型55足。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2 治疗方法2.1 治疗方法 将牛皮板剪成前后2块夹板,后侧板稍宽。夹板长度应包裹足及小腿上1/3。用酒精将夹板浸软,在适当保护患足及小腿皮肤的情况下夹于患足前后两侧,将患足置于矫正位置加以塑形成靴状(待塑形后及时取下,防止酒精刺激患儿皮肤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恢复期站立平衡1级患者站立时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脑卒中后3~6个月、站立平衡1级、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期患者,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量装置,在赤足状态下静态站立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并通过健患足压力分布、患足前足与后足压力分布、健患足外展角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站立平衡1级患者的,患侧全足底压力、前足压力、后足压力均小于健侧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后足底压力约为前足底压力的1倍以上,但小于健足后足底压力占前足底压力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脑卒中后恢复期站立平衡1级患者站立时足底压力的检测,我们发现此类患者主要通过健足负重,而且约负体重的50%以上。同时发现,患足的负重比健足更为前移,前足负重比例有所增加。另外我们发现患足的外展角较健足大。这些结果,可以为脑卒中后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功能训练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赵学军  师莉 《国医论坛》2011,26(5):29-29
足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轻者仅于行走时足跟疼痛,重者患足着地即痛,不能行走或站立,悬垂患足亦痛,甚为痛苦。治疗此症,用抗风湿止痛药很少有效,封闭治疗远期疗效差。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熏洗配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该症56例,获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不同方法及研究进展,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提供简洁有效的临床思路。结合相关文献,从单纯针刺疗法、单纯康复疗法、常规针刺联合康复疗法和特殊针刺联合康复疗法等方面阐述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机制和临床效果。联合疗法比单一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特殊针刺联合康复疗法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疗法。针刺疗法联合新兴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中枢及患肢周围神经元功能障碍,松解患肢痉挛肌群肌力,增强拮抗肌群肌力,纠正患肢的异常运动模式并使其恢复正常。该联合疗法疗效显著且优于单一使用针灸或康复训练,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脱落6例)和对照组(78例,脱落8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采用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穴取顶颞前斜线上1/5、顶颞后斜线上1/5,对照组仅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进行足底压力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6MWT、BB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后足、患侧前后足、双侧全足触地面积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患侧前后足、全足触地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侧前足、后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健侧后足、患侧前足、患侧全足负重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模式出现,改善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9.
栾菁 《中医药研究》2011,(8):1011-1012
目的探讨运用点按金门穴配合康复治疗和患肢管理防治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新措施。方法对52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早期进行足下垂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参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方式,分别在仰卧位、坐位进行踝背曲评分,其中仰卧位显效6例,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坐位显效2例,有效4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结论点按金门穴配合康复治疗和患肢管理是防治脑卒中后足下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扳正联合支具固定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10月,采用中医手法扳正联合支具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0例40足,男17例24足,女13例16足。年龄2~36个月,中位数5个月。单足畸形20例,双足畸形10例;左侧19足,右侧21足;僵硬型8例10足,柔软型22例30足。随访观察踝关节被动跖屈度、跟腱延长长度及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中位数4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踝关节被动跖屈度分别由治疗前70.79°±20.61°升高至82.92°±20.42°、99.33°±12.97°;跟腱延长长度分别由治疗前(2.725±0.468)cm降至(1.972±0.561)cm、(0.780±0.829)cm。按照《足外科》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治疗后3个月,痊愈9足、显效19足、有效4足、无效8足;治疗后6个月,痊愈21足、显效8足、有效5足、无效6足。结论:中医手法扳正联合支具固定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能够增大踝关节背伸度,延长患足跟腱,有利于患足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附7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陈旧性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选择的客观依据 ,对 72例陈旧性跟骨骨折 ,分别采用跟骨外侧骨突切除及腓骨肌肌腱松解术 (A组 )、距下关节融合及植骨术 (B组 )、跟骨截骨矫形及距下关节融合植骨术 (C组 )、三关节融合术 (D组 )四种方法治疗。术后经 1~ 6年随访 ,总优良率 87%。认为术前应对患足畸形、疼痛部位及X线片细致检查分析 ,拟定治疗方案 ,以免加重患足创伤 ,使手术取得最佳效价比。其中矫正跟骨畸形 ,尽量恢复足纵弓 ,使患足尽可能恢复生物力学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懿  张志峰 《陕西中医》2010,31(7):833-834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熏洗结合潘赛缇法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将3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例,在使用潘赛缇法矫正畸形前后,用本院制剂骨伤康复外洗颗粒(大黄、泽兰、羌活、独活、防风)熏洗患肢;对照组16例,单纯使用潘赛缇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75%,对照组优良率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熏洗结合潘赛缇法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能明显减轻患足僵硬程度,便于手法矫形和外固定,防止肌腱粘连和疤痕增生,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解溪穴、胫穴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踝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刮削法治疗足嵌甲86例,其病程7天~2年半。其中嵌甲伴甲沟炎有脓液者37例,用1:5000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患足;单纯嵌甲49例,用温水浸泡患足。待趾甲泡软后,用玻璃片或手术刀片轻轻反复刮削患甲,直至患甲呈浅红色,压之微凹陷即可,要特别刮薄病侧趾甲。每2~3个月刮削患甲1次,保留趾甲稍长于趾尖,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0d后评定比较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见效快。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以醒脑开窍法组方配合患侧申脉、照海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疗效显著。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牵足蹬复位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关节脱位患者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27~73岁,中位数47岁;左侧37例,右侧30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17 h,中位数6 h。均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进行关节复位,复位后中药外敷患肩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患肩功能,并在治疗结束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观察治疗期间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及肱骨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肩关节脱位复发情况。结果: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肩功能评分,治疗前(38.96±3.72)分,治疗结束后(89.08±7.19)分。治疗结束后,本组治愈49例、好转18例。治疗期间无皮肤过敏、肱骨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发生。67例患者均获1年随访,肩关节脱位复发2例,再次采取手牵足蹬复位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关节复位且功能恢复。结论:手牵足蹬复位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肩关节脱位,可有效复位肩关节,改善患肩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基础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常规针刺取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俞穴、患侧京骨穴.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足内翻角度、berg平衡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采用按摩远端手、足三阴经及点穴方法观察恢复期中风的治疗效果。方法:拇指推、揉、按患侧前臂段的手三阴经和小腿段足三阴经,重点点拨劳宫、涌泉穴。结果:按摩远端手、足三阴经及点穴治疗恢复期的中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