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古人对“泄”与“泻”尚有分别。如明·《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状舒缓;泻者,势似直下”。一般合称“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究其病因,或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或卒受惊恐,或脾胃虚弱者引起。余用胃苓汤加味治疗婴幼儿泄泻15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论肝旺脾虚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琼 《西部中医药》2008,21(4):32-32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一般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正如《胎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导致泄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外感和内伤2方面。《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  相似文献   

3.
泄泻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泄泻的辨证、分类方法颇多。如《黄帝内经》提出:“湿多成五泄”(歹食泄、溏泻、骛泻、濡泻、滑泻);《难经》中也有五泻(即胃泻、脾泻、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此外还有痰泄、食泄、伤酒泄、暑泄、肾泄、以及脾肾泄、气泄、忧郁泄等多种。然而笔者结合泄泻之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认为主要有以下10种,现就特点及治法略述如下。1外因所致泄泻1.1食伤泻即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泻前或泻时痛甚,泻后减轻,嗳腐酸臭,大便稀薄,色黄,有时味臭如败卵等。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方药一般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状为其主症。“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本病为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一、病因病理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  相似文献   

5.
张乐宁 《中医药导报》2012,18(4):106-107
中医之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泄泻的论述,探讨泄泻的名称及分类后发现,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根据发病脏腑、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规律,大致可分为4类. 关于泄泻的含义,<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赤水玄珠>亦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即认为泄与泻的含义是不同的.从排便量、排便的急缓以及持续时间上是有区别的,而明代的孙文胤认为泄与泻虽有所不同,但其病因病机是一致的,且常相兼出现,所以总名为泄泻.  相似文献   

7.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8.
论泄泻     
释名辨类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暧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  相似文献   

9.
泄泻考     
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嗳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有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的病证[1],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全年均可发病,夏秋两季多见。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大便少而势缓,如漏泄之状者为泄;大便多而势直无阻,如倾泻之状者为泻,近代多统称为泄泻。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如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称为泻。泄泻与现代医学中的腹泻含义相同。一、病因病机泄泻的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但病变关  相似文献   

12.
李德新从脾论治慢性腹泻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主要指大便性状的改变、次数的增多。古语云:“泄者,如水之泄者,事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可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其病往往迁延反复,日久难愈。本病多由急性泄泻延误传变而来,也有直接表现为持续便多者,或饮食不慎,或感冒受邪,或情志波动,一有诱因,泄泻遂作,一年四季皆有,但以夏秋二季为多发.  相似文献   

13.
《医方考》所载六和汤被教课书方剂学列为藿香正气散之附方。有健脾化湿,升清降浊的作用。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清浊不分,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等证。但笔者认为加减可治疗五泄,试论如下。1病因病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内经》有“濡泄”、“飧泄”、“注泄”之称。《难经》五泄之分,汉唐时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的辨证与治疗林季文凡脾胃失调,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为水样,称为泄泻。临证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而直下者为泻。引起泄泻的原因颇多,较常见的有:伤于饮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总的来说,都与胃虚湿胜有关,故历代医家有“无湿不成泻”之...  相似文献   

15.
彭艺丛 《国医论坛》1994,9(5):34-34
泄泻是一种常见病,按一般的认识多责之于四虚湿盛,故有“湿多成五泄”、“无温不成泻”之说.就其性质而言,《内经)有“漏泄”、“洞泄”、“饱泄”、“注泄”等,《难经》有“胃泄”、“成泄”、“大肠泄”、“小肠泄”、“大浪泄”等.现今教材有关泄泻的辨证施治大致分为“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牌”、“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证型.笔者认为,泄泻之病本为明波不足,“衡阳失彼”为其基本证型。吃陈管见如次。泄泻之病,无论新久,无有不伤明先液者。新病暴泻者,往往暴伤明波;久病缓泄者,阴液渐伤。《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6.
中医之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自内生而致气机不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之泄泻名方、验方.  相似文献   

17.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腹泻,临床较为常见,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汉唐时期称为“下利”,《丹台玉案·泄泻门》载:“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趋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本病又称消化不良,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好发于2岁以下幼儿,多见于春夏秋季,幼儿脾胃薄弱,无论内伤乳食,还是感受外邪,均可引起婴幼儿腹泻。推拿、食疗效果明显,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浅谈小儿泄泻的病机及治疗甘培尚甘肃省永登县中医院(730300)主题词泄泻/中医病机儿童辨证论治小儿泄泻其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2个月以上,病情较重,治疗较为棘手。祖国医学关于泄泻的述说颇多,《内经》有:“洞泻”之说,《幼科金针》云:“泄者,如水之泄...  相似文献   

20.
泄泻治疗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而言。时作时止,来势犹缓,称“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二者虽有区分,但病情性质一致,故合称泄泻。《内经》关于“濡泻”、“洞泻”、“注泻”、的记载,《难经》所述的“五泻”,汉唐医书称为“下利”,都包括了本病,宋以后,统称为“泄泻。”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腹泻病,包括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病、各种感染性腹泻、脂肪泻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