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在兔腰椎横突间融合中的诱导成骨作用。方法骨骼成熟的中国白兔24只,行双侧腰5~6椎体横突间植骨融合。实验组除植入髂骨外,取2ml自体骨髓植入融合区。不同时期处死动物,脊柱标本应用组织学方法分析。结果各时期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切片中均可见到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成骨方式,实验组标本中膜内成骨明显占优势,对照组则以软骨成骨为主,此组切片中可见到更多的纤维组织。结论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中,自体骨髓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骨移植添加物,可在应用有限自体髂骨植骨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在兔腰椎横突间融合中的诱导成骨作用.方法 骨骼成熟的中国白兔24只,行双侧腰5~6椎体横突间植骨融合.试验组除植入髂骨外,取2 ml自体骨髓植入融合区.不同时期处死动物,8、12周的脊柱标本通过摄正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骨块生长情况.结果 X线片测定融合率显示:实验组12只动物中,8只获得牢固融合(66.6%);对照组8只动物中3只获得牢固融合(37.5%).结论 兔腰椎横突间融合模型中,自体骨髓是一种有效的骨移植添加物,可在应用有限自体髂骨植骨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体外培养的生物特性。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的作用下,进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体外培养细胞呈现梭形、多角形外观,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CD29抗原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分化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茜素红染色有橘红色磷酸盐胞外基质沉积。结论:建立稳定可靠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BM-MSCs方法,分离出的BM-MSCs具有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可用于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01-2006年66例脊柱内固定术及滑脱复位术中应用椎体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3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4%,横突间植骨融合率86%。结论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避免神经根牵拉损伤,减少根动脉及椎外静脉丛的损伤,获得了较好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5.
6.
合成成骨生长肽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促成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合成成骨生长肽(sOGP)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BMscs进行体外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sOGP,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3种主要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LP、Ⅰ型胶原的表达及钙质的沉积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OGP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能促进各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OGP在10^-9mol/L浓度组促成骨的作用最强。结论sOGP能促进入BMSCs向成骨方向转化。这种促成骨能力与其浓度密切相关,以10^-9mol/L浓度促成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将9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A组(椎间植骨组157例和B组(横突间植骨组)39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两组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的融合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融合率明显高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20%β-磷酸三钙(β-TCP)/消旋聚乳酸(PDLLA)复合物的生物学性能.方法 采用浇铸盐析技术制备三维多孔20%rhBMP-2/β-TCP/PDLLA.选择4个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A、B两组各2只,根据Boden介绍的方法制作L4-5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A组植入rhBMP-2/20%β-TCP/PDLLA复合物,组植入自体髂骨块.动物按术后处死时间(3周、6周、12周)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观察新骨形成、人工骨降解情况.结果 复合人工骨与自体髂骨移植均能达到良好的脊柱融合,A、B两组横突融合率分别为87%、75%,人工骨移植区无炎性反应,而且在新骨形成、改塑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结论 20%β-TCP/PDLLA显示良好组织相容性,其结构、降解产生微环境均有利于rhBMP-2发挥作用,具有较强诱骨活性及良好的骨性融合能力,是很有希望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其融合力强于自体髂骨移植.  相似文献   

9.
牡荆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BoneCeramic和Bio-Oss骨粉对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BMSCs)的增殖、黏附和体外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DBMSCs并进行成骨、成脂分化鉴定;CCK-8检测BoneCeramic和Bio-Oss两种骨粉浸提原液对DBMSCs活力的影响;SEM观察细胞在骨粉表面的黏附情况;ALP定量检测细胞在骨粉表面的成骨分化能力,RT-PCR检测OPN、OCN、RUNX-2和ALP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从狗骨髓中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CCK-8结果显示两种骨粉浸提液均对DBMSCs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SEM结果显示,与Bio-Oss相比,DBMSCs在BoneCeramic的表面分布更广;ALP定量检测显示DBMSCs在BoneCeramic表面比Bio-Oss更有利于其成骨分化,同时使OPN、OCN、RUNX-2和ALP基因的表达升高。结论体外研究表明,Bio-Oss和BoneCeramic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Bio-Oss骨粉相比,BoneCeramic更加有利于DBMS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1.
