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马西平致药源性皮肤及肝脏损害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卡马西平致药源性皮肤及肝脏损害2例报告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200032)张强1)孙道开例1.女,12岁,入院前10个月于睡眠中突然发生抽搐,神志不清,经脑电图检查有痫样放电,于入院前20天开始服卡马西平,服药9天后于胸部、腹部及面部出现少量红色、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和癫痫连续发作治疗的方法和新途径。方法:采用卡马西平首日剂量为30~40 mg/kg口服或鼻饲,24 h后减至每日15~30 mg/kg维持治疗。结果: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和癫痫连续发作68例,24 h内控制发作44例,48 h内控制发作16例,总有效率88.2%,有效率的标准误(SP):3.906%,有效率的95%可信区间为80.58%~95.90%。用药前,用药后1周、1月作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无异常,无1例有中毒症状。结论:负荷量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和癫痫连续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卡马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将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应用卡马西平治疗癫痫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广泛用于治疗癫痫、神经痛和精神疾病,约3%~4%可发生药疹[1]。药疹一旦发生,一般主张立即停药,且不能再用,确需使用时可配合激素继续使用[2]。但文献未见卡马西平引起药疹后继续使用或停药后重新使用的报告。我们于1994年至1998年用卡马西平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512例,共发生各种类型药疹23例(4.49%)。8例出现药疹后换服其他抗癫痫药,癫痫控制良好。15例因换其他抗癫痫药效差或继续用得理多(内含卡马西平),换服得理多或继续服用卡马西平,未见药疹加重或重新出现药疹。现报告如下。临床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睡前一次用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ADNFLE)患儿的疗效及其与生物节律的关系。方法ADNFLE患儿36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19例,予卡马西平片10~25 mg/(kg.d),分3次口服;择时治疗组17例,卡马西平片5~10 mg/(kg.d),睡前1次口服。患儿均随访3年。结果常规治疗组和择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和71%,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择时治疗组呕吐、头晕、乏力、皮疹等不良反应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卡马西平择时治疗(睡前顿服)与常规治疗ADNFLE的疗效相近,生物节律可能呈现于ADNFLE睡眠发作中。卡马西平单次择时治疗的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10岁,因意识不清0.5h入院。入院前1h被母亲责骂后服用卡马西平约60片(共6000mg),入院前0.5h家属发现患儿头部颤动、流涎、吐词不清,随即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对刺激无反应,以昏迷待查急诊入院。既往体健,否认癫痫病史。患儿母亲平时因病服用卡马西平。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  相似文献   

7.
治疗原则目前国内外用药后癫痫发作的控制率为75~80%左右。为提高癫痫病儿的控制率,不仅诊断要明确(病因与类型),同时还应注重药物治疗的原则: (1)诊断明确病例应尽早治疗,并积极寻找和治疗原发病。若为首次发作病例,暂不给药,需密切观察。若为反复发作病例,则开始长期服药。(2)应结合发作类型和病情,选用适当药物,尽量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对于顽固性或耐药病例,往往需联合用药。不同发作类型的药物选择,可按:大发作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痫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丙缬草酰胺等。限局性运动性发作用药可参考  相似文献   

8.
抗癫痫药物血药质量浓度监测与小儿癫痫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追溯历史,癫痫的药物治疗主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第1阶段指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临床经验性用药。从1912年第1个化学合成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e,AED)苯巴比妥问世到60年代,苯妥英钠、扑痫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医生大多根据药典推荐剂量及临床经验给患儿制定用药方案,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AED现象较为普遍,但疗效不高,并且与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见。第2阶段大致包括70年代术期至90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用纳络酮(Naloxone)治疗2例新生儿难治性败血性休克取得惊人疗效。病例报告例1 生后8天,2900g女婴。因嗜睡、喂奶困难入院,脑脊液:白细胞468/μl,蛋白660mg/dl,糖4mg/dl。脑脊液和血培养有乙型链球菌生长。尽管用大剂量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但入院3小时后病情恶化,需用呼吸机呼吸。输注新鲜冰冻血浆(30ml/kg)、多巴胺(30μg/kg/m)和甲基强的松龙(30mg/kg)治疗低血压无效。后经静注纳络酮0.02mg/kg,收缩压升高10~15mmHg;舒  相似文献   

10.
002791儿童顽固性惊厥治疗探讨:附3例分析/刘树生…//福建医药杂志一1999,21(4).一60 3例患儿为发热、外伤引起的抽搐,曾予鲁米那、卡马西平、安定及对症治疗无好转。均加用利多卡因静滴,20拼g/kg·分钟,日2次,总量4mg/kg。均于24小时后抽搐好转。观察7天无复发。参2(姜红) 002  相似文献   

