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KA合并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DKA的临床特征外还有: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以急性腹痛就诊,均有腹部压痛;AP发作期间6例患者血和(或)尿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胰腺B超或CT均有AP改变;治愈的6例患者以及时有效地纠正DKA和禁食治疗为基本措施,治疗后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结论:以腹痛就诊的DKA患者,应查血尿淀粉酶和腹部B超或CT以排除AP;纠正DKA和禁食是治疗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KA合并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DKA的临床特征外,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以急性腹痛就诊,均有腹部压痛;AP发作期间血和(或)尿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胰腺B超或CT均有AP改变;及时、有效地纠正DKA和禁食是治疗的基本措施.6例均治愈.结论:以腹痛就诊的DKA患者,应查血尿淀粉酶和腹部B超或CT以排除AP;纠正DKA和禁食是治疗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KA合并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DKA的临床特征外,还有患者以急腹症就诊,均有腹部压痛伴发热,血或尿淀粉酶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有胆道疾病,大部分有高脂血症,治愈的9例患者以及时有效地纠正DKA和禁食治疗为基本措施,治疗后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结论以腹痛就诊的DKA患者,应查血尿淀粉酶和腹部B超或CT以排除AP,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高脂血症(HL)、急性胰腺炎(AP)的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8例DKA合并HL、AP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除DKA临床特点外,均为中青年,均腹痛,入院均有HL。其中甘油三脂(TG)≥11.3mmol/L7例(6.54~29mmol/L),未服降脂药,治疗后TG均下降(2.12~6.13mmol/L),入院时血淀粉酶(Ams)超正常值3倍2例,入院后3例,尿Ams则分别为2例和4例,3例血和尿Ams一直正常,5例B超正常,8例胰腺CT均有AP改变,治疗以禁食、纠正DKA为基础结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6例生长抑素持续静滴。结论:(1)高脂血症可能是DKA并发AP的原因之一。(2)腹痛者,需警惕DKA、AP并存,应常规及动态测定血、尿Ams、TG。(3)TG≥11.3mmol/L者,即使血、尿Ams正常,B超阴性,仍需胰腺CT检查。(4)DKA伴AP时,除诊治DKA外,还应积极治疗AP,早期用生长抑素能缩短治愈时间。(5)胰岛素泵(CSII)治疗DKA者血糖达标、尿酮转阴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淀粉酶升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的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DKA患者血淀粉酶升高小于正常值3倍;19例DKA患者合并急性胰腺炎(AP)血淀粉酶升高大于正常值3倍。DKA血淀粉酶升高小于正常值3倍的患者血淀粉酶、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均低于DKA+AP者(P〈0.05或P〈0.01)。均经补液、纠酸、纠酮后DKA患者血淀粉酶均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5±3)d。结论DKA患者可出现血淀粉酶的升高,但不大于正常值3倍,随着酮症酸中毒的纠正可很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合并急性胰腺炎( AP)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和误诊。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③结果21例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青中年,年龄(36.5±9.1)岁,首发症状多为上腹痛。入院检查血糖明显升高(15.8~46.2mmol/L),尿酮体(触~处),19例血淀粉酶升高超过3倍,16例胰腺CT 检查有阳性发现。19例好转或者治愈出院,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④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常规化验血淀粉酶,特别是有腹痛症状的患者。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该院70例 AP 患者分为异甘草酸镁治疗组(研究组)35例和基础治疗组(对照组)35例。分别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淀粉酶、白细胞、胰腺 CT 或 B 超形态恢复正常时间以评价其疗效,同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6的变化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淀粉酶、白细胞、胰腺 CT 或 B 超形态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第3、7天的血清 TNF 、IL‐1、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 AP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改善胰腺的微循环,抑制胰酶分泌,诱导白细胞凋亡,减轻或阻断细胞因子对胰腺本身及其他脏器损害,有助于 AP 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探索对该类型病例的最佳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予以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及纠正DKA等对症治疗后腹部症状消失,AMS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禁食,抑制胰腺分泌,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控制病人血糖,预防DKA的发生是该类型病例的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8例AP患者随机分为A组(19例)和B组(19例),两组均给予经典治疗(包括禁食、抗菌、抑制胰液分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必需的营养等对症综合治疗).A组在经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渗盐水(5%NaCl),剂量按3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应用7d.观察全部病例临床症状(腹痛、呕吐)消失、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情况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36h内腹痛及呕吐消失、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患者A组明显优于B组(P<0.05);48h内呕吐及腹痛消失、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患者A组明显优于B组(P<0.05);平均留院天数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加用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纯经典治疗,提示高渗盐水作为药物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11岁,因腹痛6 d于2015年10月11日就诊.患者于2015年9月15日起出现腹痛,以脐周及上腹部为主,呈阵发性胀痛,无向远处放射,伴有呕吐,与进食无关,在外院行CT、血淀粉酶检查,诊断"急性胰腺炎(AP)",住院治疗11 d好转出院.本次就诊查血淀粉酶持续高水平,考虑胰腺炎收入院.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胰腺形态正常.MRCP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待排.入院后予解痉、补液等处理,临床症状好转出院.第一、二次住院无查血脂.考虑AP可能与胆囊结石相关.2015年10月29日患儿因进食鱼汤后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反应差,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反应差,极度疲惫,至本院急诊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淀粉酶等生化指标及胰腺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DKA临床诊疗认识。