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CVC)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对43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VLBW和75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8例VLBW发生1次或1次以上细菌感染,感染率为18.6%(8/43).其中,6例感染病例成功治疗后保留导管,2例治疗后无效拔管.对相关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PCVC应用不是细菌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0.21~2.72),机械通气时间和静脉输脂肪乳时间(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2.2,1.43~7.96和4.7,2.98~9.86)为细菌感染独立高危因素.因此,认为PCVC作为长期提供静脉营养的基本途径,可以在感染的VLBW继续保留导管,延长PCVC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在新生儿科多用于危重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为治疗提供有效的静脉通路。但当个别患儿肘部血管不适宜置管而又需长期静脉输液时,我们在充分考证后,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 2005年6-7月共进行了3例经大隐静脉穿刺置入 PICC导管,全部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可长时间保持静脉通道开放,解决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因喂养不耐受需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而反复静脉穿刺的困难以及外周静脉输液浓度受限的难题,在危重新生儿的救治中已得到广泛使用。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对65例极低体重儿施行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术,并与同期运用外周静脉穿刺治疗的59例极低体重儿进行临床对照观察。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CVC)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对43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VLBW和75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8例VLBW发生1次或1次以上细菌感染,感染率为18.6%(8/43),其中,6例感染病例成功治疗后保留导管,2例治疗后无效拔管,对相关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PCVC应用不是细菌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0.21-2.72),机械通气时间和静脉输脂肪乳时间(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2.2,1.43-7.96和4.7,2.98-9.86),为细菌感染独立高危因素,因此,认为PCVC作为长期提供静脉营养的基本途径,可以在感染的VLBW继续保留导管,延长PCVC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30例极低体重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选择32例极低体重儿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方法 :通过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靠X片确定和调整正确位置。结果显示成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30例 (93.75 % ) ,导管平均放置时间 (23.6±13.6)天 ,置入导管长度 (12.6±4.7)cm。21例 (70.0% )过渡到胃肠道喂养后选择性拔管 ;3例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提前拔管 ,其中2例证实感染与导管有关 ;6例因插管机械合并症拔管 ,包括2例导管阻塞 ,1例液体外渗 ,3例导管移位。无1例并发血栓栓塞、外周静脉炎、室上性心动过速。表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提供极低体重儿长期静脉营养的基本途径 ,可以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在新生儿科多用于危重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为治疗提供有效的静脉通路。但当个别患儿肘部血管不适宜置管而又需长期静脉输液时,我们在充分考证后,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2005年6—7月共进行了3例经大隐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全部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5·87%[1]。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从呼吸道的管理、保温、喂养、静脉输液等各方面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尤其静脉输液方面,反复的疼痛刺激会使其颅压增高,有诱发颅内出血的危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中应用的价值。方法胎龄(31.0±2.17)周、出生体质量为(1430±200)g早产儿41例经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经右上肢静脉穿刺30例,左上肢静脉穿刺11例,右肘正中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43.9%)。导管顶端到达位置上腔静脉20例,锁骨下静脉12例,右心房2例,颈静脉4例,腋静脉3例。导管置入长度(12.45±2.34)cm,经右侧上肢置入长度(11.87±1.96)cm,经左侧上肢置入长度(14.05±2.63)cm。导管留置时间(17.95±7.92)d,左右侧上肢留置时间无显著差异。穿刺时日龄(7.39±3.79)d,体质量(1320±180)g,拔管时体质量(1720±320)g。24例计划性拔管,其他原因拔管4例导管感染,2例脱管,2例导管折断,3例静脉炎,6例堵管。治愈37例,4例自动出院。结论应用PICC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提高置管水平,加强导管护理,是减少PICC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胸腔积液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导管植入术.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症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居高不下,肠外营养(PN)支持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的主要方式之一,合理的PN途径及其维护是PN实施的基本保障。临床需根据PN配方的浓度、渗透浓度、酸碱度及输注持续时间来选择适宜的静脉途径。静脉途径主要分为外周静脉途径及中心静脉途径两大类,中心静脉途径包括经皮直接穿刺中心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途径和输液港。合理选择PN途径并做好相关置管操作、导管日常维护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NICU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100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NICU的100例应用经验,对NICU住院新生儿100例,采用1.9 Fr规格导管行置管术。结果显示:导管留置3~131天,平均21.47±18.42天。100例中7例因各种原因2次置管,实际完成107例。