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方法比较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术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腹术手术治疗AAA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8篇文献,共2 807例患者,其中行血管腔内修复术1?433例(腔内组),开腹手术1 374例(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减少(SMD=-0.87,95% CI=-1.43--0.31,P=0.002),术中输血量减少(SMD=-0.83,95% CI=-0.94--0.72,P<0.00001),ICU监护时间缩短(MD=-38.11,95% CI=-48.61--27.61,P<0.00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5.11,95% CI=-6.26--3.95,P<0.00001),术后30 d病死例数降低(OR=0.30,95% CI=0.16-0.55,P=0.0001)。结论:腔内修复治疗AAA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围手术期具有较大优势,但长期预后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中,合理处理腘动脉病变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腘动脉解剖特点、治疗方式选择、是否放置支架以及支架的选择等方面论述腘动脉硬化性病变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指出:避免于腘动脉段行支架治疗应是腔内治疗的首要原则;对于无法避免行支架治疗者,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合理的支架治疗策略,减少支架植入后对腘动脉原有形态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内漏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鲁医院及莱钢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腔内治疗的4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内漏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结果:术后发生原发性内漏11例,其中I型8例,III型2例;植入分叉型支架发生9例,植入直管型支架发生2例。1例II型因漏血量小未处理;经一期经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型血管或裸支架等处理后,除2例I型内漏仍有残留,其余I,III型内漏均消失。39例患者获随访4~50个月,发现迟发性Ib型、II型内漏各2例,继续随访1~2年,未见瘤体明显增大。3例残留原发性内漏自愈,术后半年复发Ia型内漏1例,导致动脉瘤复发破裂而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结论:内漏的发生与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防治内漏需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支架,并有成熟的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心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成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6例经64排以上全主动脉CTA确诊为近心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药物保守治疗2~4周出院,随访半年至2年,动态复查CTA显示假腔内血栓由上而下逐渐形成并逐渐吸收。结论:近心端假腔内血栓形成的急性Stanford B主动脉夹层处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期,无须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ER),在长期严密影像学随访下的药物保守治疗是此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时血管内转流术在治疗血管损伤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006年6月—2013年6月采用临时血管内转流术的血管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例患者,共9条肢体血管受损(3例因外伤、2例因肿瘤切除手术)。5例患者共 8条临时血管内转流管(动脉5条,静脉3条)置入受损血管快速重建肢体血运,然后再行创面的处理及骨折手术;转流时间2~3 h,移除转流管后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行血管重建术。全组无死亡,术后1例发生缺血肌挛缩,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临时血管内转流术可快速重建肢体血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为其他合并损伤的处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与同期开腹手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解放军总医院实施直肠癌前切除术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54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排气时间、开始进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组(均P<0.01),且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手组(P=0.0479)。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术后镇痛泵使用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能有效减少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术式对治疗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入路(TAPP)治疗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4年3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下TAPP治疗的12例Lichtenstein术后复发疝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0±25)min,术后2例发生血清肿,经穿刺抽液治愈。术后均于48 h内痊愈出院,随访至目前无1例再复发。 结论:腹腔镜下TAPP是治疗Lichtenstein术后复发性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腔内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展,一些既往为腔内治疗的“危险禁区”也被逐渐探索。笔者就目前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指证、新探索、新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5例注射毒品所致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进行血管重建,包括20例直接采用ePTFE人工血管移植,4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3例覆膜支架腔内隔绝;18例直接采用单纯股动脉三头结扎。分析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血管结扎术后3例分别于6个月、2年、3年出现间歇性跛行3例,2例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出现肌肉萎缩乏力;血管重建术后近期2例出现人造血管感染和术后再出血4例。结论:患者一般情况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解剖旁路移植,但需预防近期术后再出血及感染发生;若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耐受大手术,或局部感染严重,单纯股动脉三头结扎是可行的方法,但需预防远期肌肉萎缩等并发症;覆膜支架腔内隔绝适合无明显感染且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破裂型腹主动脉瘤(rAAA)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开放手术依然是处理rAAA的基本术式。笔者从诊断、术中注意事项和术后治疗3个方面论述rAAA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措施,指出:rAAA并发症需防治并重,“防”之重点在于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失血量,术中缩短阻断时间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治”之要点在于早期发现,明确病因,对因治疗,避免诱因,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连同治疗理念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分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分型系统来指导夹层的诊疗;治疗上,Stanford A型夹层仍以开放手术为主;复杂性Stanford 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夹层,早期行腔内修复术远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The treatment paradigm for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aemia (CLI) has changed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an increase in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 Accompanying this shift has been a fundamental question as to whether open surgery or endovascular therapy represents the optimal treatment for CLI.DesignReview.MethodsA review of open versus endovascular surgery was performed. The supporting arguments by respective clinicians of both an ‘open first’ and an ‘endo first’ approach are summarised, followed by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n the literature for each. A summary of an informal survey of endovascular surgeons regarding five indications for an ‘open first’ approach to CLI are reviewed.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tools and research for providing a more objective decision for intervention in CLI are then summarised.ResultsSupporters of either an ‘open first’ or ‘endo first’ approach make claims which are not entirely supported by the current level 1 evidence. Five conditions which endovascular surgeons agree that patients with CLI should be treated primarily by open revascularisation include common femoral artery pathology; arterial occlusions caused by extrinsic compression pathologies; extensive foot gangrene/sepsis; young patients and those requiring dependent-free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s where durability is paramount; and infrageniculate popliteal and proximal tibial occlusion with single, distal tibial target vessel. Clinical scoring systems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lower extremity disease assist in making 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decision.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CLI has changed and continued clinical and research work is focussed on which intervention is more effective. While more attempts a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re made, there remain specific indications for open surgical treatment of CLI. As more work is done towards determining optimal intervention choices on a patient-specific basis, clearer indications for either intervention will emer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 AAA)的急救经验及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9月间救治的27例r 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72岁;18例行开腹手术,6例腔内治疗(包括1例行杂交手术)。总结诊治过程、围术期情况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死亡3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9例,术后死因有急性肾衰、急性呼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心肌梗塞、消化道出血,最终均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总体抢救成功率为51.9%(14/27),开腹手术和腔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0.0%(9/18)和83.3%(5/6)。围术期存活和死亡患者间的临床参数比较显示,发病到就诊时间、术前收缩压、术前肌酐、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中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 AAA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尽早确诊后应紧急外科治疗控制出血,加强围术期管理。在r AAA的救治中,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并发心包填塞的外科及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BCS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发生急、慢性心包填塞的临床资料。全组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其中3例联合行心包切开减压及下腔静脉破口修补术,1例联合行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
结果:除1例因误诊为急性右心功能不全而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外,其它患者均治愈。2例单纯心包引流患者术后1个月再次行介入治疗治愈Budd-Chiari综合征。随访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无不适及双下肢无水肿;超声提示心包腔内无积液,无腹水,肝静脉、下腔静脉通畅。
结论:心包填塞是BCS介入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外科手术和/或腔内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多学科的有效合作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在手术治疗的52例SAP并发PP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内镜-腹腔镜组),21例行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疗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内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均无PPC复发。结论: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SAP并发PPC,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形成个体化治疗策略,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