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时采用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对眼前段的影响。方法16只犬眼,8只行直肌联结术,8只行直肌转位术,术中对睫状前动脉(ACAs) 行显微分离术予以保留,术后观察眼前段3个月,对虹膜睫状体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大多数ACAs成功分离并保留,发现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术后未发现眼前段缺血(ASI)。光、电镜观察组织细胞无缺血改变。结论将血管显微分离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中,可使累及三条以上直肌的手术一次完成,避免了ASI的风险。手术中应重点保护垂直肌的ACA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时采用直肌内为微分离术对眼前段的影响。方法:16只犬眼,8只行直肌联结术,8只行直肌转位术,术中对睫状前动脉(ACAs)行显微分离术予以保留,术后观察眼前段3个月,对虹膜睫状体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大多数ACAs成功分离并保留,发现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术后未发现眼前段缺血(ASI)。光、电镜观察组织细胞无缺血改变。结论:将血管显微分离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中,可使累及三条以上直肌的手术一次完成,避免了ASI的风险。手术中应重点保护垂直肌的ACAs。  相似文献   

3.
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21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的优越性.方法 219例斜视患者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术.结果 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一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一例发生眼前节缺血;手术并发症极少,局部反应轻微,恢复快.结论 显微微创手术治疗斜视与肉眼下手术相比,具有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操作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可以替代常规肉眼下的斜视手术.  相似文献   

4.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为眼科手术,尤其是斜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通过电镜观察,直肌后徙术后局部血循环恢复慢,并且不完善[3]。为了减少眼前节缺血(anteriorsegmentis-chemiaASl)的发生,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anteriorciliaryves-selsACV)的直肌后退、缩短术,是国内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斜视患者与正常人睫状前动脉(anterior ciliary artery,ACA)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否存在差异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睫状前动脉的可行性。方法:搜集我院22例斜视患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其眼外直肌睫状前动脉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maximum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并与3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斜视患儿ACA的Vs,Vd,RI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未出现眼前节缺血症状的斜视患者眼前节的血流灌注量已经有所降低,但尚在机体代偿范围内;应用10 MHz以上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检查睫状前动脉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对37例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术,平均随访6个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治愈率89.2%,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退较快,切口愈合好,3例复杂性斜视成功分离并保留睫状前血管,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适合所有斜视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第1例患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例患者仅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手术。第3例行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且术后3个月行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4例患者手术治疗分为2次,第1次为眼外直肌后移手术,第2次为3个月内的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半侧水平转位手术。结果:4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外斜视均改善为正位,外斜度在-5°之内。复视情况均显著改善,前3例患者复视情况消失。患者中未发现眼节前缺血,术后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后固定联合垂直肌全肌腹水平转位与外直肌后移手术治疗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损伤眼内直肌所致大角度外斜视效果明显,3个月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睫状前动脉在眼外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方法对30侧成人睫状前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上、下、内、外睫状前动脉多为2条,各占46.67%,60.00%,56.67%,70.00%。上、下、内、外睫状前动脉起点至角膜缘的距离分别为13.02±2.54mm,10.36±1.45mm,10.62±2.42mm,13.32±3.08mm。在巩膜表面,睫状前动脉的侧支间存在吻合。睫状前动脉干有静脉与之伴行,静脉条数多于动脉条数。巩膜表面静脉小属支间亦存在吻合。结论眼外肌手术应注意保护睫状前动脉,该动脉受损伤可致眼前节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两组行健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及斜视眼手术(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比较术前术后眼位矫正效果.健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1.39 mm,手术均为1次完成.斜位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9.17 mm.结果 该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 分别对60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健眼手术组根据三井幸彦对主眼的手术量按(斜角÷3)mm计算,斜角>15°分二份,健眼手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明显低于仅斜眼手术组,疗效优于斜视眼手术组.结论 健眼手术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203例麻痹性斜视的住院病例.203例中先天性麻痹性斜视75例.原因不明占65%,外伤占17%,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后占9%,脑炎占3%.外伤中,外展神经麻痹最多见,占50%,其次为滑车神经麻痹.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以上斜肌不全麻痹最多,占29%,下直麻痹占19%,下斜肌麻痹最少,占6%.对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应早期手术.上斜肌不全麻痹效果较好.采用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的肌移植手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26眼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例根据其分型分别选择单眼内直肌后退,双眼内直肌后退,单眼内、外直肌后退等术式进行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8例斜视大部分矫正,外转及内转功能好转(34.78%);12例斜视代偿头位部分改善(52.17%);3例(13.05%)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结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诊断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则选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水平肌肉后徙术式,如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出现代偿头位时也要考虑做斜肌联合手术,尽量避免眼外肌的缩短.  相似文献   

