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设计开发基于正常[牙合]中国人牙齿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病例的矫治。方法: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对67名正常[牙合]中国人牙齿形态和位置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开发直丝弓矫治器(Z1矫治器)。将Z1矫治器应用于临床病例的矫治,对其矫治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已应用Z1矫治器完成30例非拔牙病例与16例拔牙病例的矫治,总体矫治效果良好。结论:Z1矫治器可以应用于国人错殆病例的矫治;但前牙部位的托槽底较厚,有必要改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滑动直丝弓矫治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吉娜  徐钢梅 《口腔医学》2004,24(6):352-354
目的 研制适合中国人牙牙合特征的滑动直丝弓矫治器 ,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的牙牙合特征并参考国外同类直丝弓矫治器 ,研制出符合中国人牙牙合特征的滑动机制直丝弓矫治器 ;随机选择 13~ 17岁错牙合畸形患者 4 0例进行临床使用 ,并对矫治后的模型进行测量。结果 使用该矫治器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上颌尖牙的转矩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底板厚度尚可适当增加。结论 该矫治器可使矫治结果更符合中国人的牙牙合特征 ,个别数据尚可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中设计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的病例进行调查,观察关闭间隙后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情况。方法:选择病例41例,男10例,女31例,初诊年龄平均21岁,矫治结束时年龄平均2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对矫治前(T1)、矫治结束(T2)的拔牙间隙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减数第一磨牙矫治病例除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差别无显著性以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减数第二磨牙矫治病例除上颌第一磨牙牙轴倾斜度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一磨牙牙轴夹角无显著性差别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第一或第二磨牙拔牙间隙关闭后上颌后牙不易达到根平行,下颌后牙容易达到根平行。结论: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的矫治方法可以实现下颌拔牙间隙相邻后牙的根平行,但对于上颌拔牙间隙两侧的牙齿很难实现根平行。原因主要是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密切,对上颌后牙的牙根移动产生了阻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髁突肥大患者术后正畸治疗效果,并探讨其矫治方法。方法:髁突肥大术后转诊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5-36,平均25.5岁,上下颌安装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前后常规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髁突肥大患者手术后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及健侧后牙开[牙合],建立前牙正常覆合覆盖关系,双侧后牙I类关系或完全远中关系,后牙尖窝交错、咬合关系紧密。结论:直丝弓矫治器配合适当的后牙交互牵引能够有效的矫治髁突肥大患者术后错合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研究两种直丝弓矫治器及矫治技术对咬合关系及后牙支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40人,平均13.8岁。牙列轻度及中度拥挤,需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中度支抗设计。患者均分两组,分别使用Roth矫治器、治疗程序和MBT矫治器、治疗程序进行治疗。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模型测量。结果 滑动直丝组上磨牙较Roth直丝组多前移1.0mm,但差异无显著性。滑动直丝组下磨牙伸长量大于Roth直丝组,此差异呈显著性。滑动直丝技术及MBT托槽在关闭拔牙间隙时,对下后牙舌倾度有较好的控制能力,两组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中度支抗病例,滑动直丝技术上磨牙支抗丢失程度与传统直丝技术相差不大。滑动直丝MBT矫正器的后牙转矩适用于东方人的治疗,Roth矫正器的上下前牙转矩增大2-3°后,更适合东方人的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6.
陆苇 《口腔医学》2003,23(3):189-190
目的研究改良带翼扩弓矫治器矫治单侧后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的病例,应用改良带翼扩弓矫治器进行矫治,并对矫治前后模型测量分析。结果 1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的病例经过2.5~6.0个月的矫治,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改良带翼扩弓矫治器矫治单侧后牙反(牙合),既可保持正常(牙合)侧咬合关系良好,又可快速矫治后牙反(牙合)。  相似文献   

7.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术前术后正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利用滑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牙颌面畸形病例进行疗效分析 ,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 牙颌面畸形患者 5 1例 ,男 16例 ,女 35例 ,年龄最大者 34岁 4个月 ,最小15岁 ,平均 18岁 9个月。所有患者均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门诊 ,均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结果 患者中拔牙病例 18例 ,非拔牙病例 33例。平均术前正畸时间 13 3个月 ,术后正畸时间 10 4个月。全部疗程时间为 2 5 5个月。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预制了牙齿冠舌腭向与近远中倾斜度 ,在术前术后正畸时利用平直方弓丝即可达到对牙齿在三维方向的有效控制 ,因而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性开(牙合)病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后牙、(牙合)、颅面部垂直向关系的改变.方法:选择开(牙合)范围波及至第二前磨牙或第一磨牙的中、重度骨性开(牙合)患者14例(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15.2±1.6)岁,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牙、(牙合)、颅面部垂直向关系的变化.结果:骨性开(牙合)患者经下颌第一磨牙减数治疗后SN-MP角和SN-OP角分别减小(3.83±1.12)°、(6.30±2.54)°;UI-PP距和U-MP距分别增加(1.63±0.52)mm、(4.05±1.74)mm;覆(牙合)(OB)增加(5.65±1.84)mm,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开(牙合)病例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消除阻碍下颌向前上旋转的胎接触点,从而使下颌发生逆时针旋转,促进开(牙合)的矫治.矫治中上下颌切牙显著伸长,这对于上下前牙齿槽高度发育不足的病例是有利的.但面对上下前牙齿槽高度发育正常的开(牙合)病例,在矫治设计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上下颌切牙的过度伸长,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错耠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对支抗的不同需求,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需减数治疗病例2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后,常规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5例均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尖牙和磨牙中性关系,患者侧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模式可消耗下颌支抗,保护上颌支抗,更好地维护了磨牙的中性关系,使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1.