11.
由于卡马西平(CBZ)有效和安全,愈来愈多地用于治疗儿童癫痫,尤其对部分性复合发作。CBZ血清浓度监测可改善临床结果。在药物剂量和血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小,而自身诱导、药物的互相作用、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血清浓度的一些重要因素。既往,这方面在儿童中尚未很好地进行过研究。方法82名癫痫儿童,年龄5月至17岁,51名男孩。45人单用CBZ,37人合用其他药(苯巴比妥、扑痫酮、苯妥英钠、乙琥胺)。单用CBZ者平均每日剂量18.91mg/蛇±4.87,合用他药者CBZ剂量为22.37mg/kg±6.66,分3天给予。26人有强直-阵挛发作,31人有单纯的部分发作,25人有复合的部分发作。变更剂量与抽样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以使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单药对儿童部分性癫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新诊断的儿童部分性癫癎随机采用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随访发作情况、监测不良反应,复查24 h脑电图,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卡马西平组完成随访34例,奥卡西平组27例,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发作频率、发作形式、脑电图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退出治疗5例(14.7%),发生不良反应14例(41.2%),发作完全控制22例(75.9%),显效3例(10.3%),无效4例(13.8%),治疗6个月时脑电图正常6例(20.7%),改善7例(24.1%),无变化16例(55.2%),留存率75.9%.奥卡西甲组退出治疗2例(7.4%),发生不良反应6例(22.2%),发作完全控制21例(84.0%),显效2例(8.0%),无效2例(8.0%),治疗6个月时脑电图正常5例(20.0%)、改善6例(24.0%),无变化14例(56.0%),留存率84.0%.治疗后两组间退出率、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脑电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发作频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卡马两平组有重型药疹、严重抽动症各1例.结论 奥卡西甲与卡马西平单药控制新诊断的部分性儿童癫癎发作皆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也无明显差异,但奥卡西平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癫痫患儿口服卡马西平的药代动力学,并比较肥胖癫痫患儿与正常体重癫痫患儿的代谢情况。方法 对15 例癫痫患儿进行口服卡马西平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按体重分组比较肥胖患儿与正常体重患儿的药物消除特点,其血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 15 例患儿口服卡马西平药动学参数为表观分布容积(1-43 ±0-45)L/kg,消除半衰期(21-25 ±10-09)h,清除率(51-72 ±20-30)ml/(kg·h)。肥胖患儿比正常体重患儿的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清除率降低。结论 肥胖患儿卡马西平代谢速率慢于正常体重患儿。  相似文献   

14.
卡马西平过敏综合征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 ,男 ,8岁 ,因右颞叶蛛网膜囊肿于外院行开颅手术 ,术后预防性应用卡马西平 [上海信谊制药生产 ,生产批号 :沪卫药准字 (1995 )第 0 0 70 4 2号 ]8mg/ (kg·d) ;7d后因该药脱销 ,换为得理多 [主要成分为卡马西平 ,北京诺华制药生产 ,生产批号 :京卫药准字 (1996 )第 110 0 0 1号 ]8mg/ (kg·d) ,连服 3d ;服药 10d后出现高热 ,体温 4 0 .8℃ ,无皮疹、流涕、咽痛、咳嗽及腹泻等症状。于发热d6入我院 ,入院前 1d停服得理多 ,换卡马西平后次日体温较前有所降低 ,查体 :体温38.5℃ ,面部及全身皮肤红肿 ,无皮疹 ;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长期服用对癫痫患儿智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近诊断的原发性强直阵挛性癫痫、无明显智力低下,且单药治疗有效者。随机分为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组,并设一正常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半年或两年半后测查韦氏智测、社会适应能力、P300,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综合判断患儿智力功能。结果癫痫组治疗前,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正常者分别占47.62%和69.84%;而对照组分别为93.33%和96.67%。P300潜伏期延长者在癫痫组占30%。三组儿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以及P300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总智商与语文、数学成绩呈正相关(r=0.49,P<0.01,r=0.53,P<0.01)。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常规剂量下苯巴比妥、卡马西平长期服用对癫痫患儿智力无明显影响,应正规服药  相似文献   