12.
杜允宏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663-1664
目的:探讨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术在废用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3例废用性外斜的患者进行患眼改良式外直肌悬吊手术和相应内直肌缩短,随访3月至2.5年观察眼位.结果:10例患眼角膜映光法正位;3例轻度过矫均小于5°,无一例复发外斜.结论:废用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改良式外直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扁平部巩膜切口直视下行睫状突激光手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例(20只眼)无晶状体眼性青光眼作扁平部三切口,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中将532半导体激光器导管经扁平部切口插入,在眼内照明直视下进行180°范围的睫状突光凝治疗。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眼前段组织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眼压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眼压[(39.75±6.27vs21.35±2.5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第1、3个月时睫状体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区睫状突有萎缩性改变。结论:经扁平部巩膜切口直视下行睫状突光凝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性青光眼能有效地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眼球全周巩膜板层切除并眼外肌全断离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组织学检查说明:切断睫状前动脉以及巩膜表层血管对眼前节组织并无明显影响。眼压无明显改变。创面愈合良好。手术近期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眼球巩膜全周板层切除及眼外肌全断离类术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伴A-V征的成人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V综合征外斜视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 分析1996-2004年15例30眼成人大斜度A—V综合征外斜视的治疗方法及1~8年的随访资料。结果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手术能获得满意的术后矫正效果。结论 水平直肌手术治疗能获得满意美容效果及部分恢复双眼单视。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水平肌后退及缩短,一方面不能完全矫正较大度数的固定性斜视,另一方面术后眼位很快回退.可能系内直肌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而外直肌力量不足以抵抗其向内挛缩所致。如行多条肌肉手术,这样易导致术后眼前段缺血及眼球运动受限。现在需要探讨的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固定性斜视的方法,那就需要术后眼位稳定.眼球固定良好,而且手术并发证和后遗证较少。  相似文献   

18.
斜视属于眼外肌疾病,对目标两眼不能同时关注[1],是一种严重损害儿童视力功能的常见病,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对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很大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双眼视力.儿童斜视占儿童眼科病住院的第二位[2].近年来,随着显微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国内外许多临床报告斜视的显微手术较常规肉眼手术有诸多的优越性,是目前治疗斜视的最佳手术方法,值得推广[3].笔者将本科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2例儿童斜视在全麻下实施显微矫正术的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频彩超在眼部缺血综合征(OIS)病人颈动脉血管重建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的OIS病人50例,根据病人眼动脉血流方向不同分为正向血流组(正向组)28例和反向血流组(反向组)22例。分别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平均颈动脉狭窄度、眼部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后,反向组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均高于正向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均比治疗前降低(P < 0.01)。治疗前,反向组病人眼动脉PSV高于正向组,睫状后动脉PSV低于正向组(P < 0.05和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眼动脉、睫状后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均比治疗前升高(P < 0.01),且治疗后正向组眼动脉和睫状后动脉PSV高于反向组(P < 0.05和P < 0.01)。治疗前后,正向组病人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反向组(P < 0.01);治疗后,正向组病人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治疗前(P < 0.01)。结论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术后OIS病人平均颈动脉狭窄度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且正向组视力明显提高,而反向组无明显改善;高频彩超可准确监测病人手术前后球后主要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利于实时掌握病人病情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 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眼前段新生血管的发生情况,统计房角新生血管的发生率,为今后临床上是否应对缺血型CRVO行前房角镜检查提供理论依据.②方法 对缺血型CRVO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每2周检查1次虹膜和前房角,详细记录新生血管的发生情况.③结果 98例患者(98只眼)中缺血型32例(32.65%).缺血型CRVO患者中18例(56.25%)发生了眼前段的新生血管.发生时间为2.5~6个月,平均3.4个月.其中虹膜新生血管者10例(55.55%);虹膜和房角同时新生血管者5例(27.78%);房角新生血管者3例(16.67%).④结论 部分缺血型CRVO眼前段新生血管可以首先表现为房角新生血管,应加强前房角镜检查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