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国外地震灾区紧急医疗救援实施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外的三次紧急医疗救援实践,探讨开展国际紧急医疗救援的策略.方法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地震灾区和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区,先后三次参加了紧急救援,医疗救援是救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影响紧急医疗救援各种因素的分析,总结开展国际紧急医疗救援的合理对策.结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国外的三次紧急医疗救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论 在国外地震灾区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影响救援成功的因素很多,完善预案的制定、灾区情报的搜集、队员自身的保护、防救并重的思想等,是紧急医疗救援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启动一级救灾响应预案,利用自身组织的国际性、社会性、专业性、灵活性的优势,向国内外发出紧急救助呼吁,派出紧急救援队开展医疗救援和心理救援,接待并安排境外医疗救援队和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援助的ERU应急队参与救援。引进国际联合会救灾装备,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总会和各级红十字会先后共派出107批紧急救援队,37批心理救援队,为灾区近23万群众提供了紧急医疗救援服务。总结此次地震救援经验教训:救援队伍的派遣及灾害现场的协调;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调配机制;灾区医疗需求的评估问题等方面拯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北京),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连续36个小时开展救援演练状态下接受了联合固国际救援队分级测评专家组的分级测评。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救援组织(INSARAG)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IEC),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的认证。  相似文献   

4.
地震常造成环境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紧急医学救援是十分复杂的,而救援组织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取得最佳的救援效果尤其重要。芦山地震发生后,武警后勤学院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灾区。他们采用三级医学救援模式在山区地震灾区展开医学救援。一级救治点设在行政村居住点、乡镇或县城驻地,以流动医疗队形式在地震早期开展医疗巡诊,稳定生命体征,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为后期救治赢得时机。以地区或市级医院为二级救治点,以当地指定的大型省级三甲医院作为三级救治点,开展疾病后期的专科和康复治疗。本研究描述了武警后勤学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芦山地震的经历,并评价了山区地震灾区三级医学救援模式的应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采取的三级医学救治模式用于山区地震灾区的医学救援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我国唯一一支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紧急救援的专业队伍。能在接到命令后1个小时内迅速集结,数小时内赶往世界各地灾区救援。自2001年成立以来,先后7批次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执行国际救援任务;5批次赴新疆、云南、青海及四川汶川进行国内救援行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救援队医疗队员中护理人员从无到有,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大量伤亡和财产损失,应国家卫计委通知要求武警总医院中国卫生紧急医学救援队赴雅安执行医学救援任务,定点医院院内急救、灾区巡诊相结合,成功完成各项救援任务。本文回顾总结以此次救援行动的工作经验,对中国卫生紧急医学救援队救援模式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建立规范有效的救援模式和救援规范提供借鉴。作为国家级专业救援队伍应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与各级救援队相互配合;进一步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合理调度各级救援力量;进行教学培训、提高灾区基础医疗机构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救援的进程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中国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中国的急救、灾害医学专家于1985年参加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的活动,多次参加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大会。2001年成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同年成立“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为“中国国际救援队”)。2003年成立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2006年《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创刊。2007年武警医学院建立中国第一个急救医学本科专业。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9年确定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大批专家、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长期从事医学救援工作。北京急救中心建立起一支装备齐全、精壮强干的应急救援队伍。2003年至今,中国国际救援队参加了7次国外大型地震灾害的救援活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许多急救人员投入救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发生后10h,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一行187人,包括22名医务人员,奔赴到四川灾区,开展现场急救、医疗巡诊、卫生防疫、心理疏导、队内医疗保障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救援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决策、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科学施救是医疗救援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阿坝州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地震紧急医疗救援预案。随即派出以外科医生为主的19人医疗救援队,奔赴汶川县城灾区迅速展开救援,是第一支到达震中的医疗救援队伍。医疗救援队的经验表明:必须建立医疗救援指挥部,以协调各队的医疗工作;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第一个要求是身体好,其次要业务过硬。地震初期的患者以外伤患者为主,半个月后,工作重点移到内科医务人员身上。后勤保障在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院外和院内急救工作必须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4日7点59分在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截至4月25日17时,地震造成2220人死亡,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玉树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11.
2010年4月14日7点59分在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截至4月25日17时,地震造成2220人死亡,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玉树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12.
军队医务人员要经常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5·12”汶川地震,武警总医院派出三支医疗救援队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医疗队执行震后搜救、现场救护、医疗巡诊、伤员后送、灾后心理疏导等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半小时,笔者带领卫勤组随四川武警总队紧急救援队紧急开赴汶川灾区实施救援,并在古尔沟受阻后徒步开赴汶川,组织、参与了徒步开赴汶川沿途的医疗救援及卫勤保障工作。在此期间,由于救援队员准备不足,对灾区气候不适应,加之灾区环境恶劣,生活设施损毁严重,罹患各种伤病。现将关于开赴途中及紧急救援中队员自身防护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该队医疗分队主要由武警部队医院医务人员组成.十年来,医疗分队先后完成了8次(11批次)的国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和7次(8批次)国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挽救了大批受灾人员的生命,履行了医疗救援队肩负的使命.十年来,这支钢铁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进入到国际强队的行列.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28日,中国政府应巴基斯坦政府要求向巴灾区派出了第二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此次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首次以流动医院的形式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手术室也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共开展各类手术1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为今后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的救援行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害发生时,往往会使灾区公共卫生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而重大灾害后卫生防疫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一旦发生疫情,将会对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且难以控制。总参某部防疫队参加了汶川、玉树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晨(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迅速组派中国国际救援队奔赴地震灾区救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是一支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灾害救援的国家级专业化救援队伍,曾多次出国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护理工作是灾难救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拓宽了医疗救治的范围,从而巩固和提高了灾区医疗工作在整个救援工作中的地位,笔者作为手术室护士参加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巴拉考特(Balakot)及2006年6月印尼日惹地震救援行动,开展移动医院n,模式的医疗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以大救援观引领中国国际救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中国国际救援队抽组40名队员赴印度尼西亚参加地震救援,武警总医院20人参加并承担医疗救援任务,2006年5月29日飞赴灾区,2006年6月16日安全返京,历时19 d.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晨(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迅速组派中国国际救援队奔赴地震灾区救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