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CT测量5岁以下儿童呼气末、吸气末肺组织的平均密度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因外伤等疾病进行胸部CT扫描的正常肺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气末扫描组与呼气末扫描组进行通气控制CT扫描,每组30例.获取胸部吸气末、呼气末CT图像.胸部CT图像中选取主动脉弓上2 cm、隆突下1 cm、膈上2cm3个层面肺组织的腹侧、背侧、外侧、内侧、中心测量肺CT值.计算左肺、右肺以及全肺的平均密度值.对单侧肺吸气末、呼气末各测量区域肺密度值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测量区域间肺密度值变化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吸气末左肺、右肺及全肺对应的肺密度值均为(-766±56)HU,呼气末相应的值分别为(-625±86)、(-647±85)、(-636±86)HU.吸气末,左肺腹侧、背侧、外侧、内侧、中心肺密度值分别为(-798±63)、(-733±68)、(-767±64)、(-754±65)、(-775±63)HU,右肺分别为(-796±70)、(-736±65)、(-769±64)、(-754±62)、(-776±59)HU;呼气末,左肺上述5个部位肺密度值分别为(-692±91)、(-555±116)、(-639±91)、(-598±103)、(-640±98)HU,右肺分别为(-712±90)、(-575±121)、(-657±90)、(-619±95)、(-670±87)HU,双肺5个测量部位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55、11.29、23.31、25.47,P值均<0.01).5个测量部位中,背侧肺密度平均值最高,腹侧最低,其余从高到低分别为内侧、外侧、中心.结论 本研究测量得到5岁以下儿童呼气末、吸气末肺组织的密度值,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螺旋CT肺部扫描对肺密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剂量、层厚是否对肺密度有影响 ,以决定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测得的肺密度值能否适用于低剂量螺旋CT。资料与方法 对 2 0名志愿者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 ,采用 5种不同参数重复扫描 :低剂量 (5 0mA) ,层厚 8mm、5mm、3mm ;常规剂量 (2 0 0mA) ,层厚 5mm、3mm。分别在主动脉弓、气管隆突、下肺静脉干平面测量肺密度 (HU) ,计算不同剂量、层厚平均肺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剂量CT扫描 3种层厚中 8mm的肺密度值为 - 793± 4 5HU ,5mm为 - 80 0± 4 6HU ,3mm为 - 80 2± 5 1HU ,三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层厚 5mm的肺密度值 ,低剂量为 - 80 0± 4 6HU ,常规剂量为 - 80 1± 37HU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层厚 3mm的肺密度值 ,低剂量为 - 80 2± 5 1HU ,常规剂量为 - 80 5± 4 9HU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扫描剂量和层厚对肺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低剂量螺旋CT值可以参考常规剂量扫描测得的肺密度值来判断有无肺气肿等异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2岁。健康体检发现肺内病变。行PET-CT检查提示右肺中叶外侧段及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各见一结节。1周后行右肺中叶切除术,5个月后再次入院行PET-CT检查并行经胸腔镜左肺下叶肿物切除术。既往无肿瘤、手术病史。影像检查:第一次术前PET-CT示:右肺中叶外侧段及左肺下叶后底段邻近胸膜各见一分叶结节,最大截面积分别约2.5cm×1.9cm、2.2cm×1.8cm,边界清,病变与胸膜无粘连,纵隔窗示病变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及斑点状钙化,CT值-7~80HU不等,平均CT值24HU;FDG代谢显像放射性分布略浓聚(SUVmax=2.77、2.94),其余部位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  相似文献   

4.
肺结节模型低剂量扫描及薄层重建对结节CT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及薄层重建对肺结节CT值的影响.方法 选用CT值为-900 HU的塑料模拟肺基底,用直径不同的球体模拟肺结节(直径分别为20.0、10.0、5.0 mm及2.5 mm);每种直径的结节分别由3种不同材料(其CT值分别为:100 HU、60 HU及-100 HU).肺基底中央固定由上述3种材料分别制成的3个圆柱体(半径为10.0 mm、长为50.0 mm),其CT值作为每种材料的准确CT值.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层厚5.0 mm、扫描间隔5.0 mm、螺距0.938:1、扫描时间0.8 s/r,改变管电流(20~120 mA,间隔10 mA)重复扫描肺结节模型.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间隔0.625 mm,标准重建算法.在工作站上测量重建层厚为5 mm及0.625 mm条件下肺结节的CT值及SD值(直径为2.5 mm结节未测量).统计分析不同扫描剂量、不同重建层厚对结节CT值及标准差(SD)值的影响. 结果 ①在层厚为0.625 mm时:直径为5.0 mm、密度为-100 HU的结节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测得CT值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0.05);其它结节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测得CT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所有结节的SD值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且管电流越小,SD越大.②在层厚为5.0 mm时:相同密度结节(直径20.0 mm、10.0 mm、5.0 mm)CT值与标准CT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采用薄层重建(层厚0.625 mm)时:直径为20.0 mm结节的CT值与标准CT值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直径为10.0 mm及5.0 mm结节的CT值与标准CT值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CT值与标准CT值间的差值明显减小.结论 在低剂量条件下扫描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得肺结节的CT值(直径较小、密度较低的结节不能准确测得结节CT值),同时随着剂量的减低噪声明显增大;采用薄层重建能提高小结节CT值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李鸿汀  黄蓉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1365-1365,1368