16.
患儿为一 1998年 5月美国牛津大学某医院收治的6岁女孩 ,既往体健 ,因一次失神发作和右上、下肢痉挛性抽搐首次入院。体温 :38.6℃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白细胞数增高 2 2 .7× 10 9/ L ,N70 %。因大肠杆菌性尿路感染 ,给予三甲氧苄氨嘧啶治疗 ,第二天出院。 12小时后因上述症状进一步发作再次入院。患儿体温正常 ,体格检查和白细胞计数正常。脑电图示左额颞区出现尖波 ,应用卡马西平治疗 ,症状缓解。 10天后磁共振成像( MRI)扫描显示左额叶病变 ,但病因不详。脑脊液( CSF)常规化验正常。血沉 30 mm/ h,C反应蛋白2 0 mg/ L。随之静脉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托吡酯被公认为是目前广谱的抗癫(癎)药物,临床上均可用于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些药物对儿童BECT的治疗效果,筛选临床单药治疗的首选药物.方法 通过84例药物治疗BECT病例(丙戊酸钠31例,卡马西平31例,托吡酯22例)的回顾性分析,从首药治疗失败时间、首治发作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三个方面,对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首药治疗失败时间分别为3.00个月[0.75~12.00]、8.00个月[2.50~32.00]、5.00个月[1.25~11.75],三者差异无显著性(P=0.463).癫(癎)发作控制率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分别为77.3%、83.9%、74.2%,差异无显著性(X2=1.475,P=0.478).托吡酯有较高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丙戊酸钠(X2=8.717,P=0.003)和卡马西平(X2=7.105,P=0.00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111,P=0.74).结论 托吡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均可作为儿童BECT单药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已经证明丙戊酸钠(VPA)对原发的全身性痫痫发作有效,尤其对儿童。然而,很少研究其对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包括单纯的部分性发作(SPS)和复合的部分性发作(CPS)或合并继发的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本文叙述在30例患者的试验性研究中,VPA单一疗法对部分性癫痫发作的疗效。病人与方法从综合癫痫中心1,690名患者)1979~1986)中筛选出男女各15例,年龄1~73岁,发作开始年龄3天~72岁,其中CPS12例,SPS/CPS 1例,SPS且伴有GTCS 2例,CPS伴有GTCS15例。他们对开始治疗中所用的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或苯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夜间发作额叶癫痫的正电子发射扫描(PET)与视频脑电图(VEEG)的特征及治疗后VEEG改变。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08年6月本院儿科确诊的夜间发作额叶癫痫患儿37例(实验组),其他类型的夜间发作的癫痫患儿60例(对照组)。记录二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发作频率、癫痫家族史。实验组予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有过敏者予丙戊酸钠或托吡酯治疗。均行头颅PET检查,治疗前、治疗3个月行VEEG检查,实验组30例及对照组所有患儿行头颅MR/检查。结果实验组患儿PET存在额叶异常者24例(64.9%);实验组17例患儿PET为单侧异常,其中16例患儿VEEG痫性放电为单侧。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PET与VEEG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完全不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PET正常或轻度异常患儿,VEEG清醒期有痂性放电8例,睡眠期放电8例,清醒和睡眠均放电3例;7例PET重度异常患儿,清醒期及睡眠期均有痫性放电6例,PET结果与VEEG痫性放电时期呈正相关(r=0.461 P〈0.05)。治疗后原7例PET正常患儿中5例VEEG为轻度异常;而7例PET重度异常患儿4例VEEG中度异常,3例重度异常,其PET结果与治疗后VEEG的异常程度呈正相关(r=0.410P〈0.05)。结论夜间发作额叶癫痫患儿存在额叶异常,其PET检查结果与患儿的VEEG痫性放电的时间和部位相符、相关,PET重度异常的患儿治疗后VEEG仍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阻断剂奎宁(quinine,QUIN)、甘珀酸(carbenoxolone,CBX)对癫痫大鼠海马涟波(ripple)振荡能量变化的影响。 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丙戊酸(valproate sodium,VPA)组、QUIN组和CBX组(n=6)。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模型,VPA组、QUIN组和CBX组在注射PILO前3 d,分别给予VPA(抗癫痫一线药物)200 mg/kg灌胃、QUIN 50 mg/kg腹腔注射、CBX 50 mg/kg腹腔注射。脑电图分析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推注水合氯醛(止痫)前后海马ripple振荡能量改变。 结果 造模前,正常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区均可见ripple振荡表达。与建模前1 d比较,注射PILO后10 min,各组ripple平均能量表达逐渐增强,模型组、VPA组和CBX组在止痫前达到最高峰,QUIN组在PILO注射后60 min达到最高峰(P<0.05)。止痫后,3个干预组ripple平均能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模型组在止痫后1 h ripple平均能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各组均持续正常水平至SE后3 d。ripple最大能量的变化趋势与平均能量类似。 结论 ripple振荡能量改变可以作为癫痫发作早期预警的定量指标;发作间期ripple振荡能量对癫痫的发作并无提示作用;缝隙连接阻断剂可下调癫痫发作期ripple振荡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