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颈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咽部和食管,造成以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为特点一种颈椎病。该病临床少见,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2%~([1])。我院收治了1例食管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18.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15分(平均13.7分),疗效显著(P0.05),植骨在12~16周内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手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前路Hybrid手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获得临床随访资料者共56例,其中获得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者40例.56例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混合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进行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治疗.术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EP)改变及术后有无神经功能丢失.术后观察MRI图像,判断椎管减压的彻底性;根据手术前后MRI图像,测量并比较椎管与脊髓最狭窄处前后径与面积;神经功能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38例,2例减压过程出现CSEP一般预警,发生率为6%;无1例CSEP危险预警与MEP消失;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32例术后获MRI检查,椎管内骨赘与突出的椎间盘均完全清除.椎管前后径术后增加58.95%;椎管面积增加48.12%;脊髓前后径术后增加33.68%;脊髓面积增加37.38%.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2%.结论 颈椎前路显微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高、减压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肌萎缩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2.5岁。单节段椎间盘减压8例,双节段椎间盘减压4例。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观察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情况。采用JOA评分系统评定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并计算改善率,对手术前后JOA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大部分患者肌力不同程度的恢复,采用JOA评分,术前为(12.40±0.95)分,术后随访为(15.4±1.15)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善率评定疗效,优2例,良5例,有效2例,无效3例。结论经前路手术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疗效较确切的手术方法,及早手术治疗对于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1~71岁(52.32±13.05岁)。外伤性颈椎骨折4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颈椎病2例,颈椎结核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发现食管瘘1例,当即给予修补;术后早发性(1个月内)食管瘘6例,其中2例经呋喃西林纱布条换药处理,2例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并在术中给予修补,1例清创探查术后给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1例因脓毒血症死亡;迟发性(1个月后)食管瘘1例,行内固定取出清创探查,并肌瓣填塞。同时所有患者行伤口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鼻饲饮食加强营养等治疗。结果: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食管瘘,术后第7天因脓毒血症死亡;其余7例食管瘘口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周~2.5个月;随访1~5年(2.86±1.36年),7例均无复发,且吞咽功能良好。结论:依据食管瘘发生的时间,结合其大小和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食道压迫型颈椎病系指颈椎退变引起以乔咽障碍、有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颈椎病,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中的0.2%.临床较为少见,易于误诊。本科于2006年3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前路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分析,19例患者常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9例加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术后都行X线检查,21例进行3~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有明显缓减,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76.1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或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满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食管型颈椎病(ECS)是一种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易误诊、漏诊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20% ~ 30%可出现椎前骨赘的影像学表现,但仅有1% ~ 2%可能出现颈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1]。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板层骨沉积的病理过程,由于后纵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神经功能损伤症候群。CT检查中OPLL的发生率为18.22%;在东亚地区OPLL发生率为0.4% ~ 3.0%[2-3]。目前,国内外对ECS合并OPLL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ECS伴OPLL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78—1991年,对46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其中1例出现术后并发食管破裂.陈××,男, 59岁,住院号: 7043。脊髓型颈椎病。在局麻下,取颈前斜切口进路,暴露椎体前缘,切除3个椎间隙(C4-5、C5-6、C6-7)达椎管腔,并切除中间残留的椎体,形成1个长方形骨槽。再用锐性刮匙扩大椎体后缘,充分暴露后纵韧带。将取下的自体髂骨块嵌于骨槽内,缝内颈前筋膜。术后1周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半月左右,体温升高,诉颈痛,颈部切口部位红肿,继而破溃流脓(内含食物残渣)。通过局部扩创探查,发现植骨块碎裂,部分脱出,食管穿孔(纵形破裂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测量ACXF组术中前方截骨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活动度及高度、后方减...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道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ang SB  Wang SL  Ma QJ  Liu DD  Zhang JF  Zhang X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19-132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道瘘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985~2003年诊治的13例因行颈前路手术出现食道瘘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颈椎前路手术后食道瘘的发生原因:(1)术中拉钩长时间压迫食道,致牵拉处食道缺血坏死6例;(2)颈椎内固定物松动脱落致损伤食道3例;(3)颈椎植骨块松动脱落,致食道损伤2例;(4)手术中器械直接损伤食道1例;(5)手术中颈椎内固定物将食道嵌入,致食道损伤1例。诊断:术后出现高热、咽部疼痛、伤口肿胀、进食时伤口内有食物残渣或液体流出等,即考虑食道瘘的发生。行食道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禁食、水,下胃管;拆除切口缝线,敞开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炎症反应消退,行食道修补术。结论颈椎前路手术致食道瘘的发生原因较多,应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处理已经出现的食道瘘,总体来说,其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Hybrid术式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影像结果及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的在体运动功能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颈椎前路相邻双节段Hybrid手术的患者,置换节段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融合节段采用MC+椎间融合器,纳入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5°的43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9.1±5.6岁。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颈椎病11例。