患者女,6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促、紫绀5年入院,入院前5年反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活动后气促,口唇、四肢稍紫绀。影像学表现:X线全胸片示右上肺内带近纵隔旁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模糊(图1),X线诊断:①右上肺结核;②肺内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待排,建议CT进一步检查。CT表现:右肺上叶尖段、前段见条状、多发结节状、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54~65HU,与纵隔血管密度相当,未见钙化(图2,3),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1 6层螺旋CT的LungCare软件对肺结节的辅助诊断能力及适用范围。方法 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为 :1 2 0kV ,2 0emAs(effectivemAs ,有效毫安秒 ) ,床进 2 4或 36mm ,5 6例患者分为A、B 2组 ,采用准直 1 5mm ,重建间隔、重建层厚A组按 4、4mm ,B组按 2、2mm重建 ;1 2例患者为C组 ,采用准直 0 75mm ,重建间隔、重建层厚按 0 75、0 75mm重建图像序列。以A、B、C 3组横轴面图像发现的“肯定、模糊、难以判定”肺结节 ,再各分为 <5、5~ 1 0、>1 0~≤ 2 0mm组 ,用LungCare软件的旋转多平面重建 (r MPR)或感兴趣容积 (VOI)法三维显示功能观察结节是真的肺结节 ,还是肺血管断面等。将经三维显示确定的真的肺结节仍按 <5、5~ 1 0、>1 0~≤ 2 0mm组 ,用LungCare软件的快速测量肺结节容积及密度值分布功能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分为成功、失败。结果 LungCare软件分析聚集分布的多发肺结节困难 ;C组每个横轴面图像序列的图像过多 (达 381~ 4 72幅 ) ,阅读费时 ,不适于临床应用。LungCare软件的r MPR与VOI法三维显示模糊肺小结节存在一致性 ,但一致性不够理想 (Kappa =0 36 9,P =0 0 0 2 ) ;显示模糊肺结节 ,r MPR与VOI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 MPR法好于VOI法 (P =0 0 0 1 )。应用LungCare软件三维  相似文献   

7.
读片窗     
患者男,58岁。胸闷,咳嗽、咳痰,低热1个月余,痰中带血丝十余天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巧狭馨?结无肿大。胸片及CT平扫:右肺门及其前上外侧、右上叶支气管周围团块样软组织密度肿物影,呈浅分叶状,边缘清楚,前部边缘轻度突出,大小约5.2cm×4.8cm,CT值36HU,肿物与邻近血管及支气管关系密切,包绕上叶支气管,且右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受压明显(图1、2)。肿物周围未见卫星灶。右上叶前段可见片状磨玻璃密度影。无胸腔积液与胸膜增厚。CT增强扫描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平均CT值达58HU,右侧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病理、胸部DR片及CT诊断.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28例肺类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其临床、胸部DR片及CT表现.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14例,余者均为查体中发现.胸部DR片肿瘤位于右肺16例,左肺12例,18例呈圆或类圆形,密度均匀,10例见浅分叶.CT扫描,18例圆形,10例分叶状,2例见中心密度减低的坏死区,肿瘤的平均直径1.8 cm,平扫平均CT值35.6 HU,注入对比剂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强,CT值平均上升26.8 HU.结论 肺类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性,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可协助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肺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优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选层重组的方法改善孤立性肺结节(SPN)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3种均质液体行CT螺旋扫描并在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多平面重组,比较其原始扫描图像及重组图像密度测量值的差异。(2)对72例SPN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运用一定的选层重组的方法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并对其中46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SPN的CT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评估其增强前后的CT值、强化峰值、SPN与主动脉的强化值比。结果(1)不同密度的均质液体同层厚的原始扫描图像及重组图像间密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4,P>0.05);(2)67例SPN选层重组前、后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率分别为20.98%(14/67)和97.01%(65/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P=0.00)。多层螺旋CT对5例SPN的选层重组全部成功。(3)SPN的CT动态增强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优化以后,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强化峰值[(38.48±14.32)、(42.48±11.55)HU]和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19.64±9.52)、(21.14±7.77)%]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9.52±3.78)HU、(3.41±1.86)%];P值均<0.01。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42.48±11.55)HU、(21.14±7.77)%]与恶性结节[(38.48±14.32)HU、(19.64±9.52)%]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动态增强选层重组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后,使其对SPN定性的准确率由78%提升至80%。结论螺旋CT扫描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重组对均质物质的密度值的测量无明显影响。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的优化可进一步客观反映SPN的动态增强情况,有利于其形态学的比较及CT值的测量,有望提高其对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的特征性差异.方法 行64层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1130例中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25%的患者共119例.回顾性分析其CT增强扫描重建层厚3mm的横断面图像,选取主动脉瓣下缘平面左心室心肌为测量评价目标,在室间隔后部、前部、心尖、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及游离壁后部划5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平均CT值,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结果 主动脉瓣下横断面图像中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值:室间隔后部、前部分别为(93.8±14.8)和(91.9±15.1)HU,心尖部为(69.9±15.5)HU,左心室侧壁前部、后部平均CT值分别为(79.7±16.9)和(88.0±14.3)HU,平均密度呈现为"U"字型.上述5个测量部位中,室间隔前部、后部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39),室间隔前部与心尖部、心尖部与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心肌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60和4.639,P值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有差异,以心尖部最低,因此,依靠心肌低密度判断心肌梗死时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