正常(牙合)人牙(牙合)特点在固定矫治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比较恒牙列正常中国人与 白种人的牙冠突距、冠角、牙冠转矩及磨牙补偿角的差异,以及测量正常中国人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 龈向轮廓形态和牙弓形态。结果 正常的特征、牙弓形态以及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和龈向轮廓形 态,在中国人与白种人间存在人种差异。结论 使用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弓丝弯制中 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有必要设计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牙特点在固定矫治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比较恒牙列正常中国人与白种人的牙冠突距、冠角、牙冠转矩及磨牙补偿角的差异,以及测量正常中国人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龈向轮廓形态和牙弓形态。结果 正常的特征、牙弓形态以及牙冠唇颊面中心区的近远中向和龈向轮廓形态,在中国人与白种人间存在人种差异。结论 使用方丝弓、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中国错畸形患者时,弓丝弯制中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有必要设计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上海某高校90例汉族年轻成人正常牙形态进行三维测量,为开发适合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从上海某高校9000名大一新生中筛选出90名18~24岁正常汉族年轻成人,收集全口硅橡胶牙列印模,进行三维扫描,获得数字化牙列模型,用Smartee Ortho(A)三维测量软件测量,获得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测量结果均值。结果: 测量获得年轻成人正常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均值。关于牙冠轴倾度,除上颌第二磨牙外,其余牙的牙冠均向近中倾斜,上、下前牙轴倾度普遍小于欧美人。关于牙冠转矩,上、下前牙转矩均大于欧美人,尤其是上、下尖牙更为唇倾;上、下后牙转矩小于欧美人,更舌向倾斜。关于牙冠凸距,上中、侧切牙间冠凸距差值小于欧美人,下颌尖牙与侧切牙、下颌第一与第二前磨牙间牙冠凸距大于欧美人。结论: 中国人正常牙冠轴倾度、转矩角、唇(颊)侧冠凸距指标与欧美人存在差异,有必要开发符合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直丝弓矫治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正常(牙合)牙齿舌侧形态和位置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测量正常He牙齿舌侧面各项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为舌侧正畸托槽的国产化、改良设计与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应用YM-2115型三维测量仪,对普查所得的50副正常He模型的牙齿舌侧面进行定点测量,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得出正常He牙齿舌侧的转矩角、轴倾角、磨牙补偿角、冠凸距4项指标的参考值。结论 ①中国人牙齿舌侧面的各项指标与国外数据相比,有很多差异;②正常He牙齿舌侧面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很大,舌侧托槽的正确安放依赖于精确的技工室程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索正畸治疗中上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三维位置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资料完整的病例28例(减数组、非减数组各14例).点激光扫描获得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用腭皱重叠方法重叠矫治前后的上颌数字化模型,用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将矫治后牙齿的临床冠面轴转移至矫治前同名牙上,以矫治后上颌(牙合)平面为共同参考面,分别测量减数和非减数组矫治前后上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轴倾和转矩的变化.结果 非减数组矫治后第二前磨牙轴倾减小1.5°,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冠颊向转矩分别增加5.1°和4.2°,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数组矫治后上颌尖牙冠舌向转矩增加3.8°,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可将矫治前后的数字化牙颌模型置于同一坐标系中测量矫治前后牙齿轴倾和转矩的变化.非减数矫治具有后倾上颌第二前磨牙,颊倾上颌前磨牙的作用;而减数矫治具有舌倾上颌尖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结合上颌微螺钉支抗配合III类颌间牵引非拔牙矫治单纯前牙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单纯前牙拥挤病例,应用片段弓技术,上颌颧下嵴微螺钉支抗配合III类牵引拉后牙段向远中,待间隙足够时排齐前牙,对矫治前后的模型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U1/SN、U1/NA、L1/NB和IMPA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后牙片段弓结合上颌微螺钉支抗可以在保持前牙唇倾度不变甚至轻度内收的情况下排齐拥挤的牙列。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 in adults of Class I malocclusion cases who had all their first premolars extracted as the sole treatment of space deficiency in the mixed or early permanent dentition. The mean age at premolar removal was 10 1/2 years. Forty-two out of 44 cases were re-examined at a mean age of 30 years and 4 months. Observations of dental occlusion and oral health were compared to observations of control samples. The average malocclusion in the adults, as judged by a score method, was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for an appliance-treated sample. Marked spontaneous arch alignment and residual space closure with age was seen in most cases. Despite earlier tooth removal, on average crowding developed to about the same degree as that of an non-extraction normal occlusion sample. No detrimental effects were seen with regard to overjet or overbite. Neither did the figures for lower incisor position at the follow-up examination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normal occlusion sample. Although tipping of adjacent teeth towards the extraction site was frequent, especially in the mandible, no effect on marginal bone height was evident as judged by comparison with a non-extraction control sample. The results reveal a significant capacity for spontaneous improvements with age in dental arch morphology and relationship in extraction cases, provided that specific features have been looked for in case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8.
中重度牙列拥挤的非拔牙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重度牙列拥挤非拔牙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面型较好、牙列拥挤度在5~10mm的病例14例,进行方丝弓或直丝弓非拔牙矫治,非拔牙矫治的方法包括推磨牙向远中、扩大牙弓、唇向开展前牙和邻面去釉。术前术后均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非拔牙矫治的14例中重度拥挤患者经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均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正常,面型良好。结论:中重度牙列拥挤非拔牙矫治是可能的,应行综合分析决定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