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对4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8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8例患者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优质的护理是ASD、VSD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结果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是VSD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对于膜周部VSD的治疗,目前主要为介入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而介入治疗(双面伞修补室间隔缺损)被认为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被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其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膜部VSD由于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堵塞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因此,VSD封堵器的安置远较PDA、ASD困难.近来,我们采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美国AGA公司)成功地治疗了4例膜周部VSD患者,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Hu HB  Jiang SL  Xu ZY  Liu YL  Lü XZ  Zhu ZH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592-1596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mplatzer膜部封堵器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住院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305例患者,其中行Amplatzer膜部封堵器治疗的200例患者(封堵器组)和开胸手术治疗的105例患者(手术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瓣膜反流率)的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组93.5%的手术成功率低于手术组100%的手术成功率;封堵器组的手术时间为(63.05±6.9)min,低于手术组的(146.08±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器组中无输血治疗,手术组中平均输血量为(540.6±10.4)mL;封堵器组残余分流率为7.5%,手术组为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率失常发生率和瓣膜反流率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platzer膜部封堵器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时候,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少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确诊为膜部VSD的患者,共43例,均接受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43例患者中4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5.3% 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3天发生溶血.结论 封堵治疗膜部VSD的主要并发症是传导阻滞、溶血,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13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5例出现室性早搏,6例出现短阵室速,停止操作即恢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国产封堵器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 206例,术后经胸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 203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封堵伞脱落,2例未能通过导丝).出院前经胸彩超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囊袋的病理改变与普通VSD不同,三尖瓣吓袋与膜部间隔瘤亦有区别,为VSD合并三尖瓣囊袋的患者进行手应予以注意。方法 经手术治疗42例病人,男18例,女24例,年龄4 ̄23(平均8。5)岁。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瓣认室间隔缺损跟三尖瓣的关系,观察三尖瓣的病理改变,并切开三尖瓣暴露真正的VSD。5例病人以带垫片双头针钱间断褥式缝合VSD,37例病人采用补片修补法  相似文献   

13.
膜部室间隔缺损微创手术封堵初步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通过微创手术经心室行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伞片封堵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技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对48例膜部VSD患儿采用胸下小切口经心室途径封堵治疗。患儿均为膜周限制性VSD,VSD基底部直径2~9 mm;伞腰直径4~10 mm;45例采用同心伞,3例采用偏心伞。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经右心室放入室间隔封堵伞。结果 45例患儿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个月,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律失常和残余分流。其余3例患儿发生心律失常,其中1例发生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均好转。结论 经胸小切口行伞片封堵膜部VSD为VS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罗俊  唐炯  蔡琳  王伟  彭瑛  程亚沙  何川  邓晓琦  熊峰  燕纯伯 《西部医学》2007,19(3):379-380,382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2例VSD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7-40岁),其中伴膜部瘤者有1例,VSD直径(3.5-8.9mm)。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影像指导下,经鞘管应用合适的国产Amplatzer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疗效。结果在对患者1年的随访中,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未见残余分流,瓣膜反流程度无加重。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68例VSD患者中有4例合并有ASD,4例患者年龄为3-24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示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2-10.5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4.6-7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3例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1例仅行VSD封堵。结果: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VSD成功,VSD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10,16mm。3例患者经导管一次封堵ASD成功,ASD封堵器直径分别为8,10,10mm,封堵成功率100%,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VSD合并ASD是一种安全、可行和疗效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对防治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作用。方法243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形态、部位和大小及缺损口周边组织结构的距离,有明确适应症。对其术前、术后1-7d心电图的记录,术中全程及术后24h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43例均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结果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选择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经积极治疗大多数均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描记术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经超声心动描记术确定缺损大小、位置、形态后,行介入封堵治疗,在超声引导下,植入封堵器,术后即刻、3d、1个月随访,最长1例随访4年。结果:术后1例出现轻度二尖瓣返流,1例轻度三尖瓣返流,1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主动脉瓣返流,所有并发症均于调整封堵器的位置、方向后消失。封堵全部成功。超声心动描记术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超声心动描记术在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复杂,常分为膜周型、双动脉下型、肌部型。介入封堵术中,膜周部型的易影响到希氏束,双动脉下型的易影响到主动脉瓣。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特别是嵴内型VSD、干下型VSD、巨大VSD伴肺动脉高压、隔瓣下型VSD等。近年来,随着器械、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提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而Hybrid技术的践行,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