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散磁共振成像观察实验性脑梗死ADC值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用弥散磁共振成像观察实验性脑梗死灶水表面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 用 60只SD大鼠行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 (RHRSP)模型 ,在术后 1 0周按Longa’s方法改良行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术。分别在闭塞 1 2h内的不同时间点及再灌注 48h后行T2加权成像 (T2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完成检查后将大鼠处死行TTC染色 ,比较在闭塞不同的时间点上在两次T2WI和DWI上病灶的演变和ADC值的改变。结果 缺血中心区的ADC值为 ( 0 45± 0 0 1 )× 1 0 - 5cm2 /s,半暗带为 ( 0 5 6± 0 0 2 )× 1 0 - 5cm2 /s,对侧平均值为 ( 0 66± 0 0 2 )× 1 0 - 5cm2 /s,相邻正常信号组织平均值为 ( 0 65± 0 0 3)× 1 0 - 5cm2 /s,经方差分析表明 ,前三者相互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 ,而后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再灌注 48h后 ,在 3h内复流各组梗死灶的平均ADC值为 ( 0 65± 0 0 2 )× 1 0 - 5cm2 /s ,与相邻正常信号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而在 6h后复流各组的平均ADC值为 ( 0 70± 0 0 3)× 1 0 - 5cm2 /s,与相邻正常信号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实验性MCAO 1 2h内缺血或梗死灶的ADC值降低 ,而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发生后影像学诊断的最佳流程。方法:67例发病1~72h的急性卒中患者在CT检查后行T1加权成像(T1 WI)、T2加权成像(T2 W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结果:28例急性脑出血的出血病灶在GRE-T2^*WI上全部清楚显影。16例TIA患者T1 WI、T2 WI和GRE-T2^*WI以及DWI均正常,9例PWI检查灌注降低,7例正常。23例脑梗死患者中,7例发病6h内者GRE-T2^*WI均正常,6例PWI〉DWI,1例PWI=DWI;16例发病6~72h内的患者GRE-T2^*WI呈高信号,DWI均可见与体征相对应的高信号病灶,14例PWI=DWI,2例PWI正常。本组14例患者GRE-T2^*WI像上在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和皮质下发现有1~18个微出血。结论:急性卒中后通过T1 WI、T2 WI、GRE-T2^*WI、DWI和PWI检查流程可在较短时间内一站式鉴别脑出血、梗死和TIA患者,确定缺血半暗带,帮助溶栓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脑功能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脑功能成像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在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发病2~72h的脑梗死患者行MR常规及DWI、PWI检查,并将检测的结果分型。结果PWI>DWI 48例,有半暗带存在,降纤效果最佳;PWI=DWI 12例,不宜降纤治疗;PWI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发病时间在1~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缺血半暗带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比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在27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5例患者病灶区ADC值明显下降;21例患者PWI>DWI,其病灶中心rADC值与IP区相比显著下降。结论ADC图可以反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测量脑梗死病灶中心区和边缘区rADC值可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IP存在的范围和时间规律。方法:对72例发病时间在1~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IP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和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26例发病时间〈6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1例,30例发病时间在6~24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例;PWI〉DWI者病灶中心ADC值与IP区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IP区ADC值与其对侧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和PWI结合能灵敏的判断IP的存在,IP存在的时间窗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灌注及弥散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估磁共振 (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灌注加权成像 (PWI)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导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4例急性 (≤ 6h)缺血性卒中患者行DWI、PWI扫描 ,DWI及PWI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 ,根据半暗带是否存在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溶栓治疗。结果 脑梗死患者 33例 ,其中 2 3例 (52 3 % )有明显半暗带存在 (PWI >DWI) ;1 0例 (2 2 7% )无明显半暗带 (PWI=DWI)。临床表现为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者 1 1例 (2 5 0 % )。