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免疫、感染、情绪应激等因素有关.大部分银屑病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应激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应激也通过可能的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加重银屑病.情绪应激与银屑病的相关已得到广泛关注,了解情绪应激,包括抑郁症、焦虑、生活事件或工作压力和睡眠问题等与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心理应激因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皮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参与对银屑病的神经免疫调节。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的探究对心理应激诱导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阐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6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以来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银屑病的起病和病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精神神经免疫学的发展 ,尤其是对神经肽和感觉神经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使人们对精神神经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和转归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 性格、情绪与银屑病的关系社会心理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人将银屑病视为一种情绪与身体素质因素协同作用的疾病。社会心理因素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遭遇到的引起应激或精神紧张的躯体或心理刺激事件。人格特征决定着个体对不同事件…  相似文献   

4.
神经免疫调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为银屑病等精神免疫类疾病带来新的研究思路。精神心理因素可诱发、加重银屑病,并影响其缓解及治愈,心理治疗和精神类药物对银屑病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发现,紧张焦虑及应激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分泌增加,通过灰质后角中间神经元与外周感觉神经连接,导致皮肤感觉神经纤维分泌的神经递质增加,而切断周围神经,银屑病相关免疫细胞功能恢复正常、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皮损症状随之改善,因此神经-免疫系统间的作用在银屑病的发病环节中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银屑病发病中神经免疫调节的深入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以及伤害感受器等,可与免疫细胞等相互作用,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围绕神经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因心理压力而使病情恶化,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心理压力能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皮肤感觉神经,导致内分泌激素和神经介质释放.多种激素和神经介质能活化肥大细胞产生和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银屑病患者中,一些激素、神经肽、感觉神经纤维和肥大细胞在表达水平和数量上增高.心理压力影响银屑病病情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应激介质通过肥大细胞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阿片肽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它几乎作用于所有的免疫活性细胞 ,对不同亚类的细胞作用不尽相同 ,它们的释放受应激的影响 ,而应激影响免疫反应 ,提示阿片肽可能是应激引起免疫调节的介质。目前普遍认为免疫系统失常是银屑病的重要发病环节 ,情绪应激可引发和加重银屑病。最近一些研究资料表明 ,阿片肽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斑秃是一种毛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中精神应激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作为大脑-皮肤之间的神经免疫内分泌联系的神经肽类的研究:外部应激因素可通过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生长因子、肥大细胞、巨噬细胞、γ8T细胞组成相互作用的网络,这些物质组成"脑-毛囊轴",毛囊对这些应激介质高度敏感,应激正是通过这个途径影响毛发生长;二是对皮肤作为外周类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单位的研究:皮肤具有自己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皮肤及其附属器也能产生同样的系统性应激反应所需要的介质,人类皮肤也可表达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相似文献   