刘长铁  袁旭娟  马勇 《江西医药》2011,46(3):217-219
目的探讨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空心椎的效果。方法将1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查组;在同一兔中在L1-L7中随机各取3个椎体建立空心椎模型,分别植入CPC/MSCs复合材料为实验组、单纯CPC为阳性对照组、模型内不加任何物质为阴性对照组。观察术后8周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生物力学测定各实验椎体、正常椎体对照组和未实验空心椎模型组的压缩强度值和刚度值。结果(1)术后8周组织学所见为实验组炎症细胞浸润少,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活跃到膜内化骨形成新骨明显,与周围骨结合良好,CPC逐渐吸收降解;阳性对照组炎症细胞浸润少,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到膜内化骨形成新骨样组织,与周围骨结合欠佳,CPC降解吸收慢;阴性对照组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到纤维结缔组织修复、血肿机化,及部分新生类骨质生成,血供丰富。(2)正常椎体对照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平均强度和刚度比较P〈0.01,而正常椎体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P〉0.05;阳性对照组与正常椎体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CPC/自体MSCs复合后有持久的骨诱导作用,加速骨的生长并能协同加快CPC的降解,使其与新骨形成后的生物力学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4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诱导作用。方法 用4种提取物分别对bMSCs进行诱导培养。14 d后,用qPCR测定I型胶原α1和碱性磷酸酶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骨钙素、骨桥蛋白的水平。21 d后,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各处理组检测出的成骨分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某些浓度下差异显著。其中,XD02的诱导效果最好,且细胞毒性最小。结论 4种美洲大蠊提取物均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美洲大蠊提取物有望成为干预骨质疏松的营养添加剂或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CPC-PCL-PRP组织工程骨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年龄2~4周的SPF级SD大鼠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新型CPC-PCL-PRP组织工程骨与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并进行成骨诱导,于诱导进行1周、2周、3周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并采用细胞计数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椎间混合植骨对微创腰椎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混合骨植骨治疗,对照组采用自体骨植骨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相似文献   

15.
李畅  范荣  李东波  周威  黄玉娥 《河北医药》2023,(19):2916-2919+292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BMMSC-Exos)对骨折大鼠的成骨作用及促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提取与鉴定;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制备大鼠骨折模型,分组为对照组(control)、没有外泌体的培养基组(CM-Exo)和外泌体组(Exo组);mirco-CT检测3组大鼠愈伤组织体积(CV)、骨体积(BV)与总体积(TV)的比值;HE染色检测3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3组大鼠BMP2、Smad1和RUNX2蛋白的表达。结果 BMMSCs具有梭形形状并显示出涡旋分布,第3代BMMSCs经诱导分化后存在许多钙化结节和大量的脂质滴,流式细胞术表明CD29、CD90在BMMSCs中高表达,但CD45和CD117在BMMSCs不表达,并且其表型在传代中始终保持不变;BMMSC-Exos是球形的,直径50~150 nm,且表达CD81和CD63;在股骨骨折大鼠模型中,BMMSC-Exos明显增强了愈伤组织体积(P<0.05)和BV/TV(P<0.01);BMMSC-Exos也明显增强了BMP2、Smad1和RU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增殖,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为骨、软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抽取兔髂骨及胫骨的骨髓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塑料板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出MSC,并增殖。对第二代MSC进行成骨矿化诱导,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矿化情况。并对第二代MSC进行诱软骨特定培养液诱导,对诱导细胞进行甲苯胺蓝染色,测定诱导后的软骨细胞表型。结果:MSC为梭型的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增殖能力强。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MSC具有成骨能力,诱导后ALP活性明显提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沉积。在成软骨诱导剂作用下,可见细胞由成纤维样的梭形变为椭圆形及肾形,并分泌基质,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分化特点。结论: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兔骨髓MSC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可用于组织工程骨和软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骨诱导成骨材料(脱钙人牙基质)在骨修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总结。方法取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骨一科自2010年以来收治的骨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内固定结合脱钙人牙基质(DTM)进行骨修复治疗;对照组采取髂骨植骨治疗。通过监测所有患者术后一周的血磷、血钙和网织红细胞的水平变化来评定手术对内环境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患者术后2年内随访,统计骨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磷、血钙和网织红细胞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加稳定,提示骨诱导成骨材料在骨修复治疗的稳定性很好;且实验组在6个月内统计骨愈合47例,愈合率达到78.3%,对照组6个月内骨愈合32例,愈合率为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M在骨修复治疗中对血磷、血钙和网织红细胞的水平更稳定,且患者愈合情况理想,总体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小檗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以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等离子体直读光谱仪检测钙沉积,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含量,茜素红法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结果小檗碱在1×10-9~1×10-5mol.L-1浓度范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小檗碱浓度为1×10-7和1×10-6mol.L-1培养3~7d能明显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小檗碱在1×10-7~1×10-5mol.L-1浓度范围培养22d能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钙素合成和分泌。小檗碱在浓度为1×10-6和1×10-5mol.L-1培养28d时钙盐沉积量和钙化结节形成增加。结论小檗碱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强骨钙化。这可能为其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洪鹏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246-247
目的 研究低剂量X线照射对离体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由大鼠骨髓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别以0 Gy、25 mGy、50 mGy、75 mGy、100 mGy、1000 mGy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后,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以RT-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OPG、COL-1、BGP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结果显示OPG、COL-1、BGP经低剂量X线照射后表达量均有明显增高,以以75 mGy与100 mGy组最为明显(P<0.05),而1000 mGy高剂量照射则会抑制相关成骨基因的表达.结论 低剂量X线照射可增强BMSCs的分化能力,照射后BMSCs成骨潜能明显增强,而高剂量照射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的作用。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注射干细胞培养液组(对照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组)。抽取自体骨髓行干细胞体外培养,移植到兔缺血后肢,以ECT检测其血流变化。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移植到兔缺血后肢,ECT检测显示在2周后移植组兔后肢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兔缺血后肢血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