结论 PWI及DWI对照研究有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临床表现结合DWI有助于除外TIA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传统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比,探讨MRI多层并采扩散峰度成像(multi-band EPI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m-DKI)界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在发病3~8 h进行MR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经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判定不存在缺血半暗带,没有接受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基线扫描时加入传统DWI以及m-DKI序列,并在患者发病亚急性期([7±1)d]复查MRI扫描,利用Mricron软件分别对基线MRI检查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图以及复查MRI T_1加权成像(T_1 weighted imaging,T_1WI)责任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分别计算ADC图、MK图与T_1WI责任病灶体积的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19例患者,1例患者DWI显示缺血病灶,但MK图及复查MRI均未见责任病灶;1例患者病灶位于基底节区附近,影响MK图责任病灶观察及测量。余17例患者MK图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与亚急性期T_1WI责任病灶体积的差值为(0.25±0.37),而ADC图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与亚急性期T_1WI体积的差值为(0.73±0.72)(t=3.968,P=0.001)。MK图责任病灶的体积更接近T_1WI的体积。结论与传统DWI相比,基线m-DKI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更接近复查T_1WI的体积,对最终梗死核心的界定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潜在价值。 方法 选择发病9 h内完成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9例。应用自制软件进行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异常区域的体积测量。缺血半暗带以PWI/DWI错配表示。同时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以DWI图像计算得到的ADC图作为输入数据,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以下简称为ADC方法),然后比较这两种方法在判断缺血半暗带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入选的49例患者中,存在PWI/DWI错配者为43例,符合ADC方法判断缺血半暗带标准者有41例。这两种方法在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的结果中有41例相符,对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方法判断缺血半暗带的敏感度为88.4%、特异度为50.0%。 结论 由于不需做PWI检查,ADC方法对确定缺血半暗带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有可能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脑部灌注加权成像(PWI)及脑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的受试对象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脑梗死发生时间分成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观察PWI和DWI表现,以表观弥散系数(ADC)为DWI的检测评价指标,以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为PWI的检测评价指标,并比较不同时期脑梗死的PWI和DWI表现。结果 随着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的延长,T2WI显示信号随之增高,DWI信号随之降低,ADC信号随之增高。随着梗死时间延长,梗死区ADC值随之增加,健侧对应区随着梗死时间的变化,ADC值无明显变化; 在每个不同分期中健侧对应区的ADC值均高于梗死区(P均<0.05); 超急性期rCBV和rCBF值均为降低信号,MTT和TTP均为升高信号; 急性期rCBV、rCBF、MTT和TTP值在三种信号上均有表现,但rCBV和rCBF值均以降低信号为主,MTT和TTP均以升高信号为主; 亚急性期中rCBV和rCBF为正常和降低信号,其中以正常信号为主,MTT和TTP均为降低和升高信号,并以升高信号为主; 慢性期rCBV和rCBF均表现为降低信号,MTT和TTP均为降低和升高信号,并以降低信号为主; 超急性期DWIPWI均有表现,并以DWIPWI均有表现,并以DWIPWI为主; 亚急性期DWI=PWI和DWI>PWI均有表现,并以DWI=PWI为主; 慢性期均为DWI=PWI。结论 PWI联合DWI对脑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较高,PWI对缺血半暗带有较好的诊断,其与DWI相结合可更准确地判定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方法:对78例发病在10d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WI、PWI及MRA检查,对不同发病时期患者的临床与影像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急性/亚急性脑梗死灶,相对脑血容量(r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62例脑梗死中,41.9%有缺血半暗带,部分患者复查MRI,可发现梗死的进展;58.1%无半暗带存在。急性/亚急性梗死灶DWI表现为高信号,7例患者不同血管分布区有多发新鲜脑梗死灶,陈旧梗死灶表现为低信号。71.8%的患者MBA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与DWI病变一致。结论:MBA可提供大的动脉的供血状态;PWI在缺血区提供最早、最直接的血流下降情况;DWI反映脑细胞功能状态。PWI与DWI的研究可确定缺血半暗带,动态观察缺血性损害的进展,判断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