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即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在已经上市的药物中,约有1000种被报道可能引起肝脏损伤〔1〕。在欧美国家,DILI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6%~8%,约25%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和近50%的肝功能异常患者与用药有关〔2〕。老年人药物肝损是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监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细胞色素P450遗传多态性与药物性肝病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药物性肝病可区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种 ,前者主要是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致。近年来 ,由于对新药的筛选越来越严格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更加严密 ,临床上直接肝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肝病比例下降。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为不可预测性 ,其发生机制又可以分为代谢异常和过敏反应两类 ,即代谢特异质和过敏特异质所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特异体质与个体的细胞色素P45 0 (CYP 45 0 )遗传多态性密切相关。由于遗传多态性的存在 ,在不同的种族人群中分别表现出对药物代谢的各种表型 ,即 :强 (快 )代谢者 (extensivemetab…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药物所致肝损害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为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二为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故前者常被称为可预测性损害,后者则多呈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药的上市和各种植物药的广泛使用,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容易被原发疾病掩盖或误诊,以致患者没有及时停药而导致暴发性肝衰竭等严重后果。由于DILD致病机制错综复杂,临床医生往往对其认识不足。现就DIID的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当前人类正暴露于6万种以上化学物质的威胁中,其中包括3万种以上的药品和保健品,另有3万余种的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质,这些外因性化学物质,多在肝脏各种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强的物质由肾脏排出.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因而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复杂疾病,根据其病理特征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DILI可分为固有型肝损害和特异质型肝损害,其中药物固有型肝损害主要为剂量依赖性,由于药物或其代谢物的直接毒性导致肝损伤,并且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在动物模型中是可重复的,具有可预测性,例如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的肝脏毒性是欧美国家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Kaplowitz提出的以特异性“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下游”事件为基础的DILI(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展DILI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已知,DILI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药物代谢、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DILI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和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Denk认为,约40%的肝炎和25%的急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供人类应用的药品和保健品已达3万种以上,加上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质,人类正暴露于6万种以上化学物质的威胁中。这些外因性化学物质,多在各种肝脏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强的物质,由肾脏排出。 相似文献
12.
第四讲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较复杂 ,由多种因素造成 ,长期大量饮酒是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基础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直接或通过免疫机制损害肝细胞 ,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本文对细胞色素P4 5 0 2E1、氧应激以及细胞因子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简述。一、细胞色素P4 5 0 2E1(CYP 2E1)的作用肝脏是乙醇代谢的主要器官 ,有两种关键酶参与肝脏乙醇氧化 :乙醇脱氢酶 (ADH )及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当血循环中乙醇含量较低时 ,ADH参与酒精代谢 ,促使自由基形成 ,改变氧化还原作用 ,同时…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酒精性肝纤维化(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AHF)、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酒精性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的最重要病因之一,约占全球死亡率的3.8%,在发达国家十分常见。2007年美国国家防止酒精滥用及酒精中毒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肝硬化死亡率位于死亡原因的第12位,其中超过48%的比例与酒精相关。在英国社区综合医院收治的各类肝硬化患者中,酒精性肝硬化占80%。在澳大利亚,酒精性肝硬化占总的疾病负担的5%,占肝病负担的50%,占肝移植病因的15%[1]。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受“中国酒文化”的影响,AL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某些地区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2]。虽然饮酒是ALD的根本病因,90%~95%饮酒者可以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但是只有30%~35%饮酒者发展为比较严重的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说明除了酒精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了ALD的发病机制[3]。现从以下几方面简要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对AL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药物性肝病不仅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那些存在肝脏相关的生化指标异常但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患者鉴别诊断的重要疾病.近年来药物性肝病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现将其发病机制及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进展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衰竭或死亡[1,2]。据报道有1 1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毒性[3]。在西方国家DILI的发病率估计为总人口的(1~20)/100 000[4-6]。在我国,中药和膳食补充剂(HDS)(26.81%)及抗结核药物(21.99%)是主要的两大类引起DILI的药物。前一类包括草药、藏药、蒙药、保健品和HDS;后一类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除药、HDS和抗结核药物外,其他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或免疫调节剂(8.34%),抗感染药(6.08%),精神药物(4.90%),非性激素(3.04%),心血管药物(2.98%),消化系统药物(2.04%),呼吸系统药物(1.47%)和肌肉骨骼药物(1.32%)切。目前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发表文献,对常见的引起DILI药物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安卿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6):658-660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损害。药物性肝病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危害包括肝脏血管损害、诱导肝癌和促使肝硬化等。肝细胞变性、坏死主要由毒性代谢产物所致,即亲电子的烷基化、芳基化和酰基化物质与肝细胞内和生命有关的大分子(DNA、RNA)共价结合而引起肝细胞坏死,也可由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自由基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或非饱和脂肪酸共价结合,产生脂质过氧化物而引起细胞膜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随着新药物的不断问世,特别是非处方药不断扩大,患者自行服药及随意加大剂量的可能性增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中。据报道有1000多种药物能产生肝损伤,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发生率为3%-9%,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迄今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许多关于DILI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由于DILI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且没有具体统一的诊断标准,因而增加了DILI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为加强对DILI的认识,本文总结了DILI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DIL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机制,并比较免疫介导的DILI与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异同。DILI免疫学研究的开展对DILI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2005年,Kaplowitz[1]曾就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药物特异性损伤的“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的“下游”事件.“上游”事件是指环境因素和遗传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初始肝细胞损伤;“下游”事件泛指发生在线粒体中的细胞损伤途径和细胞保护途径间的平衡.最近Russmann等[2]又提出“DILI发病的三步机制”学说,即首先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引起细胞应激,并抑制细胞内线粒体功能或活化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继而最初的细胞损伤引起线粒体通透性转变(mitochon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最后MPT引起了肝细胞的凋亡或坏死.但是由于建立DILI动物模型和临床收集大宗病例的困难,以及DILI发病个体间差异性较大,至此对于DILI的发病机制研究举步维艰.临床上将DILI分为肝细胞坏死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类,其中又以肝细胞坏死型和胆汁淤积型的发病机制迥异,遗传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