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鄢涛  王森  姜伟  赵鲁平  张标  潭鸿  刘建英  胡壮俐  邓艳华 《海南医学》2013,24(19):2853-2854
目的 分析“4.20”芦山地震中德阳地区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过程,探讨灾难救援中应急预案应用和防范地震伤害的措施.方法 收集了本院在2013年4月20~23日收治的25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他们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和救治方法.结果 25例伤员中,皮肤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P<0.05);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5).伤员发生在在震后第1天最多;20~45岁年龄组伤员明显多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 科学的急救指挥体系和灾害应急预案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高效的指挥作用,缩短了应急反应时间,提升了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纪宁  杨雍 《西部医学》2012,24(4):828-829
回顾5.12汶川大地震医院志愿者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及医院对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探讨大型灾害应急中医院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群体灾难性事件中医疗机构急诊科医生调配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达到合理支配急诊科人员资源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5.12”汶川大地震中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伤员的病种构成,不同时间段伤情的分布特点,急诊科人员的具体调配情况,比较合理配置人员后伤员在急诊的死亡率及停留时间的区别。结果地震伤员在不同的时间段就诊人数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据就诊人数、以及伤情动态变化、医师专业背景、灾情的不同,合理动态配置医务人员后,地震伤员在不同时间段接受救治的停留时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时,应细化医务人员调配应急预案,且在建立调配应急预案时,应根据急诊流程的变化、每日接诊高峰时段的变化、主要疾病谱比例的变化、灾情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人力资源,早期合理配置医务人员数量及专业,能减少伤员的救治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效的灾后救援行动,尤其是医学救援,可以把灾害对人类健康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医院紧急启动了应急反应机制,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应急预案。在抗震救灾实践中,构建科学、高效的医疗卫生救援体系,使医院的抢救工作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震伤员得到了最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5.12汶州特大地震后我院在大批伤员救治过程中的经验,为以后类似大灾难伤员救治提供有用的参考.方法 对大批伤员按分类及伤情轻重进行处理.结果 通过分类处理伤员,在伤员的救治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 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大灾难时对伤员的救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伤员的分检流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接诊伤员的特点及分检流程,为建立在大型灾害事件中的分检处理流程,及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启动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救援水平提供思路.方法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地震发生后不同时段接收的伤员的诊治信息数据为基本资料,对不同时段因伤员特点不同而发生的分检流程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不同时段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发生改变,根据急诊人数及病情的变化急诊流程也随之改变.结论 在大型灾难事件发生后,应对灾害程度迅速做出判断,确定分检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而提高医疗救援水平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商广喜  王玉龙 《中外医疗》2011,30(26):73-74
汶川地震即刻造成大量人员受伤,因四川医疗救治储备限制,其中部分伤员转运到太原市中心医院进行救治,介绍了医院首次批量应急救援和收治地震伤员的组织实施过程,并对有关经验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可为今后应急救援、转运、治疗等工作提供参考,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在汶川大地震中成都市某野战医院的卫勤保障特点,总结经验.方法:该野战医院从汶川、映秀、彭州接收后送伤员,通过对前接、护送、院前拣伤分类、防疫消毒、制备紧急疏散预案及院内专科诊治的观察,分析伤员救治状况.结果:通过直升飞机空运伤员,及时保证了伤员的后送救治;第1次、第2次检伤分类确保了伤员有效、科学的救治;对车辆、担架及伤员及时防疫消毒保证了无疫情发生;制定紧急疏散方案,使伤员安全渡过余震期.结论:充分运用卫勤保障知识进行部署和组织,是保证大灾害时伤员及时、安全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侯平花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71-1872
目的探讨批量烧伤患者救治组织管理方法,优化批量伤员急诊救治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伤员按特重、重、中、轻度烧伤快速分类进入相应救治区域,救护人员按指挥协调、登记评估、医护救治、后勤保障分组对15例伤员科学救治。结果 15例伤员除1例特重度烧伤死亡外,余全部治愈。结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全院协作、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平时的训练有素和精湛技术是救治成功的保证;简化就诊流程,就地尽快接受专科系统治疗是烧伤患者成功救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地震后转伤员前接分类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随着救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部分符合后送条件的地震伤员向后方医院转移。在地震后转伤员的收治工作中,前接是后方医院接收地震伤员的第一个环节。做好前接工作必须完善应急预案,统一指挥,科学制定计划,合理抽组人员,统筹协调,有序实施前接分类,及时指导院内收容,实现接治结合,为整个收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回顾5.12汶川地震后伤员的具体伤情、救治过程和结果,并查询相关资料,总结经验和失误。  相似文献   

12.
抗震救灾中野战医疗队信息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解决地震灾害突发情况下野战医疗队信息保障问题.方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技术,通过野战远程会诊车建立野战医疗队无线信息系统.结果 通过远程数据共享,向后方医院及时传输伤员数据.结论 为救治地震灾害伤员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13.
赵承曹  王大模 《当代医学》2009,15(21):99-100
目的 总结地震前沿医院对地震伤员的应急医疗救治管理模式。方法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打破建制,集中场地,集中资源,外科专业分片负责,全院协调。结果短期内有序地对1941名地震伤员进行了分诊、治疗、转运,降低了伤残率、死亡率,有效避免了院感的发生。结论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架构以及完善的各种应急预案对医院的应急医疗救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区在救治地震伤病员中的措施与管理。方法:回顾分析病区75例地震伤员与21例病员的救治临床资料。结果:75例地震伤员成功救治并安全转运,21例专科病员全部治愈,无死亡及交叉感染病例发生。结论:正确的组织与管理、病区应急救治措施和交叉感染的防治是救治地震伤员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抗震救灾临时医疗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医院感染管理科作为医院抗震救灾的重要职能科室,主要职责是预防和控制院内各种疾病暴发和流行。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地震灾害和地震伤员的具体情况,做好临时医疗病区的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场地管理、伤病员管理、消毒灭菌、隔离、监测报告、预防控制、指导及督查等职能工作,完善落实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确保了抗震救灾救治伤病员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5·12”汶川地震危重伤员医疗救治工作组织管理工作的回顾,总结分析危重伤员医疗救治的组织架构、医疗原则、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四集中原则、专家体系、定点收治、转院秩序、信息管理等,为今后灾害事故危重伤员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并以此文告慰在汶川地震中无奈逝去的生命,感谢在医疗救治中无私奉献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刍议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医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医担负着救死扶伤,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神圣使命,是卫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军事医学的影响以及未来战争中卫勤保障的特点,并对未来战争中军医需具备的素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损伤严重评分(injury severitv score,ISS)在5.12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在5.12地震灾害发生后2周内伤员以ISS进行检伤,并依此为依据对伤员进行诊治,分析诊治结果.结果 2周内共对2171例伤员进行了检伤,行急诊清创手术985例,其中1418例患者入院治疗,急诊室死亡13倒.结论 在大型灾害的救援中,以ISS进行检伤对保障伤员迅速、合理救治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地震伤员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秀  宋小萍 《西部医学》2009,21(10):1827-1828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干预依者一般资料表,在患者知情同意原则下,对80例地震伤员进行调查。结果地震伤员的抑郁发生率为42.5%,患者的家庭受损状况、性格、经济状况、生活自理程度、支持系统是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地震伤员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干预应及早并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