术后随访84~119个月(95.43±8.21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dom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中立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整体ROM及曲度(C2-C7)、手术节段曲度、置换节段屈伸旋转中心(flexion and extension-center of rotation,FE-COR)及ROM、手术相邻节段ROM;末次随访时,观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融合节段融合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平移距离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上关节突高度(height of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HSAP)、关节突关节间隙倾斜度(orientation of zygapophyseal joint spaces,OZJS)和上关节突关节面长度(length of superior articular surface,LSAS),分析置换节段FE-COR与各项随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升高(9.26±3.38 vs 15.21±1.42,P<0.05),改善率为(80.23±13.80)%,NDI、颈痛VAS评分及双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降低(34.12±8.96 vs 7.21±4.32,P<0.05;5.77±2.28 vs 1.72±0.96,P<0.05;5.26±2.67 vs 1.14±0.83,P<0.05),改善率分别为(80.03±10.52)%、(69.85±13.44)%和(78.84±15.89)%。Odom分级优24例、良12例、可7例,优良率为83.72%。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分别由术前的14.76°±8.04°、4.78°±5.86°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0.62°±9.06°、6.75°±4.65°(P<0.05),颈椎整体ROM、置换节段FE-COR及ROM、手术相邻节段ROM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1个纳入研究的手术相邻节段(上位43个、下位38个)7个节段发生ASD(8.64%),分属于7例患者(7/43,16.28%),1例患者融合节段未获得骨性融合,但处于稳定状态(ROM<2°),其余患者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与FE-COR横坐标(X)相关的随访指标(|r|<0.5或P>0.05),FE-COR纵坐标(Y)与同节段ROM、平移距离呈负相关(r=-0.674,P<0.05;r=-0.792,P<0.05),与HSAP呈正相关(r=0.754,P<0.05),与其他随访指标无显著相关性(|r|<0.5或P>0.05)。结论:颈椎前路相邻双节段Hybrid手术患者7年以上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结果满意,无证据显示融合节段对置换节段运动功能状态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定。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再手术所见,结合颈椎X线和MR检查,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观察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1例,植骨移位压迫4例,cage植入后再压迫4例,钢板螺钉松脱2例,相邻节段病变8例。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再次减压固定后23例获得骨性愈合,6例延迟愈合。再手术后6个月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2.4%和46.7%。神经根型完全恢复。结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残留或新形成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彻底减压和重建施术节段的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经前路再手术治疗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颈前路再次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钛网植骨术后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6~75岁,平均61岁。脊髓型颈椎病11例,神经根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时间4~12年,平均7年。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均行前路椎体次切钛网植骨内固定术,钛网植骨节段C3-C52例,C4-C6 8例,C4-C7 2例,C5-C74例,其中C4椎体次切钛网植入+C5,6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1例。患者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后再次复发13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持续加重1例。所有患者再手术前行颈椎正侧位片、CT、MRI检查,12例患者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其中上节段4例,下节段8例;3例患者因减压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造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1例患者因前路减压不彻底脊髓仍受压。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颈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及Odom分级标准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通过前路完成二次手术减压,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160ml。l例患者出现30ml较清引流液,怀疑脑脊液漏,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液管后缝合引流口,10d后拆线切口Ⅰ/甲级愈合。其余患者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等并发症。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个月。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72.9±0.2)%。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优12例,良3例,可1例。结论:颈椎减压钛网植骨术后,因手术减压不彻底、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或新形成的各种致压因素、内植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等需要再次手术,而经前路再手术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青年人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颈前路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2015年7月在本院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DF)及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CF)手术治疗的48例年龄≤35岁的颈椎病患者,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23±4.13)岁。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Cobb’s角及颈椎弓深变化,以及颈椎JOA评分、VAS评分来评估前路手术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中,30岁以上37例,长期伏案工作者(每d>5 h)25例,工人农民等重体力劳动者12例,7例曾有过颈部外伤。平均病程(5.53±7.39)个月,平均随访(3.44±2.96)年,无失访患者。脊髓型28例,神经根型17例,混合型3例,共累及87个病变节段,其中C5、6节段最多,为34个。ACDF组及ACCF组分别为13例和35例。脊髓型患者神经功能由术前的平均(10.35±1.96)分提高至(15.41±1.41)分,平均改善率为(77.8±17.3)%;神经根型患者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7.61±1.12)分降低为(0.64±0.61)分,Cobb's角由-15.3~23.1°恢复到-2.6~26.1°,改善了(9.25±4.52)°,颈椎弓深由(-10.1~9.1)mm恢复到(-3.5~10.7)mm,改善了(6.64±3.40)mm。两种前路手术方式对神经功能恢复、弧度恢复及弓深恢复无影响,ACCF组术中失血量大,颈椎弓深改变与Cobb's角改变有显著关系。[结论]青年颈椎病多发于长时间伏案工作或重体力劳动人群,30岁以后明显高发,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生理弧度的消失,颈前路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纠正颈椎生理曲度,除失血量外,两种前路手术方式对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B1、B12等药物处理,并结合牵引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桂枝葛根汤,连续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并统计两组整体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从治疗后3d开始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从治疗后3d开始其疼痛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x2=7.366, P=0.007)。结论针对颈椎病患者使用桂枝葛根汤,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0月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及骨赘.全部操作均在显微镜(10x)放大监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显微器械、1mm枪式椎板咬骨钳及微型刮匙配合进行。充分减压后作自体髂骨移植及钛板固定。结果:术中失血量平均每节段为80ml,术后咽喉部牵拉反应较轻.无并发症,3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改善,2例术后3个月开始改善,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经12~24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至13.4分,平均改善率为75.6%,影像学证实减压充分。椎体间植骨均愈合良好。结论:经颈前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组织分辨能力,操作精细.手术创伤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