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黄连粉针不宜与维生素C配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从外观检查、PH值和Vc含量变化、双黄连中黄苓苷和绿原酸的紫外特征光谱考察、配伍前后薄层层析图谱比较等五个方面对双黄连粉针与Vc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双黄连粉针不宜与Vc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及指导原则进行实验.结果 双黄连注射液经1→40倍稀释后对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结论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可用于双黄连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及指导原则进行实验.结果 双黄连注射液经1→40倍稀释后对鲎试剂无干扰作用.结论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可用于双黄连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正交试验法对双黄连注射液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双黄连注射液质量因素依次为D、A、C、B,其中D和A为主要因素,各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是D_1A_2C_3B_3。  相似文献   

5.
双黄连注射液对小鼠血清组胺升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双黄连注射液导致变态反应的可能机制。采用ELISA和RIA方法测定健康昆明纯种小鼠腹腔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后的血清组胺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后1h的血清组胺水平明显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P〈0.01),但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注射后2h的组胺和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实验小鼠的Ⅰ型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6.
56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中外医疗》2010,29(7):125-126
目的分析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提供参考,预防和减少该类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2006~2008年内收集的98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56例病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占98.2%),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占1.8%),。结论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降低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笔者从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入手,探讨其发生机理、预防控制方法,以减少和预防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笔者从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入手,探讨其发生机理、预防控制方法 .以减少和预防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蒋文峰  易秋兰  严振春 《中外医疗》2009,28(11):190-190
目的探讨临床上如何正确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方法分析一例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液患者致血尿的原因。结果该患者有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过敏史,经治疗现一切良好。结论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双黄连注射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双黄连注射液对β-内酰胺类药物两者作用时在体外的效价及最佳抗菌浓度。方法第一组将头孢噻肟药物分为五种不同的浓度梯度,第二组为头孢噻肟和双黄连按等体积配制为与第一组相同的五种不同浓度梯度,按微生物方法分别测定两组实验中的每种浓度对短小芽胞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头孢噻肟加双黄连在浓度为0.25 mg·mL-1的抑菌环的效价相对较高。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对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抗菌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适宜配伍浓度。方法用10、20、25、30、35、40 m 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与2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观察其在4 h内的微粒、p H值及紫外吸收的变化。结果 30 m L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3 h以内,25 m L及以下注射液配伍后4 h以内,微粒符合药典规定;p H值及紫外吸收无明显变化;35 m L及以上配伍液微粒不符合药典规定。结论 25 m L及以下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在4 h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双黄连注射液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在临床操作中,笔者发现双黄连与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伍用时出现浑浊。在《新编208种注射液理化/治疗学配伍检索表》中,双黄连注射液不在其列,经文献检索,尚未见双黄连与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能否伍用的依据。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方法与结果将哈尔滨制药三厂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1支(20ml)与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1支(0.2g/2ml)直接混合摇匀,立即出现浑浊及渣样沉淀物,颜色稍变浅。放置24小时后仍为浑浊液并可见沉淀现象。将双黄连注射液40ml加入到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在皮肤被动过敏试验(PCA)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中是否有过敏反应。方法: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试验方法对以上3种注射液进行皮肤被动过敏试验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研究。结果:皮肤被动过敏试验双黄连注射液有过敏反应;清开灵注射液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出现过敏反应,其他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主动过敏试验双黄连注射液有4只动物过敏反应弱阳性,清开灵注射液高剂量组有1只动物过敏反应弱阳性。结论:对于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2种注射液而言,临床用药前均应做皮肤被动过敏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黄连注射液和三黄胶囊的抗炎、促进肠蠕动作用及对肠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三黄胶囊或两者联用对山莨菪碱所致小鼠肠蠕动减慢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模型、大鼠肉芽肿模型及大鼠肠粘连模型的作用.结果 三黄胶囊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可显著促进小鼠小肠蠕动(P<0.05 );而双黄连注射液对小肠蠕动无明显影响.双黄连高剂量组、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对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明显作用(P<0.05);三黄胶囊对毛细血管通透性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三黄胶囊及双黄连组与模型组比较,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三黄胶囊加双黄连组抑制大鼠肠粘连作用最明显(P<0.05 );三黄胶囊单独应用也有一定作用,而双黄连注射液单独应用对粘连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结论 三黄胶囊对小鼠小肠蠕动具有促进作用,双黄连注射液及三黄胶囊均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及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双黄连注射液与三黄胶囊联合用药可明显抑制肠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凝胶法鲎实验检测双黄连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双黄连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以减少临床热原反应的发生。方法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的规定,用不同厂家生产的鲎试剂,检测3批双黄连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经20倍稀释后,对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凝集反应未见干扰作用。结论采用灵敏度为0.25EU/ml的鲎试剂,可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  相似文献   

16.
王引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9):926-926
双黄连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现将我院收治1例静脉输注双黄连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双黄连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制备而成,可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作用迅速,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临床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病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显著增多,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总是排列在首位,其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如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目前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原因尚存争议,本文从中医理论、物质基础、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等方面综述,对其导致类过敏的原因进行讨论,以求为增加双黄连注射液的安全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双黄连注射液在生物体内抗细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黄连注射液在生物体内抗细菌内毒素的效果。方法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生存时间及对内毒素所致大鼠肝,肺,肾等病理改变的影响。用鲎试剂法测定用药后大鼠和人体血浆内毒素的含量变化。结果 双黄连注射液可明显降低动物和人体血浆内毒素含量,延长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对内毒素所致大鼠的肝、肺,肾等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在生物体内具有显著的抗内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捷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7):512-512
双黄连注射液系纯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急症必备药物之一,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病,在我院的使用量较大。双黄连注射液内含成分复杂,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其不良反应日渐增多。本文报道了2006年1月-2008年1月发生在我院的53例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21例患儿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