方法:26例以腹部不适为首发表现的DKA患者根据血淀粉酶水平分为DKA合并高淀粉酶血症组8例和DKA合并正常血淀粉酶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生化及胰腺影像学特点。结果:DKA合并高淀粉酶血症组血淀粉酶、血白细胞、血清二氧化碳与血淀粉酶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脂、随机血糖及HbA1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同时DKA合并高淀粉酶血症患者临床表现重于血淀粉酶正常组,症状缓解时间长于血淀粉酶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血淀粉酶高于正常值3倍,其中1例患者影像学示胰尾部少许渗出。结论: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的DKA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淀粉酶;血淀粉酶水平升高明显的DKA患者还需进行胰腺影像学检查避免漏诊胰腺炎,治疗上需要抑制胰液分泌,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在胰腺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5例手术病理或复查证实急性胰腺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Balthazar急性胰腺炎CT分组分为A、B、C、D、E五级的各组病例分别与血尿淀粉酶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术前行腹部CT平扫,其中6例还行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胰腺肿胀136例(87.74%),胰腺渗液105例(67.74%),胰腺坏死51例(32.90%),假性囊肿形成53例(34.19%),合并感染或脓肿形成23例(14.84%)。血尿淀粉酶与CT比较:A级14例(9.03%)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级36例(23.23%)中度升高,C级31例(20.00%)显著升高,D级22例(13.19%)血尿淀粉酶趋向下降,E级53例(34.19%)显著下降。结论:CT早期检查可以准确的反映B、C、D、E各级的病理变化,复查结果提示病理转归,所以,CT检查应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而A级患者,诊断时应将CT检查结果与血尿淀粉酶结果综合分析。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优于US。作者认为CT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经常出现高淀粉酶血症(Hyperamylsemia),据报道其发生率在40%~75%。血淀粉酶的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腹部CT和腹痛是另外两项重要指标。现就我院1990年以来60例DKA合并高淀粉酶血症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4.
何明海  袁宁  杨文翔 《西部医学》2009,21(10):1676-1676,1678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除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征外,儿例有腹痛,所有病例甘油三酯、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均明显升高,CT检查胰腺均有改变,而超声检查仅有6例有改变;12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对于有腹痛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者应及时查淀粉酶及脂肪酶,必要时作上腹部CT检查,以便能及时发现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用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19例,腹痛期采用丹参静脉滴注配合西药(抗生素)并禁食治疗;并设常规治疗组17例(抗生素加禁食)以之对照。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及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比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症酮症酸中毒(DKA)与急性胰腺炎(AP)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A组)急性胰腺炎和30例(B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C肽(FCP)水平的检测。结果B组TG异常率明显高于A组;B组FCP降低,A组无异常;两组TC无明显差异。结论DKA中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缺乏是诱发AP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本文对我院近4年收治的144例AP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①骤起上腹痛、恶心、呕吐;②血清淀粉酶(AM)和/或尿AM>750U(Somoyi法),并排除了其他急症;③B超或/和CT检查发现胰腺肿大和/或回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AP患者随机分为A组(19例)和B组(22例),两组均给予经典治疗(包括禁食、抗菌、抑制胰液分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必需的营养等对症综合治疗)。A组在经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渗盐水(5%N aC l),剂量按3m l.k-g 1.-d 1静脉滴注,连续应用7d。观察全部病例临床症状(腹痛、呕吐)消失、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情况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36h内腹痛及呕吐消失、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患者A组明显优于B组(P<0.05);48h内呕吐及腹痛消失、血清淀粉酶降至正常患者A组明显优于B组(P<0.05);平均留院天数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加用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纯经典治疗,提示高渗盐水作为药物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诊治的15例DKA合并A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纳入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合并AP的DKA患者15例纳入对照组,记录观察组患者的转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生化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有14例最终治愈出院;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尿淀粉酶及甘油三酯分别为(502.6±140.1)U/L、(1297.8±380.2)U/L、(9.2±3.1)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5.2±101.3)U/L、(724.3±230.6)U/L、(4.1±1.8)mmol/L,pH值为(7.12±0.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3±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A合并AP时其血甘油三酯及淀粉酶升高更加明显,血pH值更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程治疗过程中CT动态变化,进行CT的综合评分,探讨两者相关性,为临床诊治AP提供一个更为可靠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0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20例,观察患者病程变化的情况。检测两组患者血淀粉酶(AMS)、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及其变化。对MAP及SAP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段行CT检查,观察胰腺的CT影像变化,并进行影像学综合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WBC、CRP、IL-6、TNF-α及CT影像学评分在不同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与SAP在影像及WBC、CRP、IL-6、TNF-α等各项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SAP比MAP表现严重。在AP病程中,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相比,存在时间滞后性,SAP的临床表现早于影像3~4 h;临床表现的高峰早于影像的高峰,影像的高峰变在7 d左右。结果表明CT检查可以作为AP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有时间和临床的局限性,不能作为诊断SAP病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