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诊断规范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之一,在中医临床诊断得不到医学界承认的今天,加强中医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中医眼科病名的规范化研究并不例外。中医眼科疾病的名称历代均未统一,自《秘传眼科龙木论^*载七十二症始,其后《银海精微》载八十症,《证治准绳》搜集整理为一百七十二症。  相似文献   

2.
中医眼科学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第七世纪初已向专科方向发展。《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及《外台秘要》均有眼科专论,《龙木论》为眼科专著。至宋代眼科已被列为独立学科。中医眼科学中眼病的名称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过程,从《龙木论》载72症,《银海精微》载80症,《证治准绳》为172症,《审视瑶函》为108症,《目经大成》为81症,发展成为现代的常见眼病149至196种,与现代眼科学所包括的眼病病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肾内科疾病中医病名考辨赵进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病名规范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中医病名科学化、规范化,则是中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因为没有明确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无从谈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疾病命名...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医眼科产生于古代社会,受历史条件及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医眼科病名存在着繁杂、笼统的问题,不利于当今临床诊断、治疗及开展国内外眼科学术交流,通过对中医眼科病名的分析,对中医眼科病名的命名方法 、所存在的问题、病名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中医眼科病名改革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病证研究原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琦 《新中医》1998,30(8):3-5
中医病证研究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病证研究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继承原则:保持中医传统诊部体系,通过学习,整理,保留沿用与现代临床相适应的部分古下名称,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否定与反思原则,对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反思,否定;规范原则:中医病证命名要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尽量规范化,病名要的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要区别病,证,症3个不同的概念,用西医指标使病证诊断客观化,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系统分析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内容及研究建议.笔者认为目前中医病名存在诸多问题,如“病”“证”“症”界定不清、中西病名混杂、病名层次混乱、病名内涵不清、缺乏统一标准等,根据存在问题,规范中医病名应从明确疾病定义、分化病名义项、规范病名分类、选定疾病正名、区分中西...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辨证诊断规范化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冠心病的中医病名及辨证分型方面的规范化研究概况 ,认为对现代常见疾病进行中医规范化诊断 ,是中医科研、教学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量化客观化将是冠心病中医诊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医病名规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慎贤  丁涛  于飞  陈苏宁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51-2252
中医病名诊断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已经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挖掘、整理、规范中医病名,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治特点等方面对中医古籍论述眩晕症作一疏理,认为对眩晕症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眩晕证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四方面综述了”症”、”证”、“病”及三者关系研究进展情况,以进一步明确“症”、“证”、“病”基本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澄清长期存在的病证同称、证症不分的理论混乱,基本理清历史上各家混乱不一的症名、证名、病名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为中医诊断学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及其概念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眼科疾病图谱》是一本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参考书、教科书和工具书,以翔实的照片诠释中医眼科疾病,全面介绍、充实中医眼病的诊断以及西医眼病的中医诊断,探讨中、西医眼病诊断的对照,成为岭南医学流派中医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彭清华  彭俊 《中医药学刊》2010,(9):1812-1813
对暴盲病名的发展沿革及其分化进行了介绍。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病,最早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抄本眼科》又称为"落气眼"。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眼科教材及专著对暴盲所包含的现代医学眼底疾病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对暴盲病名进行分化,首见于彭清华1989年发表的《中医眼科病名规范化的探讨》,分为视衣脱落暴盲、目衄暴盲、脉络阻滞暴盲、目系炎性暴盲和目系外伤暴盲5种病名;1999年出版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眼病》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目衄暴盲、络损暴盲、火郁暴盲、视衣脱落5种;200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在彭清华对暴盲分类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络损暴盲、目系暴盲和视衣脱离4种。  相似文献   

13.
对暴盲病名的发展沿革及其分化进行了介绍。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病,最早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抄本眼科》又称为"落气眼"。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眼科教材及专著对暴盲所包含的现代医学眼底疾病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对暴盲病名进行分化,首见于彭清华1989年发表的《中医眼科病名规范化的探讨》,分为视衣脱落暴盲、目衄暴盲、脉络阻滞暴盲、目系炎性暴盲和目系外伤暴盲5种病名;1999年出版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眼病》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目衄暴盲、络损暴盲、火郁暴盲、视衣脱落5种;2003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在彭清华对暴盲分类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络阻暴盲、络损暴盲、目系暴盲和视衣脱离4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古籍精华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有重要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儿科病名为例,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古籍中儿科病名存在的病、证、症混淆,一名多义,异体字、繁体字误用混用等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建立疾病的体系框架规范病名分类、辨析疾病病名内涵、确定疾病病名首选术语、确定病名上下位关系的方面入手。结果 本研究共从11部古籍文献中整理出儿科相关病名784条,规范化后确定首选术语174个。结论 研究对中医古籍中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提出了基本思路,对中医儿科的规范化诊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统一建立中医病名规范化术语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新病种的出现或发现,它的中医命名,是否符合中医术语习惯或中医疾病诊断的规律,因此,对于一个临床疾病的中医诊断命名,在中医病历书写或病案记录的规范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临床诊疗和实验中大量的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诊,中医医务人员面临病案记录或病历书写,其中的病名诊断,西医的诊断是明确的乙型肝炎,中医的病名诊断呢?笔者认为乙型肝炎之中医命名用“肝毒”的诊断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病名诊断是中医诊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已经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挖掘、整理、规范中医病名,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病名每每觉得甚是苦恼,与西医病名相比较,固然是在很多方面没有西医病名来得普及,很多人不能了解;但另一方面,中医病名自身在命名方面的很多不足也确实使得它在教学和临床中遭遇很多尴尬。以《中医外科学》(1)为例,参考目前临床使用的《中医病历规范书写手册》(2)(以下简称《手册》),我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内科病名规范化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仁杰 《陕西中医》2000,21(5):207-209
目的:为了探索中医内科病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方法:总结中医传统病名的九大分类,分析出现有病名的5种弊端。结果:提出病名规范化的模式和实质内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是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并无此称谓,因其常以黄疸、胁痛、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中医将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为“黄疸”、“胁痛”、“积聚”等病证。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有的患者缺乏上述有诊断特征的表现如何作出中医诊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以现行《中医内科学》为依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章虚谷言:“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诊脉是切诊中的主要内容,因而诊脉绝非可有可无,但由于受前代眼科著作中:“目不专重诊脉说”和现代眼科检测仪器的引进,以及四版《中医眼科学》教材中,只有诊断概要,而无眼科诊法,更无望、闻、问、切,四诊;五版《中医眼科学》教材眼科诊法中:“至于切脉多居问诊与眼部望、问诊之后,以作参考,……,相对来说,眼科的诊断舍脉从证者确实不少”。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诊脉在眼科领域内的作用似乎不很重要,即使应用也多应付,故有讨论的必要,现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