穿刺贵要静脉66例次,正中静脉27例次,头静脉12例次,大隐静脉2例次,经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发生率为59.09%、33.33%和25.7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00例中死亡或放弃治疗9例,余91例患儿中完成治疗计划拔管81.32%,因静脉炎拔管3.30%,因导管堵塞或脱出拔管各5.49%,因导管破裂拔管3.30%,因穿刺部位局部感染拔管1.10%。因此,NICU患儿应用PICC能有效地解决建立通畅静脉通道的问题;其使用安全简便,适用范围广;穿刺血管以上肢肘部静脉为宜;规范操作规程能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介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NICU的100例应用经验,对NICU住院新生儿100例,采用1.9 Fr规格导管行置管术.结果显示导管留置3~131天,平均21.47±18.42天.100例中7例因各种原因2次置管,实际完成107例.穿刺贵要静脉66例次,正中静脉27例次,头静脉12例次,大隐静脉2例次,经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发生率为59.09%、33.33%和25.7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00例中死亡或放弃治疗9例,余91例患儿中完成治疗计划拔管81.32%,因静脉炎拔管3.30%,因导管堵塞或脱出拔管各5.49%,因导管破裂拔管3.30%,因穿刺部位局部感染拔管1.10%.因此,NICU患儿应用PICC能有效地解决建立通畅静脉通道的问题;其使用安全简便,适用范围广;穿刺血管以上肢肘部静脉为宜;规范操作规程能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cl 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或刺激性药物的静脉输液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在生后几周内无法从胃肠途径获得足够的营养,由于各种并发症的存在,常常需要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反复的静脉穿刺有可能引起缺氧、体温不恒定或感染,我科自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为106例VLBWIs实施PICC术,现将应用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选择不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11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回顾性分析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结果共有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PICC,一次穿刺成功227例,成功率95.4%,不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贵要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最少,并发症发生率3.4%,应作为首选,其次为腋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当肘部静脉被破坏时可选择腋静脉或下肢静脉途径。结论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行PICC时,应综合分析各种静脉途径利弊选择最合适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周围静脉留置针(PIV)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8月至2007年2月113例放置PICC和102例置PIV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6%,PIV组为7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22.5±13.4)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14.7±9.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PICC组患儿的体重增长为(16.6±12.5)g/d,PIV组体重增长为(14.4±22.1)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显著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静脉穿刺的次数,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一种新型的中心静脉输液法,与传统的深静脉穿刺术比较,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1].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液体渗出是PICC的严重合并症之一,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只能拔管[2].本文通过对我院新生儿医疗中心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共48例早产儿应用PICC进行分析,旨在探讨PICC液体渗出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儿童患者中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例危重患儿中, 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 其中经右侧颈外静脉置管7例, 经左侧颈外静脉置管3例。结果总置管成功率为100%, 其中1次穿刺置管成功8例, 3次穿刺置管成功2例, 无1例出现置管并发症。结论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颈外静脉置入CVC, 体表标志清楚, 可直视下操作, 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便于固定和导管维护, 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导管的应用是现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不可缺的技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脐动、静脉置管以其操作简单、耐高渗、易护理、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在早产儿的救治中已普遍使用。血管内导管的应用为早产儿的救冶提供了重要的血管通路,但同时也增加了局部和全身感染的风险。血管内导管的长时间使用,使NICU导管相关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回顾性分析置管方法、置管后护理及导管应用情况。结果共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1次穿刺成功36例,2次穿刺成功6例,1次成功率85.7%,平均置管时间22天,其中最长37天,最短4天(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机械性静脉炎1例,因输液中断发生导管堵管1例。拔管后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41例,结果均阴性。结论 PICC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插管过程出现合并症少,术后易于固定,在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阻塞原因及护理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的原因及预防阻塞的护理防范对策。方法所有病例统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PICC)单腔导管,选择经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头静脉、下肢大隐静脉途径置入导管。用于因各种疾病在NICU住院的患儿。结果本组共96例进行PICC术,置管时间最长91天,最短4天,平均16天。发生阻塞21例,约占21.87%;3例因未能复通而被迫拔管,占全部患儿的2.08%。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发生阻塞有部分原因与护理操作不当有关,熟练的封管操作,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熟练掌握使用技术等都是预防导管阻塞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