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命门"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又见于《难经》,但出现在二书中同一"命门"概念,其意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中"命门"概念的探讨,从"命"、"门"之意义;《内经》中"命门"之根据;及《难经》之"命门"突出肾为先天之本三个方面,探讨《难经》是如何将《内经》"命门"概念从"目"这一特定部位转化到"左肾、右命门"的特定功能的概念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脾胃、肾与命门学说源流与发展脾、胃、肾与命门,最早见于《内经》《难经》。如“睥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胃者,五脏六腑之  相似文献   

3.
顼祺 《山西中医》1993,9(4):2-3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篇》曰:“命门者,目也。”其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观点。由于《内经》对命门的论述甚为简略,历代医家对此均有探讨,尤以明代医家的研究日趋深化。赵献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别开蹊径,对《内经》的命门学说作了深入研究,倡立了“肾间命门说”。本文就其研究的主要成就论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论《内经》《难经》命门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道家思想及养生实践对命门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玄牝学说”肇始于春秋《老子》,而医家的命门学说则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内经》“眼目命门说”反映了道家及《内经》重视心神的思想;《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则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及《内经》、《难经》“天人同构”、“阴阳一体”的思想。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来看,《内经》“眼目命门说”与《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本意是指眼睛。从《难经》开始,命门被赋于新的含义,《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女子以系胞”。《难经》以后,命门为历代许多医家所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形成了命门学说。由于历代医家的诸多阐述,造成了对命门的不同理解。今人普遍认为命门与肾是“异名同体”,“但又不是两肾总称的概念,而应是肾脏的生理功能之一,即肾阳的作  相似文献   

6.
肾与命门的气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命门实质探析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原指“目”言.至《难经》,肯定命门是一脏器,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难经》以降,阐发命门诸家纷纷而起,就其功能看,景岳比作灶底火,献可喻为走马灯火,虞抟想象为能鼓舞龙雷的相火等,意在强调命门火的重要性.正如任应秋氏于1980年版中医高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中所概括的那样:“各家命门诸说,从名称言,有包络非包络之争;从形态言,有有形与无形之争;从部位言,有右肾与肾间之争;从功能言,有相火与非相火之争”.就目前来看,对命门的主要认识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命门属于肾,命门火即为肾阳,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一种认为肾阴肾阳合称为命门;一种认为命门为独立的脏器,远远超过  相似文献   

7.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内经》之言命门,约有三处,但均系指晴明穴位,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此与后起之“命门学说”显然有别。自《难经》创“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右肾命门论后,命门之说则大倡,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盛于明清。如有李梃的“右肾命门说”、程知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走马灯”、张景岳的“其水真火论”、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使后世医家对左肾右命门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由于命门学说对临床医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且与三焦等学说一样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命门学说新考——在两千年的争衡中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是《内经》所奠定的,命门学说给这一体系增添了新意。《内经》的“心为君主主官”,为命门“十二官之主”的学说所丰富,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近人研究命门学说的源流历史,确定学说起源于明代后期,尽管《难经》已有命门一辞,但公认学说  相似文献   

9.
“命门”这一名词,首见于《内经》,次见于《难经》,但两者的含意,在性质上有些差别,我们应加以分析,免致惑乱,以下试分别说明之。一《内经》“命门”是指目内訾睛明穴《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素·经脉  相似文献   

10.
道家思想及养生实践对命门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玄牝学说"肇始于春秋《老子》,而医家的命门学说则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内经》"眼目命门说"反映了道家及《内经》重视心神的思想;《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则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及《内经》、《难经》"天人同构"、"阴阳一体"的思想.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来看,《内经》"眼目命门说"与《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命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浅识“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此后,从难经开始,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如《三十六难》云:“肾两者,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2.
命门探源     
关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难经》《内经》命门说深受哲学界水火之争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难经》命门学说起源于“水生万物说”。两种观点均有不尽完善之处。考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述,知医家的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而道家的“玄牝学说”则肇始于春秋《老子》。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命门识     
“命门”是中医理论中特有的名词,始见于《内经》.奠基于《难经》,一直为临床所沿用。但对命门之含义,解剖、生理及其与肾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奠衷一是。今考古通今,结合临床,略述于下,与同道共研讨之。  相似文献   

14.
命门一词源于《内经》,在《难经》时期形成学说,两千年,关于命门学说一直争论不休,大体上存在着"有形与无形"之说和"右肾与两肾之间"之争。现代医家也对命门实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深刻的探讨,还有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命门学说,亦有创新和发挥之处。总之,对命门学说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命门学说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祖国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命门功用探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命门学说,则始自《难经》。在系统整理以往有关命门与命门学说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对命门及其功用作总结性论述及阐发。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由太极一气而化生先天无形之阴阳,继而再化生后天有形之阴阳,即先有命门,后有五脏;命门水火作为生命的原始物质基础和基本动力源泉,使命门不再是肾脏的附庸,而是总领五脏,统辖全身的中枢器官;命门水火(元阴元阳)不可分割,其水火之间只是互根,而无相互制约;后天有形之火为水所克,先天无形之火为水所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深入认识命门的生理病理,对于指导中医学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天壬小考     
《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丈夫二八亦天癸至。无“天壬”之说。任继学教授提男子当为“天壬”,亦有所本。考“壬”字,《说文》:“位北方也,阴极阳生”。《释名》曰:“壬,妊也。阴阳交,物怀妊,至子而萌也”。《史记·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据此则壬、妊、任三字通,为怀孕之意。然“壬”为天干之九,癸为天干之十,皆属北方水位。水为万物之母,故壬癸皆为天一之水。壬属阳水,癸为阴水,验之于人则男有天壬,女有天癸,亦合阴阳五行之理。天壬之说,首见于《白虎通·五行义》。  相似文献   

17.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18.
<正>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都有命门的记载,督脉经亦有命门穴。此后,诸家各有发挥,第一,认为命门为脏器,如《难经》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实指右肾。清程知在《医经理解》中云“所称命门者,果何脏也?曰:命门即心包经也。”认为心包络决非护心之膜,是生命的关键,故称命门。清唐宗海在《医经精义,中指出:“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曰命门,是为焦原。”又认为上、中、下三焦,“其根源实出于肾系,肾系即命门也”。  相似文献   

19.
命门之说,追溯其源,最早见于《内经》。中医学中的命门是有多种内涵的,其大体有三种。一指眼睛,如《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日也”,二指穴位名称。三指内脏命门。作为内在脏器提出者始于《难经》。其后人们将其赋予“生命之门”,是先天之气蕴藏之处,人体生化之源,生命之根本,于是命门即成为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命门既然为内脏,必然有一定的形态部位,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少争鸣,归纳之有三种:其一,左肾右命门说,如《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此以后《脉经》、《济生方》、《三因方》等的作者均宗此说。其二,两肾总号命门说,《类经》云“两肾皆属命门”。《医学正传》说:“两肾总第为命门”。  相似文献   

20.
命门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难经》为命门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难经》中命门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