8.
皮肤病、精神因素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某些皮肤病可以由精神因素诱发或加重。已知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精细调节能保证机体行使正常的免疫功能 ,一旦调节紊乱则促使疾病发生。大量临床资料提示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皮肤病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失调 ,推测精神因素可能通过神经 -内分泌 -免疫途径而诱导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精神因素、某些皮肤病及可能存在的神经 -内分泌 -免疫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是常见的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常见共病有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焦虑、抑郁等。近年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心理应激对银屑病具有重要影响,其可能的实现途径“肠-脑-皮轴”成为研究热点,为银屑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本文综述肠-脑-皮轴与银屑病之间联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随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概念的建立和发展,皮肤和血浆中某些神经肽与银屑病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也日益注意到精神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与转归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为进一步认识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竹黄颗粒剂Ⅱ号具有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的功能,临床用干银屑病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约有95%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皮肤损害,包括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或出现放疗相关的皮肤病如皮肤纤维化、硬斑病、硬化性脂膜炎、大疱性皮肤病、嗜酸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疹、硬化萎缩性苔藓、血管肉瘤、非典型性血管病变、放射记忆性皮炎等。此类皮肤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本文将对放疗引起的常见和少见皮肤病作一简要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放疗相关皮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组以固有免疫失衡、周期性发热以及反复炎症发作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自身炎症性疾病中常见的皮疹表现有痤疮、坏疽性脓皮病、丹毒、荨麻疹、鱼鳞病、脓疱病等,而血管炎少见。本文对可伴有血管炎表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做一简要概述。其中,家族性地中海热主要以过敏性紫癜和结节性多动脉炎两种中等及小血管炎为主,Blau综合征以大血管炎更常见,腺苷脱氨酶2缺陷患者也可伴有中等大小及小动脉受累,临床上需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相鉴别,干扰素刺激基因突变相关的婴幼儿血管病以皮肤小血管炎及血管病为主。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和厚朴酚对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活化的影响和抗瘙痒作用。方法 用4 ~ 6周龄健康雄性ICR小鼠分别建立组胺诱导和乙醚/丙酮/水(AEW)诱导的瘙痒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3种剂量和厚朴酚组(50、25和12.5 mg/kg)、溶媒组及氯苯那敏组(仅在组胺诱导实验中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灌胃,溶媒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氯苯那敏组给予氯苯那敏灌胃,和厚朴酚组用不同浓度和厚朴酚灌胃。在组胺模型实验中,给予小鼠灌胃24 h后注射组胺;在AEW模型实验中,先用乙醚/丙酮/水处理小鼠4 d后再予不同药物灌胃。通过计数30 min内动物的搔抓次数评价各处理的抗瘙痒作用。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DRG)细胞,将其分成6组,即辣椒素或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诱导的模型组、辣椒平(500 μmol/L)或HSC030031(10 μmol/L)组、溶媒组、3种浓度(7.81、15.63、31.25 mg/L)和厚朴酚组:辣椒素或AITC诱导的模型组预先用Hanks平衡盐溶液孵育,辣椒平或HSC030031组、溶媒组、和厚朴酚组分别预先加入辣椒平或HSC030031、二甲基亚砜、不同浓度的和厚朴酚孵育,用Ca2+荧光成像技术观察辣椒素或AITC诱导后Ca2+细胞内流的变化。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结果 组胺诱导小鼠瘙痒模型经50 mg/kg和25 mg/kg和厚朴酚处理后,搔抓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21.88和21.14比 63.70,t值分别为3.48、3.49,P值均为0.003),12.5 mg/kg和厚朴酚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01,P = 0.062)。AEW诱导的小鼠瘙痒模型经50 mg/kg和厚朴酚处理后搔抓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61.4比101.17,t = 0.45,P = 0.009),但25 mg/kg和12.5 mg/kg和厚朴酚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1.25 mg/L和厚朴酚处理组与辣椒素或AITC诱导的模型组相比,DRG细胞内Ca2+荧光信号的升高受到显著抑制:辣椒素模型组第45秒时相对荧光强度变化率(△F/F0)为1.11,而31.25 mg/L和厚朴酚处理组为-0.11;AITC模型组第45秒时△F/F0为0.56,而31.25 mg/L和厚朴酚组为0.00。结论 和厚朴酚对组胺因素与非组胺因素诱导的瘙痒动物模型均具有瘙痒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DRG细胞TRPV1和TRPA1通道活化后Ca2+细胞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荧光沉积情况,比较不同表皮下水疱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BP患者血清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到荧光物质沿基底膜带线性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可见BP患者荧光线性沉积于表皮侧,EBA和P200类天疱疮线性沉积于真皮侧。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2%、60.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2,P < 0.05),特异性分别为98.0%、10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以盐裂皮肤为底物时诊断的敏感性高于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χ2值分别为8.0、16.7,均P < 0.05)。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优于以猴食管和正常人皮肤为底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最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随着技术发展,医疗行业正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新纪元。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疗过程,减轻医生的数据分析压力。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图像识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智能诊疗、预测预后等方面,其准确性可接近人类专家水平。其中,图像识别的研究最多,包括皮肤图像识别。在非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研究较少。未来,人工智能可提高诊疗效率,使医患双方共同获益。  相似文献   

17.
【摘要】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炎症反应有关。仅有皮肤受累者称为皮肤Rosai?Dorfman病。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大量组织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在组织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吞噬的完整淋巴细胞,称为伸入运动。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阳性表达CD68和S100,不表达CD1a。CRDD的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部分患者皮疹可自行消退,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皮肤微生物群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形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痤疮是一种微生物感染相关的常见皮肤病。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属及马拉色菌属等是目前发现与痤疮发病最密切相关的3种微生物。本文综述上述3种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不同型别细菌或真菌致病能力、与痤疮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以期为制定痤疮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文摘要:报道一例9岁患儿,初发皮损表现为白色和紫癜样斑片和斑块,经病理证实为蕈样肉芽肿,经窄谱中波紫外线B和干扰素治疗,皮损逐渐缓解。  相似文献   

20.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疾病有关,尤其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而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众多相似之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也被证实与银屑病有关。本文就银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可能关联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